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文化研究的特征网(2)

2014-05-10 01:02
导读:与僵化的可能。学术研究总是存在向典范化或正规化方向发展的动势,在今天这个学术机构化已经成为无可逃脱的命运的时代,情形就尤其如此。比如格罗
与僵化的可能。学术研究总是存在向典范化或正规化方向发展的动势,在今天这个学术机构化已经成为无可逃脱的命运的时代,情形就尤其如此。比如格罗斯伯格就抱怨:研究正在以新的方式被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场地,它被重新刻入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矩。"(2)他同时表达了一种矛盾与苦恼:"我们这些致力于’文化研究’的人发现自己既想界定和捍卫它的特定性,同时却不想看到任何界定行动把正在进行的文化研究挡在门外。"(3)而且任何一种知识或理论,尤其是像文化研究这样知识领域,它不可能不提出自己的立场与价值尺度,哪怕是临时性的与可以修改的。文化研究总是在后现代思潮中的绝对的相对主义、反本质主义(从而无法形成自己的立场与价值选择)与本质主义的僵化的立场与价值选择(从而导致僵化、封闭、排他与非历史化)之间进行无休止的斗争。格罗斯伯格的下述观点值得重视:"它(文化研究)不妄称总体性或普遍性,只祈求让我们更好解自己在什么地方,以便达到某个地方(我们希望那是一个更好的地方,那个地方建立在平等和更公正的财富以及权力分配的基础上)。"(4)所谓"更好"、"更公正",作为规范性判断,离开一定的标准、立场或"基础"是不可思议的。文化研究摆脱了固定的文化定性理论,认为文化与、文化与权力的关系是历史地建构的,在这一点上,它与后现代主义有相似之处;但是文化研究拒绝后现代主义中的极度反本质主义,因为这样将是对于文化研究的釜底抽薪之举。或者说,文化研究所持的反本质主义就其主体而言是比较温和的。比如格罗斯伯格对于反本质主义的理解是:"反本质主义描述的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一切都无法预先保证,没有任何关系(对应)是必然的,没有任何特性是内在地固有的。那些’本质’可以是历史地真实的,但并非必然的。"(5)不是根本没有本质,而是没有超历史的本质。大多数文化研究者尤其反对把绝对的反本质主义引入与的领域。格罗斯伯格说:"文化研究审视特定实践如何置于、以及它们的生产性如何决定于社会权力结构和日常生活现实体验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前的后现代研究与文化研究发生了交叉;这并不是要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政治和理论主张,而是要注意它对当代文化和历史生活性质的描述。"(6)斯图亚特.霍尔在接受别人采访的时候曾经指出的: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在选择一种理论或立场、观点的同时,必须坚持一种理论的开放视野,"坚持这点是文化研究绝对必要的。至少,假如它仍欲保持为一项批判的与解构的计划时必须如此。我指的是,它一直是自我反思地解构自己;它一直需要在理论化地前进/回归运动上发生作用。"他还认为他"对理论(theory)本身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不断进行理论化(theorizing)。这也意味着文化研究必须向外在的影响开放。"(7)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S.霍尔(Stuart  Hall):《文化研究及其理论遗产》(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参见格罗斯伯格等编《文化研究》,第278页。
       (2)、(3)、(4)、(5)、(6)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动》,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6页、第67页,第68页,第72页,第70页
       (7)、参见《后现代主义与接合理论:斯图亚特·霍尔访谈录》,《思想》,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9-230页。



2、文化研究的实践性、政治性、批判性与开放性


       文化研究的学科模糊性(或跨学科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论特征。固然,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研究工程是开放的,它拒绝成为任何意义上的元话语或宏大话语,也不固定于任何一种研究视角。它是一个永远向自己尚不了解、尚不能命名的领域开放的工程。任何视角在文化研究中都没有对于批判性质疑的豁免权;但这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多元并存",也不意味着无论什么都可以冠以"文化研究"的名号。正如格罗斯伯格说的:文化研究一方面拒绝把自己界定为已经完成了的、唯一的理论主张,"文化研究可以解读为在变化着的历史工程和思想资源中不断地重建自身的努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文化研究史没有疆界,每一种文化理论,甚至每一种文化和政治理论,在文化研究中都有其可行性。不能说文化研究没有同一性,而是说它的同一性总是处于纷争之中,总是多样的,总是变化的;文化研究是历史地阐发的’差异中的同一’。"(1)
       首先,文化研究固然没有固定的、与众不同的方法,但这恰好意味着它对于方法的选择是实践性、策略性的,更是自我反思与语境取向的。用霍尔的话说,文化研究的使命"是使人们理解正在发生什么,提供思维方法、生存策略与反抗资源。"(2)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选择所依赖的是它所提出的问题,而问题则依赖于它们的背景。可以说,问题取向与问题意识本身就可以视作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特征之一,由此决定了它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反对对于任何文本的任何封闭型阅读以及对于某种方法的固执。它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特定时期将特定的方法综合进自己的研究,但是这项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事先确定,因为它不能事先保证在一定的背景中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重要的。"任何方法都没有什么特权,但同时,也不能排除任何方法。"(3)文本分析、语义学、解构、人种论、会谈记录、分析、综合研究等等,只要运用适当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洞识与知识发现。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其次,文化研究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一直集中关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孤立自足的整体。或者说它理解的"文化"本身就接近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生活中一切非生理性的方面。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人物霍加特在文化研究的先期经典著作《文化能力的用途》(The  Uses  of  Literacy,1957)中即指出:一种生活方式不能摆脱由许多别的生活实践--工作、性别定向、家庭生活等--所建构的更大的网络系统。(4)而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先驱威廉姆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一书同样批判了把文化从社会中分离出来、或把高级文化(high  culture)从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culture  as  a  whole  way  of  life)中分离出来的分析取向。他指出,把文化只理解为一批知识与想象的作品是不够的,"从本质上说,文化也一整个生活方式"(5),"文化研究承担着研究一个社会的、信仰、机构以及交流实
       (1)、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第68页。
       (2)、参见格罗斯伯格等编:《文化研究》"导言"。
       (3)、  参见格罗斯玻格等编:《文化研究》,第3页。
       (4)、参见:R.Hoggart:The  Uses  Of  Literacy  ,Harmondsworth:Penguin,1957.
       (5)、参见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3页。威廉姆斯以此论证:资产阶级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区别,是两种生活方式的区别。而所谓"生活方式"是整体性的,一方面,它不限于居室、服饰等物质层面,另一方面,当然也不限于知识或想象的产品的层面。前者表明,无产阶级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以后并不意味着它的消失;后者表明,无产阶级虽然没有自己创造的知识与想象性产品,但它创造了机构。用威廉姆斯的话说:无产阶级创造的文化是"集体的机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践这样一个整体领域的使命。"(1)威廉姆斯还认为,文化应同时包括物质的与象征的领域,而且不应把其中一个置于另一个之上,赋予特权;而是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分析》一文中,威廉姆斯区分了文化的三种含义。一种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根据这种定义,就某些绝对和普
上一篇:竹帛《五行》篇比较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