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淮阳“泥泥狗”的民俗文化特征探析(3)

2014-06-12 01:03
导读:太吴伏羲教民佃渔畜牧,制定姓氏 ,画八卦 ,定嫁娶,制琴瑟,在人类还处于蒙昧的状态下 ,创下 了巨大的功绩 ,在人类原始历史进程中,对 中华 的

  太吴伏羲教民佃渔畜牧,制定姓氏 ,画八卦 ,定嫁娶,制琴瑟,在人类还处于蒙昧的状态下 ,创下 了巨大的功绩 ,在人类原始历史进程中,对 中华 的生存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不能不为后人顶礼膜拜。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吴陵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和代表,每年的“人祖庙会”便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民俗活动。庙会上的祭祀物“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传说“泥泥狗”是人祖造人后捏的,渗透着巫术 的神力。“泥泥狗”是来赶庙会的人必买的吉祥物,是本地独特习俗 ,所有的孩子都能向赶庙会回来的香客索要“泥泥狗”。“老斋公,恁慢走,赶会捎个花灵狗,恁老活到九十九。”每逢孩子们唱着民俗歌谣索要“泥泥狗”时,赶庙会回来的大人们都以此为吉祥的兆头,都会很乐意地把“泥泥狗”撒在地上,看着孩子们哄抢 ,然后放在嘴里 ,呜呜地吹响…… (2)对生殖 、生命的信仰

  生殖崇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同。在《经》中云:“玄牝之门,谓之天地根。”老子认为 ,天地间万物源于女性的生育功能。在远古时代 ,人们对人的生殖机制还没有科学的认识,在原始混沌思维和神话的作用下,生殖和生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面纱。“在原始人类的生存意识中,壮大部落群体力量的基本方式是繁衍和生殖。由于这类行为对生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很快就从 自然的原始行为上升为性行为 ,社会价值化的繁衍和生殖 ,就不仅是行为而同时也是观念 ,在这个基础  ,产生生殖崇拜是 自然不过的事了:”先民们虔诚地祭祀生殖之神,生殖崇拜成为原始人类普遍的宗教信仰。《周易·系辞下》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些都是直接对男女性行为的捕写。虽然远古时科学不发达,但人们已经懂得,男女交合关乎着人的生命的诞生,关乎人类的发展。

  淮阳“泥泥狗”中最具代表性 的“人祖猴 ”,造型似人非人,似猿非猿 ,但从整体看 ,威严 、庄重 、神秘。尽管不同艺人的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但每个“人祖猴 ”的下部或胸部都绘有 明确的“女性生殖器”符号,并且十分夸 张,这在我国的民间玩具 中是独一无二的。“人祖猴”上绘制 的这些符号涵盖两个古远的信息 :一是对女娲“抟土造人”的讴歌,使人们万世不忘女娲繁衍人类的伟大功德;二是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 。淮阳泥泥狗“女阴生殖器”符号,是人类原始文化最真实 、最具体的体现。联系淮阳当地 的民间信仰,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女娲造人 、繁衍子孙 等传说的关系 ,这显然是对女娲 和伏羲结合生育人类的生殖 崇拜。这点在“人祖庙会”的另外一种民俗活动——“摸子孙窑”中,也有较为强烈的体现。太吴陵内俗称“二殿”的显  殿青基石上有一个深二寸许的洼窑.当地人称 “子孙 窑”“子孙窝窝”,众多求子者在此虔诚膜拜 ,膜拜时必须用手摸一下窑 ¨,触摸窑门时 ,说出心中之愿,可保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这个手摸“子孙窑”的风俗,反映了远古时代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的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寄托了人们强烈 的生命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这些奇特的符 号与民俗活动世代相传 ,延续不变 ,难怪民俗 、民艺专家们称它们为“活化石”:

  (3)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中国吉祥文化老而神秘,并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民间玩具作为中国传统 民间艺的一种独特 形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中,也深受吉祥文化的影响,从而以其鲜明的娱乐性、教化性 、趣味性和祈福性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并以娱乐的方式向社会民俗文化意识。“劳动者是艺术的奠基人 ,同时也是生活的创造者,蕴藏在劳动者内心的美好情感则是艺术与生活的生命基础。”

上一篇: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特征及其建设 下一篇:关于近代苏商文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