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近代粤海洋商业文化论网(3)

2013-09-22 01:15
导读:欧洲等国。当时澳门附近的十字门就是走私商船汇集贸易的据点。清政府的海禁和迁海政策,虽然使广东贸易遭受损失,但广东走私贸易的富商大贾贿赂官
欧洲等国。当时澳门附近的十字门就是走私商船汇集贸易的据点。清政府的海禁和迁海政策,虽然使广东贸易遭受损失,但广东走私贸易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使广东外贸得以延续。顺治十年,遢罗国有商舶至广州,地方官以“互市之利”进言上司,遢罗商人得以入贡,广州巡海道还以全体官员的名义表示欢迎。

海禁期间,广东官府亦有一批“藩商”参与了从事对外走私贸易。当时“海禁甚严,人民不得通澳”,而藩商们却利用他们上通官府,资本雄厚的优势,尽得外贸之利。《抚粤政略》卷十中曾记载广东的沈上达投靠平王麾下,仰仗特权,打造海船,私通外洋,他一次就能获利四五万两,一年得利四五十万两,被称为“藩商”。广东藩商以权势和武装作后盾,大肆从事走私活动。客观上为海禁时期的广东保留了一条狭窄的外贸通道。

⒉ 海洋移民贸易形态

海外移民有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所谓被动者即指苦力贸易,或曰“猪仔”,亦称“契约工”;所谓主动,指自发移民、商业移民以及偷渡者。广东自宋代始,已有少数商人出外经商而定居国外成为移民。明代广东的海外移民规模有所扩大,主要移居在东南亚国家。清代广东向海外移民逐渐形成高潮。康熙二十三年,准许民人出海贸易。此后,随商船出海移居外国,或偷渡依据外国的广东人日益增多。广东潮州移民亦有依靠亲友和乡党关系移居海外的,他们依靠这种宗亲关系在侨居海外,从事经济活动。

◇苦力贸易移民

早在唐代,岭南掠卖奴隶之风就盛行,广州是奴隶贸易的中心。除贩卖本国奴隶以外,亦有外国奴隶,其中以东南亚人、印度人、新罗人为多。东南亚土人皮肤黝黑、体格强壮,尤善潜水,号称“昆仑奴”。张籍《昆仑儿》诗云:“昆仑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汉地游。”岭南贩卖奴隶之风至宋元犹然。

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亦以诱骗、掳掠的方式,即西方所谓“苦力贸易”(广东俗称“卖猪仔”)的方式,向中国掠夺劳动力。鸦片战争以后,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的保护,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地区诱骗华工。他们利用珠江三角洲劳苦人急于摆脱贫困的,引诱、掳掠他们出洋充当苦力。夏东元编《郑观应集》记载了苦力贸易者的罪恶与“猪仔”们的悲惨境遇:“被骗出洋而死于难者,每年以千百计,吾闻之有半途病死者,有自尽求死者,有凿船焚船同归于尽者,苟幸甫经到岸则售充极劳极苦之工,饮食不足,鞭挞有余,或被无辜杀戮,无人保护,贱同蝼蚁,命若草菅”。

鸦片战争后,广东的海外移民以契约华工为主。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殖民者迫切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来开发殖民地与本国资源,需要在中国沿海地区从事掳掠、拐骗华工出国。据记载,1800~1820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其驻广州商馆,从广州的黄埔和澳门多次偷运华工到摈榔屿、马六甲等地。他们还雇佣槟榔屿华人潜回广州或内地,替其招募华工出国。东南亚各殖民地借助于廉价华工,得到迅速的繁荣发展。(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广东是华工的主要输出地,广州、汕头、澳门、香港、琼洲等,均为主要出口口岸。广州仅1852年就出口华工二万四千五百八十一人。而在汕头和南澳一带装船运出的华工就达六千三百八十八人。美国驻华公使伯驾在1856年给国务卿的报告中曾说:1855年从汕头载运苦力出洋的外国船只共有12艘,运出苦力六千三百八十八人。亨特《中国海的美国船》称:“在1852与1858年之间,当苦力贸易自澳门转移于汕头港时,美国船只曾运出苦力四万名。”(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当时英国驻华公使包令也不得不坦言:“汕头及附近一带为搜罗猪仔苦力并将他们贩运出洋而产生的无法无天暴行,已达不可想象的地步。” 19世纪中叶,在秘鲁、古巴、西印度群岛和巴拿马、巴西等国的契约移民输入数约达六十万人。

澳门、香港也是一个苦力贸易的中心。据有关资料,1856~1873年间,澳门出口华工十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三人,平均每年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人。香港于1851~1872年间,运往美洲、大洋州和东南亚的苦力华工总数则达三十二万三百四十九人。(余绳武等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19世纪50年代,每年从广州、汕头、澳门、香港输出的华工合计约五万人。据估计,1851~1875年,仅贩卖华工到中、南、北美洲而获得的利润就达到8400余万元,年均近340万元。(参见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同时西方船舶的船东们也受巨大利润刺激,不断添置新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畸形贸易也带动了广东沿海地区航运业的发展。

◇自发经济移民

明中叶后,随着以广州为始发港,并以澳门为中继港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鼎盛发展。广东商人通蕃贸易、居留南洋诸国形成高潮。明代广东商人出海贸易而移民定居国外,主要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发财致富。属于自发经济移民。这是明中后期移民南洋的主要方式。

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间,除契约华工外,还有三百万至四百万的自发经济移民的华工,他们由亲友接引或自筹旅费以自由移民的身份移居海外。主要移居地为东南亚和美洲地区,其中以广东籍移民为最多。晚清以来,契约华工和自由移民人数庞大,他们的移居,不仅扩大了华侨队伍,而且使华侨的移居地扩大到世界各地。

清代粤海外移民已逐步形成高潮。康熙二十三年,准许民人出海贸易。开凿巴拿马运河、修建巴拿马等国铁路、巴西等国茶叶的扩大和香料种植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华侨移居中南美洲。到了20世纪初,定居中南美洲的粤籍华侨约占85%以上。此外也有一部分“自发移民”,是被用诱骗、拐架、囚禁等办法贩运出口的“猪仔”。自1842年香港建港后,即设立了与槟榔屿、新加坡联系的招工机构,使汕头、广州、香港、新加坡连成一条华工贩运线,把拐掳来的广东劳工运往东南亚、北美洲、拉丁美洲、澳洲和非洲。港英当局为了掩盖贩卖的丑恶罪行,打着“自由移民”的幌子,强调华工是自愿自费移民。这批运到美国的“自由旅客”,一到美国,便被立即强迫签立还债契约。他们被债主利用契约的形式实行强制劳动,受到残酷地剥削。据官方数字显示1856~1872年香港运出的契约华工,每年约一两万人。

中国大学排名

三.近代海洋的碰撞与交融

学者方豪先指出:“利玛窦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流蔚为巨观,西洋近代、历学、、、、、、诸学,、、绘画等,无不在此时传入”。(方豪《中西史》)

1. 汉文化的海外                           

汉文化的域外传播,一方面是通过海外华侨卷入聚集地的主流社会,使汉文化融入、渗透其中,(参见拙文《论潮文化的海外渗透》)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来华的传教士、商人与学者的介绍与传播。高度发达的汉文化远播域外,令海外各国敬佩不已。近邻日本,自隋代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学习隋朝礼仪政治。从舒明天皇二年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630~894),日本共派遣过十九次遣唐使,吸收和移植汉唐文化。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求得之”。高丽、新罗的情况也如此。中国的丝织品、陶瓷器、材等商品以及造纸术、炼丹术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了中东与欧洲,对中世纪晚期的西方走向近代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广东商人移民南洋各个国家和地区后,主要从事商业、、采矿业、园艺业和渔业。他们对南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在爪哇的万丹,华侨大部分经商,还有种植水道、胡椒和酿酒;在巴达维亚,广东华侨分别从事种植水道、蔬菜、水果、胡搅、甘蔗等农业生产;从事榨

上一篇:《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