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6)
2013-09-30 02:31
导读:。思想已经无法充当现今的知识范式, 这并不意味着一系列有效的传统命题同时枯竭。例如, 谈论理论的时候, 为情造文、传神写意、浑然天成、不平则鸣、
。思想已经无法充当现今的知识范式, 这并不意味着一系列有效的传统命题同时枯竭。例如, 谈论理论的时候, 为情造文、传神写意、浑然天成、不平则鸣、文变染乎世情、惟陈言之务去之类命题从来没有过时。有价值的记忆始终活在中国经验之中。必须指出的是, 所谓的传统无疑包括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鲁迅为首的一批理论家迄今还有力地左右人们的文学判断。这同样是一种不灭的烙印。
由于中国经验的坚固存在, 西方文学理论仅仅是一种阐释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叙事的主宰者。“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这些强势概念曾经导致理论家削足适履地改写中国文学史。只有中国经验的独特结构才能抗拒西方文学理论的强制性复制, 扰乱知识与权力的既定关系, 打破普遍主义的幻觉。这常常使中国经验与西方文学理论的遭遇成为一种
戏剧性的彼此改造。各种挪用、引申、误读或者曲解之下, 西方文学理论出现了变种或者混杂, 从而丧失原有的一致性和理论权威, 出现所谓的“杂质化”。这时, 中国经验可能在多种阐释体系的交织之中显现, 并且与众多经典论述相距甚远——然而, 这恰恰与本土血肉相联。
中国经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称谓。这个领域可以承受多维的解释。传统或者西方仅仅是一个维面的剖析, 正像与自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精英与大众、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改革与保守、文化领域与领域、前现代与现代、东部与西部也可能构成另一些剖析维面一样。必须看到, 这些剖析相互交叉, 相互纠缠, 一种剖析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以某种形式进入另一种剖析, 并且触动、修改、转移或者影响后者。这个意义上, 中国经验无疑是复杂的多面体; 它不是某种理论的现成案例,因此, 它是自足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当然, 一切都没有静止。“本土”或者中国经验始终处于建构之中, 拒绝某种本质主义的固定解释。诞生于这块土地上的独特内容持续地挑战现成的理论, 迫使理论自新。中国经验是文学的不竭内容, 也是文学理论阐释文学与现代性关系的依据。这是中国版现代性话语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现代性是复数, 中国版的现代性必须提交异于西方的方案。如果中国经验存在, 人们一定有话可说; 而且, 借用霍米•巴巴所言,“我们一定不仅仅要改变我们历史的叙事, 而且要转换我们生存与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意义”38。
①较早使用“失语症”一词的是曹顺庆, 参见《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一文, 长春,《文艺争鸣》1996 年2 期。
②南帆:《隐蔽的成规》, 68 页, 福州, 福建出版社1999 年版。
③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 8 页, 王宇根译,北京, 三联书店1999 年版。
④许纪霖、陈达凯主编: 《中国现代化史》2 页,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
⑤可参见J•M•布劳特: 《殖民者的世界模式》, 谭荣根译, 北京,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⑥王国维: 《王国维文集》, 41 页, 37 页,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年版。
⑦刘禾的《跨语际实践》一书附有七篇附录, 辑录了大量现代之中的外来词汇, 占据了90 页之多的篇幅。这些外来词汇已经成为现代汉语表达不可分离的部分。《跨语际实践》, 宋伟杰等译, 三联书店2002 年版。
⑧参见钱竞、王飚: 《中国20 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 356 —357 页,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
⑨陈平原、夏晓虹编: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50 , 52 , 54 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中国大学排名
⑩陈平原、夏晓虹编: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 37 —38 页同⑨。
11 酒井直树: 《现代性与其批判: 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问题》, 见张京嫒主编: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 384 页,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20页, 102 页, 顾爱彬、李瑞华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13 爱德华•W•萨义德: 《东方学》, 10 页, 王宇根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99 年版。
14 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9 页, 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 杜书瀛: 《中国20 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序论》,第一部, 27 —28 页同⑧。
16 参见钱钟书:《读拉奥孔》, 舒展选编《钱钟书论学文选》, 第六卷, 广州, 花城出版社1990 年版。
17 |参见《中国近代
教育史资料》中册, 546 页,587 —588 页, 舒新城编,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
18 参见旷新年: 《中国20 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第二部下卷, 68 页同⑧。
19 参见沈威(David R.Shumway) 、梅沙•大卫度(Ellen Messer Davidow) : 《学科规训制度导论》,黄德兴译, 《学科、知识、权力》, 第10 页,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0 参见列宁:《关于问题的批评意见》, 《列宁全集》20 卷, 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
21 毛泽东: 《新主义论》, 《毛泽东选集》第2卷, 707 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869 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2 参见杜赞奇: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第11 页, 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版。
23 石萌(茅盾) :《“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二》(1927 —1937) , 474页,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
24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534 页, 525 页, 521 页同21 。
25 孟繁华: 《中国20 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74 —75 页同⑧。
26 参见汪晖: 《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死火重温》, 50 页,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7 马泰•卡林内斯库;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第11页,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28 参见弗•詹姆逊:《处于跨国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张京嫒主编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版。
29 约翰•汤姆林森: 《全球化与文化》, 138 页, 98页, 郭英剑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0 钱钟书:《谈艺录•序》, 北京, 中华书局1984 年版。
31 林毓生: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291 页, 北京, 三联书店1988 年版。
32 徐贲:《后现代、后殖民批判理论和民主》,《文化批评往何处去》, 269 —270 页, 香港,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 年版。
33 酒井直树: 《现代性与其批判: 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问题》, 见张京嫒主编: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 406 页同11 。
34 参见福柯: 《尼采, 谱系学, 历史学》, 《学术思想评论》第四辑,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5 杜赞奇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第一章之中分析了傅斯年、雷海宗、顾颉刚的历史观, 这几个历史学家均认为魏晋之前的汉人保持了种族的纯洁性。
36 弗朗兹—法侬: 《论民族文化》, 马海良吴成年译,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278 页, 283 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7 参见迪克——海伯第支:《从文化到霸权》, 何鲤译《是明灯还是幻象》, 22 —23 页,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38 霍米•巴巴: 《“种族”、时间与现代性的修订》,杨乃乔译,《后殖民批评》,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