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化毕业论文(3)

2013-06-05 01:16
导读:自80年代末由余秋雨开创的文化散文延续及今已成为当代散文的题材传统。其内部演化出的两种积弊可以归纳为:一、主体为历史材料的抑制,有学术笔记

    自80年代末由余秋雨开创的文化散文延续及今已成为当代散文的题材传统。其内部演化出的两种积弊可以归纳为:一、主体为历史材料的抑制,有学术笔记的学理化倾向。二、沿袭余秋雨散文模式作比附式的文化感喟,超越于主体个性。这两方面是影响1996、1997年文化散文文学价值提高的主要问题。何向阳《澡雪春秋》〔66〕、韩春旭《新人类》〔67〕、肖复兴《寻找勃拉姆斯》〔68〕、肖克凡《激情行动》〔69〕、韩静霆《梵高与青藤》〔70〕,分别抒写的是孔子、尼采、勃拉姆斯、海明威、梵高与徐渭,以人物为核心而打破了传记式的史实演义,代之以对文化人物的透视,摄取极富有精神价值的历史人物所辐射到今世的灵魂之光。在将自我的理想人格价值投映到历史人物的真实言行上,重组形象的不朽时,这些作品都燃烧着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或动人的人格精神。
    在蔡翔的《底层》〔71〕、《北方传奇》〔72〕、王俊义的《抚摸汉朝》〔73〕中,文化已非典籍记载,而是活在民间的血液中的活文化。蔡翔既是底层文化、北方民间文化的歌者,也是其寻梦者。
    近两年,散文界存在着较浓厚的理性化氛围,究其原因应该是社会转型深化引发的情的消退以及要求散文承担文化史、时代史书写责任的呼声。其表现首先是随笔篇幅占据着宽泛的散文概念内的相对优势,文化散文的学术理性趋向是其中的一部分。文化散文目前最大的危险是陷入文化解释、陷入主体空洞的史的消费不能自拔;能否打破既成的模式是对文化散文的考验。
    死亡的主题下容纳了一些佳作;回忆与悼亡是散文的重要主题之一;联系国内值得纪念的大事,产生了一大批相关的散文。死亡是生命的悲剧,历炼着人世的创痛,但接近死亡,本质上是向往、热爱生命的极端。这两年离世的散文作家有汪曾祺、戴厚英、李佩英、林耀德。步履仓促的戴厚英、林耀德分别留下了令人悚目惊心的《说梦》〔74〕、《尸体》。〔75〕两篇遗作关于“托梦”的神话与围绕尸体的纵横捭阖,行文怪诞,感受独特。李佩芝缠绵病榻多日,留下了血泪交融的《守望灵魂》〔76〕,殷切传送了“敬重生命、善待生命”的嘱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张立勤在《追不上生命》〔77〕中抒写了深味生命脆弱后,顿悟与死亡之抗争价值的心理过程;王晓华《关于死亡》〔78〕论叙了由恐惧到超脱死亡的心路;老高《然后》〔79〕是对死亡的最原始的“记录”。人们以各种形式与心态探问死亡,对死亡的探讨意味了散文生命体验性的深入。
    回忆与悼亡散文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对人物缺乏足够的了解与理解,或者情感份量不足,因而止于满足于二、三事的连缀,再揉合上表面化的抒情。纵观这两年的散文,悼亡之作当推:《永远的五月》〔80〕(徐晓)、《遥想艾青》〔81〕(徐刚)、《痛悼戴厚英》〔82〕(杜渐坤)、《永别亡约》〔83〕(艾晓明)、《伴灵絮语》〔84〕(绿原)、《春蚕到死丝已尽》〔85〕(舒婷)。回忆散文当推:《周扬的目光》〔86〕(王蒙)、《冰心与木香花》〔87〕(张昆华)、《黑娘》〔88〕(牛汉)、《梦与泪》〔89〕(舒乙)、《一杆红木秤》〔90〕(鲁光)、《汪曾祺在大连》〔91〕(徐城北)、 《真亦可畏》〔92〕(周汝昌)、《从往事门前走过》〔93〕(裘山山)、《我擦洗我爸爸的脸》〔94〕(王小妮)、《艾草清凉》〔95〕(颜颜)。人物的立体化与情感的慑服力历来是回忆与悼亡散文取胜的重要砝码。
    近两年,各杂志纷纷就“’97香港回归”推出纪念征文或专辑栏目,但鲜有佳作。圣光《香港感觉》、〔96〕陶然《“1997”之夜》〔97〕可作代表。朱建信《从瑞金出发》,〔98〕主题是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文革三十周年,反思当年的疯狂、野蛮和荒诞,控诉它所造成的心灵伤害的散文有:孙绍振《满脸苍蝇》、〔99〕李平《祖父》、〔100〕张天佑《庞然的阴影》、〔101〕程乃珊《冬》。〔102〕高红十《黄土如诗》、〔103〕梁南《我那间泥屋》〔104〕系知青题材的散文。应时代而作的作品往往由于心灵积淀不足易于失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996、1997年散文研究情况
    伴随90年代的散文创作热,散文研究渐次升温,它直接表现为研究文章篇目数量的显著增长与研究群体的崛起,此种情形持续到1996年,在1997年有所回落,但并无颓势。’96、’97散文研究有步入“状态”的趋向,研究的综合化、探讨的纵深化、论文的专业化发展是近年、也是这两年散文研究的总体方向。
    理论倡导“三家鼎立”,带动着散文文体研究。散文研究存在至今的难题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难以借鉴到一套既成的、富于建设性的系统理论作参照,由此引起了散文理论、评论、创作三体彼此脱节、互动失效、难以共同步入良性循环。在国内散文理论建设的工程中,争论开始于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散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散文?”由这一问题决定的散文理论研究目前形成了两种分歧、三方倡导。
    “净化文体”论倡导者刘锡庆在《弃“类”成“体”是散文发展的当务之急》〔105〕一文中,鉴于作为“文类”的传统散文观念的滞后性、庞杂性,力主散文实现文体的自觉。文章规划了“净化文体”的具体目标,继续将弃“类”成“体”,解决散文向文学的提升视为当代散文的历史重任。在长篇论文《世纪末:对散文发展的回顾与思考》〔106〕中,刘锡庆回顾了现当代散文创作与理论的阶段性演进历程,阐释了当代散文文体观念的进化过程,总结了几点建设性意见。“1.汉语散文必须走自己的路;2.高扬‘文学’的大旗是‘规范’散文的标尺;3.旧有‘散文’范畴的‘文体净化’是当务之急;4.散文由生活而艺术的‘转化’、‘升腾’是产生‘精品’、‘大作’的关键。”这两篇文章继续张扬“艺术散文”的主张,重新规范了艺术散文的“范畴论”、“审美特征论”,描述了人性表现的五个层面,“范畴论”和“审美特征论”的明确化将有利于“艺术散文”的深入研究与理论成熟。
上一篇:1997年内地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