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模式(3)

2013-07-29 01:02
导读:随军散记》(《记贺龙》)、周而复的《海上的遭遇》、王石等的《为了六 十一个阶级弟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文本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
随军散记》(《记贺龙》)、周而复的《海上的遭遇》、王石等的《为了六 十一个阶级弟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文本均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仅止 于此,对于报告的演进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进入8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叙述 时间的变化达至活跃的峰值。其中一个标志即是,以叙述时间上的非时序叙述和叙述结 构上的非线型结构相结合的集合(或曰集束、集纳)式文本的时兴。在这种文本中,一维 线型的时序概念被多维、立体的时序所代替。更重要的是,它对事件、人物的再现,不 再局限于历时状态,而是将之凝聚成共时状态下的事件、人物集合或某种现象与状态的 形象化概括。当然,非时序的出现也并非一蹴而就,其较早的文本可追溯到30—60年代 出现的夏衍的《包身工》、邹韬奋的《萍踪寄语》、李乔的《锡是如何炼成的》、茅盾 的《记“鲁迅文学院”》、华山的《童话时代》、东升的《看愚公怎样移山》、冰 心的《咱们的五个孩子》、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开垒的《十一户人家》、黄 钢的《拉萨早上八点钟》等。
  如果说,非时序叙述文本在80年代以前还是处于少数裔之列,那么,这之后此类文本 便逐渐成为主流。其与前期非时序报告文学文本的承继关系应该说是明显的,但其在共 时的理念以及描述的时空把握等方面更具理论化色彩,以至有评论将其以及由其代表的 这类文本称为“”式或“报告”式报告文学。
  从连贯叙述与非时序叙述消长起伏,以及交错叙述和倒装叙述渗入其间、推波助澜的 情形观之,报告文学作家通过对时间的“歪曲”、“变形”,以求得文本叙述艺术的推 进、更具广度与深度的人物心态、世相写真与思辩的“目的”已昭然若揭。我们也 不妨将之看作是报告文学文体由对小说等虚构类叙事文本的简单模仿,逐步走向在多元 化叙述时间的抉择中突显自身个性的文体变革之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与叙述时间相联系的是叙述结构问题。
  对报告文学叙述结构的考察,有些类似于小说等虚构性叙事文本中的情节研究。情节 在此的含义可理解为文本中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我以为托多罗夫将叙述结构视 为作品组织形式的做法,更具概括力,也更适用于理解报告文学的结构。那么,作为文 本的组织形式,结构有哪些主要类型呢?托多罗夫认为:“我们将根据托马舍夫斯基的 建议将作品组织形式分为两大类:‘主题内容的安排是根据两个主要类别进行的:它们 或者遵循因果关系原则,即按照某种时序组织起来;或者以脱离所有时间概念的形式被 表现出来;即组成无视任何内部因果关系的序列。’我们把第一类叫作和时间布局 ,第二类——即托马舍夫斯基对之持否定态度的一类——叫作空间布局。”(注:兹维 坦•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第74页。)
  对托多罗夫所称第一类即逻辑与时间布局的结构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线型,即它们 大多显示着情节的变化脉络及其组织关系。其子类可细分为单线(仅有单一线索并且人 物有限)、复线(拥有主线、副线甚至非动作因素)和环形(缺少贯穿始终的主线,全文由 若干呈连环状或并列状的小故事构成)等三种。至于第二类——空间布局结构,我们称 之为非线型。这种在一些人看来是淡化线型情节、打乱时序与内在因果关系的结构,多 显现于许多现代或后现代小说之中。在谈及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叙述结构时,我们借 用此名称来描述和评价与小说等虚构叙事文本略有不同的这一文体的结构选择与变迁。
  下表为1927年至2000年间(498个样本)报告文学文本叙述结构的选择与变化情况(见表 三):
    表三 叙述结构的选择与变化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线型结构      非线型结构
样本的时间域   样本数  篇数   百分比   篇数  百分比
1927—1937    119   100    84%    19   16%  
1937—1949    103   83    80%    20   20%
1949—1966    109   94    86%    15   14%
1977—1980    30    27    90%     3   10%
1981—1982    24    7    29%    17   71%
1983—1984    27    20    74%     7   26%
1985—1986    21    8    38%    13   62%
1987—1988    14    2    14%    12   86%
1990—1991    26    14    54%    12   46%
1992—1993    8     6    75%     2   25%
1995—2000    17    13    76%     4   24%
  
  表中显示,线型结构与非线型结构的涨落曲线也分别呈现“∨”和“∧”字形,这恰 巧同连贯叙述与非时序叙述的发展曲线相似。也就是说,线型结构自20—70年代末呈持 续攀升之势,在80年代比率降低,90年代之后又呈恢复性走高。而非线型结构则在80年 代中至90年代初保持兴盛地位,这之前呈逐渐发展,这之后又显下跌趋势。
  在线型结构的报告文学文本中,它们又多以单线式为主,体现为一人一事的叙述。早 期的报告文学中,线型结构的文本与一般短篇小说几无二致,丁玲的《多事之秋》即如 此。这篇报告文学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议论性文字极少,如果文中没有上海的诸多地名 以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真实事件背景的间接讲述,将此文当作虚构的小说来阅读 也不会觉得有多少障碍。类似《多事之秋》这样的文本,在报告文学的发生、形成期占 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文体发展比较成熟的时域,报告文学的线型文本已注意在叙述、描 写的同时,加入叙述者的主观性评价,以此形成与一般线型文本有所区别的叙一议结构 ,这种结构的意义在于,它既得益于小说生动的叙述与描写,以此克服了报告文学文本 过于直白的通讯化趋向;又在加入议论成分的同时,逐步完成了对小说式线型结构简单 模仿的超越。它不啻是对报告文学文本构建个性化叙述结构的一个贡献。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80年代初中期,报告文学出现全景式结构的文本。此结构以线型中的复线为主,不再 局限和拘泥于单一事件或人物的叙议,而是以某一重要事件为叙说主体,多方位、多层 次地展示其“台前幕后”的萌生、发展以至高潮、结局的脉络。在这里,人物较少成为 被叙述的主角,他们常常仅仅只是作为叙述的片断而存在,以为整个事件的叙说服务为 目的。与复线式小说有别的也不仅是人物形象的安排,它还缺少或不经意、不刻求严格 意义上的情节的紧密连贯性,而是间以相当比例的非叙事性话语,形成叙一议一体的特 异结构,同时还渗入史料记载、报刊消息、分镜头剧本、备忘录、日记、口述实录 等多种文体因素,在造成对情节连贯性的主观性间隔、以强调叙述者权威的同时,营造 出一个“全息之眼”,使受众不仅从叙述者的叙述,也从其引述的多种非情节性资讯、 构建的各种非叙事性话语(在此主要指以评述、议论为主的文字)中,全方位解事件 的表层与深层因素。全景式结构文本于80年代初中期较早出现于杨匡满和郭宝臣合作的 对1976年“四•五运动”作出描述的《命运》。随后,李延国《在这片国土上》,钱钢 《唐山大地震》、《海葬》等接踵而来。90年代又出现麦天枢、王先明所著《昨天—— 中英鸦片战争纪实》、邓贤《中国知青梦》,以及张建伟《温故戊戌年》、《大清王朝 的最后变革》等晚清系列报告和李鸣生《走出地球村》、《飞向太空港》等航空航天系 列。
  与线型结构涨落曲线相反的非线型结构,到80年代达至顶峰。这样一种与
上一篇:论鲁迅创作心理的若干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