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话语与文化理论网(4)
2013-09-15 01:30
导读:分析框架,成为后殖民分析的重要理论模式。当然,福科并不想使自己的理论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话语并不构成对他人话语
分析框架,成为后殖民分析的重要理论模式。当然,福科并不想使自己的理论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话语并不构成对他人话语权力的制约,相反,误读和误解倒是自己著作逃不掉的命运。正如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什么"伟大的作者",而只是一个"写书的人"。
不妨说,福科的为世纪末的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同时使当代后殖义文化问题研究获得一个更广阔的知识框架。他的权力话语分析的方法,使当代文化和文论研究总是要力求透过国际秩序去看文化权力的运作,尤其是运用"知识型"和谱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任何单一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模式都将使这一研究失效。他关于理论中写作和批评问题所提出的新看法, 关于"作者之死"所强调的纯精神主体的消亡和读者解释的重要性,以及批评的转型(与现实权力相疏离,剥离任何神圣化的光环)所激发的新思想,对理论有着新的启发意义。他对后殖民主义理论提出的关于"凝视"、"看"与"被看"、微型权力分析模式、文化身份问题的见解,同样是引人深思的。可以说,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世纪末的迅速发展,除了其"后冷战"局势和整体国际文化氛围以外,福科对权力分析的模式和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的关注无疑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福科通过不同社会权力即"硬权力"和"软权力"的不同侧面,对整个现代文化的进程加以独特探讨。他尤其关注构成社会背后的那种看不见的权力规约,去观察主体的人形成过程中的正负面效应。他把看成是一个"谱系化"的不断总体化的图景,而要把历史打散、拆开,使它与现在、过去、未来相隔离,从而使人意识到历史的异己性、疏离性。这样,通过对历史的解构,发现历史中人的疏离的、非总体性的性格,使"现代合法性"遭到真正质疑,进而挖掘出非连续性的、非合法性的知识,使一种谱系学中的反常规性升上历史地平线,使非常数、非本质、非等级秩序等成为人文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考古学研究的真正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