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作家作品评论基本停留在感受式批评上,力作较少;1996年,余秋雨研究再掀高潮。散文评论历来停滞于感受式、零星化的批评阶段,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批评者素质的提高与散文理论建设的推进。这两年,优秀的评论可作如下概括:刘锡庆《品评叶梦》〔139〕较为全面地把握了新时期以来叶梦的散文创作历程,将艺术散文的理想应用于批评,肯定了叶梦开掘自我“性灵”、抒写“生命体验”的创作道路。批评容纳了叶梦迄今为止全部的创作实践。孙绍振《超越审美超越抒情:楼肇明散文对当代散文的意义》〔140〕,中肯地为楼肇明别树一帜的散文艺术人格定位,显示了笃定自信的评论风范。文章指称楼肇明散文“力图在诗情与智性,形而下的写实和形而上的超越,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西方价值观念之间,在叙述、描写、抒情的连续和纷繁的以隐喻为特色智性思绪板块组合之间寻求某种综合平衡。”黄书泉《意义的诱惑与形而上的陷阱——我看王英琦散文近作》〔141〕、范川凤《阳光缝隙中的生命抗争——评张立勤散文集《阳光是我的岁月》〔142〕、余亚梅《对自然的歌唱与冥想——论张炜散文》〔143〕、王尧《生命由梦想展开:论史铁生散文》〔144〕都从生命体验的深度看待散文,正如范川凤所说:“散文是一种表达生命体验的文体。”王干《冰消:透明的流动和凝化:评迟子建的散文集〈伤怀之美〉〔145〕提出了“寒冷美学”,归结迟子建散文的审美内核为由冰的精神升华而来的“追求冰洁的美学品格和人格力量”。张鹄《一个云霞霓变的无穷天空:〈洞箫说剑〉的语言“陌生化”现象透视》〔146〕以语言“陌生化”为突破口,对李元洛散文集《洞箫说剑》的语言艺术进行审美观照。郑振伟《黄国彬旅游散文的崇高感:评〈华山夏水〉和〈三峡蜀道峨嵋〉》〔147〕,运用朗吉驽斯以来的“崇高”美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散文评论的实践表明,评论者自身文学与美学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余秋雨宣布“封笔”以后,有关他的研究反倒火爆起来。从核心理论期刊到各级各类学报,刊登的余秋雨研究层出不穷,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的研究走向深入。例如:王强《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148〕、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149〕、东方生《严肃与荒诞的巨大成功:余秋雨文化散文质疑》〔150〕、胡晓明《读〈文化苦旅〉偶记》》〔151〕、仟从巨《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152〕唐韧《论余秋雨散文的文体创建》〔153〕、马元龙《重返大家气象:秋雨散文的超越》、〔154〕董伟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155〕、武淑莲《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悲悯》。〔156〕对余秋雨散文的评论集中于文化与文学两方面。批评者指责他:“组装了历史与文学”,〔157〕无艺术创见,而他的中国文化阐释更是纰漏百出。称道者则肯定他“为历史造象”、〔158〕艺术上推陈出新、重建民族人格的执著等等。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创作实践争议最大的分歧点,有关的研究还会继续,将散文定位于文化,是耶?非耶?还有待于在散文本质的进一步呈现中给以评说。
〔1〕《中国作家》1996年第6期。
〔2〕《美文》1996年第3期。
〔3〕《人民文学》1996年第2期。
〔4〕《当代》1996年第2期。
〔5〕《美文》1996年第10期。
〔6〕《作家》1997年第3期。
〔7〕《北方文学》1996年第4期。
〔8〕《作品》1996年第9期。
〔9〕《美文》1996年第9期。
〔10〕《美文》1997年第1期。
〔11〕1997年10月7、8日台湾《中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