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化毕业论文(4)

2013-06-05 01:16
导读:近年来,艺术散文的主张不断地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呼应与补充。施战军〔107〕W菱形秩序描绘了艺术散文的内部运动机制,张国俊、常效东〔108〕则从当

    近年来,“艺术散文”的主张不断地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呼应与补充。施战军〔107〕W·“菱形秩序”描绘了艺术散文的内部运动机制,张国俊、常效东〔108〕则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指出,艺术散文的表现性、精粹性和无规矩性,在构成散文美的同时也使其自身具有某些局限性。
    与刘锡庆主张不同,早在西安《美文》创刊〔109〕之时,就将多种实用文体划入散文,倡导‘大散文’。1996年,贾平凹指出:“大散文”的提出是为了造就散文大家的气氛和土壤。〔110〕代迅在《散文:告别与复归》〔111〕中认为:当代散文路径狭小,只有“回归古代的大散文概念”才能拓展路径。但是作者又承认:“其实贾平凹曾经简略地谈到过向古代的大散文复归,但应者寥寥。”大散文的倡导者始终没有给出全面而清晰的论证阐述,这使倡导缺乏理论支持。
    在“大散文”的争论之外,楼肇明创立了“复调散文”的概念。他与老愚合作的论文《散文:从单调走向复调》〔112〕,出于解决当前散文危机的目的,认为散文需要质变,“复调散文”可以打破封闭的写作者中心,产生“一种平等的文体”,实现质变可能。他论述了复调散文的四个方面:“一是维度的改变,不再是一件事、一种情感、一个道理;二是一个主题包括二个母题,一个意象包括二个缩影,在两个层次、两个侧面上展开;三是宏观时空和微观时空碰撞、两个叙事人、双重视角;四是七嘴八舌、叙事人非常隐蔽。”楼肇明将提倡思想者、学者和诗人的三位一体,提倡复调散文,视为打破散文在封闭中恶性循环的方法
    散文的论争与理论倡导不断地启发文体研究。邱景华〔113〕历史地追寻散文的发展轨迹,用“母体”与“子体”之说界说“大散文”与“艺术散文”,试图阐释散文内部的裂变衍生过程。陈平原〔114〕依据古典小说与散文的姻亲关系,肯定了文类边界的跨越。张思齐〔115〕以西学和日本学中的相关观念为参照,重新界说了骈文、散文、美文等概念。刘卫英〔116〕多方面辨析了记人散文与短篇小说在体裁上的差异。文体研究的深化势必为散文理论的建立创造机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关于“散文热”的研究热:贬多褒少。90年代的散文热是研究界的热门话题,其背景、成因、问题、态势备受关注。王岳川《90年代文学和批评的“冷风景”》〔117〕将散文走红归因于“世俗化的策略使然”、俯就大众期待视野的结果。他呼唤:“重建散文的体裁,重建散文的深度,重建散文的个体经验与母语经验。同时开拓散文全新的文化语境和更有创意的审美境界。”楼肇明、老愚《矫情泛滥大众得到了什么》〔118〕措辞激烈,抨击文坛负面种种,力主实行“三个否弃”:“文化快餐”、“文以载道”、“文化霸权”。实现与“五四”和世界人文精神的接轨。谭桂林《90年代散文热的文化透视》〔119〕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将散文热视为国人规避政治话语、淡化意识形态性、寻觅生命温馨的“集体尝试”,也是生活节奏调整使然。作者认为散文热呈现衰相的根本原因在于“散文评论创作本身的软性化与私语化倾向走到了极端”,造成散文“严重的思想贫血”与“天地的日益狭窄”。丁帆、山谷、费振钟合作的《散文: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120〕批评了散文创作的四个误区:矫情(伪深沉、伪机智)、骄情(以老男人散文居多)、娇情(多见于小女人散文)以及故作亵渎意识,消解人的存在价值。王兆胜《走出当前散文创作的误区》〔121〕归纳创作弊端为“知识爆炸与精神萎缩”、“滥情矫情与生命衰弱”、“中西失调与心理偏狭”。作者指出:散文“‘繁荣景象’本质是泡沫式的,具有内质的虚假性”。总体上说,关于90年代散文发展态势的研究中批评多于褒扬,批评的焦点多集中于商品经济背景下散文主体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平庸与畸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当然,中性与褒扬的声音也不乏存在。杨经建《论90年代的散文复兴运动》〔122〕将散文热称为“散文复兴运动”,其特征是“呈现出由艺术消费调节出版,出版又调动创作的逆向运作方式”,有双重原因促使散文复兴:创作队伍空前的扩大和作家结构的多元化;创作观念的开放和艺术思维的拓展。傅瑛《走向世俗:跨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态势》〔123〕认为目前兴盛的两类散文:生活散文与文化散文,均致力于对世俗人生认同的探索。作者将散文走出“纯散文”象牙塔接受大众散文滋润视为值得迎接的“民众庆典日”。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124〕将女性散文、学者散文、雅俗散文称道为世纪之交的几条“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以史的观念纵论当代散文的论文尚不足。陆明《谈当代大陆散文的演变轨迹》〔125〕、梁向阳《当代散文创作个性精神的式微与复归》〔126〕立足不同基点梳理了当代散文的脉络。
    部分理论文章就具体问题深入论述,研究多维度展开。李晓虹《当代散文的读者召唤与审美期待》〔127〕从接受美学入手,既将散文热归于当前社会审美趣味、文化规范与创作的遇合,又从阅读的审美性、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出发,呼吁创作力避粗制滥造。孙绍振《论台湾和大陆散文中之软幽默和硬幽默》〔128〕以“幽默”的美学范畴分析台港与大陆幽默散文,认为台港散文较多调侃性、戏谑性的软幽默,戏谑性与抒情性结合是大陆幽默散文的主流。薛奇一、晏美华《论散文叙述》〔129〕以小说叙述为参照剖析散文叙述,综论散文叙述的特征、地位与作用。李正西《散文情感论》〔130〕以心灵外化、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体现论证散文情感。此类论文大多是调动现代美学、文学理论开展研究的结果,有利于散文思维的转变,必将促进散文理论建设的立体化。目前,这种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有关台港散文存在状态的综合研究渐渐深入。长期以来对台港散文的研究较多停留在史的片断与具体作家的评论上,这两年对台港八九十年代的散文整体现状有深化的描述与研讨。楼肇明、蒋晖的《散文传统的地域推移和文化变异——关于香港散文》〔131〕采用“散文文体在文化、文学系统中的功能性结构分析方法”,将香港散文划分为传播完成期和发展成熟期两个阶段,从五个侧面评述了香港散文的总体风貌,肯定了曹聚仁、叶灵凤、徐訏、董桥、梁锡华、刘以鬯、梁秉钧、钟晓阳等一批作家的创作。文章认为:香港散文“既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变异,又仍然是20世纪中国散文总体格局中的一部分。”楼肇明、江遗芳《台湾散文和阅读市场》〔132〕分析台湾散文在大陆市场的存在情况,讨论了多位台湾散文家的创作,得出了“在眼下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填平雅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俗中见雅,外俗内雅,可能会赢得最大的读者市场。”台港散文作为现代散文传统的继承者与变异者对大陆散文有显明的启示性,研究台港散文的创作与理论状况应当是大陆研究界不可忽略的部分。1997年,林幸谦在大陆发表了重要论文《90年代台湾散文现象与理论走向》〔133〕,论文着眼于台湾90年代散文在危机中的自我转化,探讨了“后散文”的“主体性变奏”:“一为叙述观点的转变,作者不再占据主体位置;一为散文体式的转变与扩大,不再固守旧有窠臼。”从理论上总结了散文创作对于书写模式的重新定义。预期了散文发展的新路:“由个人命运介入整体社会——历史或民族——文化层次,把公众领域纳入私人领域,同时亦把作者的私人性格纳入公众(他人)性格中。”论文涉及的散文小说化、诗化、虚构、想象等问题是多年来大陆散文理论界敏感的问题,它必然会引起大陆理论界的争鸣,进而促进散文理论建设。
上一篇:1997年内地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