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宋明理学与东南家族社会经济变迁简论化毕业(3)

2013-06-06 02:24
导读:其次,宋明的理学家也参与东南家族族谱修纂的实践。他们常为福建的宗族族谱写序言、赞词、跋语、诗句等,将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渗透于其中。如杨时


其次,宋明的理学家也参与东南家族族谱修纂的实践。他们常为福建的宗族族谱写序言、赞词、跋语、诗句等,将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渗透于其中。如杨时为《周氏谱牒》作诗曰:“奉观先牒起遐思,南北家乘续旧文。一脉祖孙无异性,千年昭穆似同时。春秋共凛蒸尝义,金石犹存训诰辞。惟愿族人崇孝敬,莫将身世负师。”[20]胡宏为浦城《詹氏族谱》作序云:“余谓世有令德,故其蕃衍盛大如此。所谓博厚而高明,高明而悠久,讵不信然。”[21]。朱熹则为福建众多家族写过序文。如他为福建闽清“梅溪千古两先生,棣萼一堂双理学”的陈旸、陈祥道的家族所写的序文,叙述了宗法制的源起及谱谍兴起的缘由,以为“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也。……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软,一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下怠,庶光前业已。”[22]对谱谍的伦理整合之功寄以厚望。最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为陈旸家族所作之长序。王氏对于陈君坚修宗谱“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穷源,合陈姓而一”之举赞赏有加,期许陈姓之族能“拔出浇漓之俗,挽回淳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其父,自其父推及其祖,自其祖推及于曾祖,于其高祖,而之于无穷焉!……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何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始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纪纲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揖,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农耒相资,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相恤,婚姻死丧相助,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大不欺小,一家之中,和气周流,仁风滂沛,上无愧于祖宗,又上无愧于天地矣”[23]王阳明其实把家族看成是实践儒家大同社会的一个缩影了。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一些理学家甚至亲自参与本族修谱的修纂,以及家礼或家训的制订。如闽张岳就为宗族修过宗谱[24],林希元除编同安本家林氏族谱外,并作了《家训》以教训族人。广东理学家黄佐更是参照了朱子家礼、陆氏家训、吕氏宗法、白沙陈氏、义门郑氏家范等范本,编了著名的《泰泉家礼》,凡六卷,首举乡礼纲领,欲立教以家达乡,明伦以亲及疏,敬身以中制外,冠婚以下四礼为次;然后是举乡约、乡校、社仓、乡社、保甲等五事,末以士相见礼及投壶礼为一卷相附。《泰泉家礼》被明清广东及闽西南的众多家族收入族谱之中。而明清糅杂着血缘和地缘关系组成的乡族组织,更是借助理学家等编的家礼、家训等以强化地方的文化认同,达到控制地方社会的目的。如《泰泉家礼》所录的乡约誓词,就强调同约之乡人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发誓“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恰是透过族谱中的家训或家礼,宋明理学家进一步实现了“礼下庶人”的教化理想。

东南的福建家族在修族谱时,也热衷于将理学家或其他有名士大夫的文字冠于卷首以示夸耀,甚至有不少族谱常有假托和伪照理学家的序文者[25]。此外,有些家族为了提高其社会的声望和地位,常采取联宗统谱的方式,冠冕堂皇地与同姓的家族互认宗亲。一些颇具影响的理学家因此被纳入另个同姓家族族谱世系之中。如清康熙年间,福建安溪出个“理学名臣”李光地,福建其他地方的李姓家族皆引以为豪。于是许多李姓家族纷纷请李光地为族谱撰词作序。汀州的李氏士绅甚至跑至北京同李光地认宗亲,视之为同一血缘,李光地亦滿心欢喜地为其族谱作序。当理学家利用家族组织(如家族教育)来传播其价值理念之际,家族组织也自觉地在借用理学文章以装点家族的门面。当然,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理学文化对东南基层社针的强力渗透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理学家及信奉理学的士大夫们,通过其所拥有的文化象征资源,已深入地推动了东南基层社会的文化整合,促成了东南庶民化的儒家文化网络的确立和联结。

四、理学与东南家族之文化教育

唐末五代以降,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组织渐趋瓦解,新型的家族制度在宋元之际逐步形成。与此相应,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学――家族教育也获得迅速的发展。宋仁宗皇元年(1049),范仲淹在吴县设“义田”,以养济族众;办“义学”,以育宗族子弟。随后,各地的家族组织也纷纷捐资、集资创置田,创办各种规模的家塾、族塾、私塾、学馆、义学、社塾、书屋、书堂、书院等,以使本族子弟(常包括乡邻子弟)能够接受教育。有宋一代,经济和文化都相当发达的东南地区,家族教育已达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而历代的理学家,除自办书院讲授理学外,也相当鼓励家族办学。如闽中延平府,在理学的影响下,史称“建学独先于天下”,“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26]。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27]、江西南城吴姓家族,甚是推重理学,甚至“以钱百万创为大楼,储书数千卷,会友朋,教子弟”[28]。明清是东南家族组织发展最快的时期,几乎每一家族都设置有学田和族塾,故即便是贫无力之子弟亦得以肆业于中。甚是普及的家族教育,为理学的文化理念向东南基层社会的深层次渗透提供了可能。

在科举取士的社会里,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常以该家族科举及第和入仕的人数以及入仕者官阶大小为衡量标准。而透过族众的入仕,家族组织也能加强与国家政权的联系,并能获取社会经济上的实利或特权。故科举入仕常是东南家族教育的热点。为了推动族人积极参加科考,东南家族常订有物质和精神奖励措施。如东粤宝安南头黄氏对获得功名的族人予以重奖[29]。闽北朱熹族裔,订“学规”对参加科考族人给予经济资助。闽西中川胡氏家族给有功名的族人立“功名柱”[30]。由于重视科举,部分家族教育的内容也惟场屋应用之书是瞻。如“明代科举之书,尽出建阳书坊”[31],建阳的各刻书家族曾刊刻了大量的八股文选本,虽不为官学和书院所收,却是家族子弟中从事科考者的抢手货。为此,弘治十二年(1499)明吏科给事中许天锡曾上疏请禁建阳书坊的八股科本,认为“梓者以易售而图利,读者觊侥幸而决科。由是废精思实体之功,罢师友讨论之会,损德荡心,蠹文害道。一旦科田致身,利禄入手,只谓终身温饱,便是平昔事功。安望其身体躬行以济世泽民哉?”[32]理学正是通过科考文本的方式,广泛地渗入东南根深叶茂的家族教育网络之中。
上一篇: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