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1)(3)
2014-09-01 01:08
导读:3 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 刘海峰 对清末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海内外学术界已作过许多探讨,成为科举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导致
3 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
刘海峰
对清末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海内外学术界已作过许多探讨,成为科举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导致清末废除科举的各种原因中,除了中国人自己为兴办学堂而废除科举制的因素外,还有一股外来势力为科举革废推波助澜,包括对科举制进行直接的打击。
一
由于中国士人热衷参加科举,科举制对中国士人的强大吸引力是19世纪在华传教士对中国士人进行传教的最大障碍。在1869年的传教士大会上,还讨论过“是否应鼓励中国的基督教徒参加获得科名的科举考试竞争”的问题。由于乡试和会试前后皆历时九天,参加科举不仅从时间上会与做礼拜相冲突,而且还会成为信仰基督教真义的障碍,因此,传教士多不赞成中国的基督教徒参加科举考试(注:C. Hartwell, The Relation of Christians to the Examinations,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Vol. 1, No. 11, March, 1869, pp. 217—220. )。
然而,在华传教士又深知中国的士人皆参加科举,要影响中国就不能不影响这些精英人士,一些传教士力图影响中国的士阶层而苦于无计可施。因此,后来许多省份的传教士都采取在乡试出场时向应举者分发《圣经》等读物(注:David Hill, The Coming Triennial Examinations, to the Editor of " The Chinese Recorder, "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Vol. 16, No. 6, July, 1885, pp. 260—261; Vol. 19, No. 6, June, 1888, pp. 282—283. ),以期在此关键场域对全省儒士作出广宣流布的有效影响。
在清末批判科举的浪潮中,一些传教士也推波助澜,发出改革科举的呼声,其中有的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意,有的则动机可疑。例如,过去批判科举制的论者常常举出清末将八股与鸦片、缠足一起列为中国的三大祸害或三大恶俗的例子,在日本至今还存在着将科举与宦官、缠足嘲讽为中国古代三大“奇习”的说法。但并没有人认真考证此说的由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因为研究科举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影响,笔者偶然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史料。1895年,有位叫做Fryer的西方人曾将鸦片、缠足和科举考试列为中国的“三大祸害”,并以此作为主题在中国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国文库》上进行有奖征文,奖金从8—50美元不等。结果到1895年9月18日的截止日期内,共收到150篇应征文章(注:Notes and Items,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Vol. 26, No. 10, October, 1895, p. 479. )。笔者现在还没找出“三大祸害”说的最早出处,按一般中国人的流行说法,三大祸害之一是八股文而非科举制,但传教士的征文要求却明确说是“科举考试制度”(literary examination system)(注:Notes and Items,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Vol. 26, No. 7, July, 1895, pp. 330—331. )而不是说八股文(eightlegged essay)。中国人批判科举不足为奇,一个西方传教士那么热衷于宣传科举制的恶行,出发点似乎与中国士人不太一样。由此看来,关于清末对科举的批判,将科举(应该是八股)与鸦片、缠足相提并论的问题,还应该仔细加以辨析(注: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271页。)。
科举制废除之后,维系儒学的制度支撑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礼崩乐坏,使传教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空间。因此,对废科举一事,最高兴的可能是当时一些西方在华传教士。因为科举制是儒学得以盛行的制度支撑,一旦科举制被废除,儒学的根基就产生动摇,基督教和天主教便可以在中国真正畅行无阻了。
在清末西方来华传教士中,既有对科举称赞有加、力主本国政府仿效中国科举实行考试选官者,也有人对科举制进行激烈批评或提出改革建议者。这些来华西人的观点曾部分影响到清末算学科举和经济特科的设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举制的废除。来华西方传教士先是看到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的优越性,后来也看到科举考试内容空疏无用的弊端。尤其是到19世纪末,八股科举学非所用的弊病日益突出,于是许多传教士提出了改革科举的建议。1882年8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第704卷上发表《中国专尚举业论》一文,批评分析了科举取士的弊端,指出:“天下智能才艺之士一一束缚于举业、制业、试律之中,而不知变计之为,可惜也。”他认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空疏无用,“所举非所用,所用非所举”,专尚举业有害而无利。林乐知还建议设立机构,仿照西方之
法学习科学技术。他自称“余西士也,本不欲妄参末议,为越俎之谋。特居中国久,不无杞人之忧。因西学为当务之急”。传教士狄考文认为,科举考试有不能辨真假、不能断舞弊、启人干禄心、不暇及他学等弊端,并得出“考试之典,利少而弊多”、应该变革的结论(注:狄考文:《振兴学校论》,《万国公报》第14本,1881年8月,第8380—8381页。)。
中国大学排名
至于说要如何变革科举,一般西方传教士开始多主张复古,采用唐代科举多设科目的办法,或参照古代乡举里选的办法。更多的是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引入西方科学。例如,从1865年起担任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1869年起任总教习(校长)前后达31年之久的丁韪良是一位典型的西儒,曾翻译引进了许多西方著作,他主持的同文馆成为清末算学科举的评卷处和及第者的归宿,是算学科举的创意出发点和实际落脚点。他还再三向清朝内阁各大臣建议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力陈科举采用科学的必要(注:丁韪良:《同文馆记》,见朱有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
在提议改革科举的同时,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传授西学,对中国传统科举教育也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加速了科举制的解体。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改革科举兴办学堂的建议和构想,曾明显受到过西方传教士改革科举言论的影响(注: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7—99页。)。
二
如果说传教士是从软的方面对中国科举革废施加影响的话,那么八国联军则是从硬的方面对科举制进行直接的冲击。传教士是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影响科举革废,八国联军是以军事暴力方式和不平等条约打击和干预科举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曾犯下一件影响重大却被许多现代中国人所忽视的暴行,即烧毁北京贡院。贡院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是无形的科举制度的有形体现。在京城中,贡院是规模仅次于皇城(故宫)的建筑群,而在各省会城市中,贡院则是最大的建筑群。17世纪以后来华的西方人往往对贡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已深知科举制和贡院对中国士人的重要性。但是,八国联军入京后,烧毁了北京贡院。从贡院的建筑布局来看,要烧毁整个北京贡院,只能是蓄意行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一定意义上说,北京贡院的被烧毁对当时中国人心理的影响并不亚于圆明园的被毁。圆明园确实壮丽辉煌,但它毕竟只是皇帝的游乐居住的行宫,一般人根本无法窥其堂奥。而北京贡院则是举行顺天乡试和会试的所在,是中国知识分子魂牵梦萦的一个地方,为全国广大士人所知晓。清末各级要员尤其是汉族重臣,多数都有过在北京贡院的考试经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据说是德国侵略军将贡院烧毁,当时还引起许多士人的愤怒,此举对中国士人的心理影响非常之大。而从1901年订立的《辛丑条约》中特别规定不准闹义和团的地方士人参加科举五年的附加条款来看,当时外国列强是深知科举对中国士人的重要性的。
义和团事件后,西方列强曾逼迫清朝政府停止部分地区的科举作为惩罚。1901年9月7日,在北京订立的《辛丑各国和约》第二款第二条明确规定:“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当时西方列强很明白停止科举对中国士人和地方意味着什么,故在议和条约中规定闹义和团的五省四十六个府、州、县、城的士子不得参加乡试五年。这一惩罚条款是根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初六日的上谕。上谕说:“各国议定,滋事地方停止文武考试各五年一折,据称顺天、太原地方乡试,仍应停止;其单开山西省之太原府、忻州……湖南省之衡州府等地方,均应停止文武考试五年。著各该省督抚、学政,遵照办理,出示晓谕。”该上谕还作为附件八附录于《辛丑各国和约》(注:王铁崖编:《中外旧约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12页。)。
从《癸卯北闱顺天三路分点次序单》(注:《大公报》第461号,1903年10月2日。)和1902年、1903年顺天、山西等乡试题名录来看,和约中限定停止考试的绝大部分府州确实没有科举生员入闱,《辛丑各国和约》的这一条款基本上是照章实施了。科举制于1905年最终废除,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士子在20世纪初即失去了最后几科应举的机会,对他们而言,科举制是提早结束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虽然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在《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一书中认为,《辛丑条约》对科举制的废除没有任何影响(注:Wolfgang Franke, The Reform a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Harvard University, 1960. pp. 67—68. 不过,也有外国人认为,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入侵与科举废除有一定的关联,见同书93页注73。),但我认为,实际上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对清朝统治者的触动非常大,对后来慈禧下决心改革和废除科举至少有间接的影响。而八国联军以战争破坏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对已经相当虚弱的科举制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打击。
北京贡院被毁,致使1902、1903年的顺天乡试不得不借用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而且连1903、1904年的会试也移到开封举行。会试不在京城进行,这在明清五百多年的科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向来正常运转的周期被打乱,考试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考试场规出现松弛,这实际上预示着科举制的灭亡。当初八国联军不知是否意识到,火烧北京贡院和《辛丑各国和约》中对中国部分地区科举的打击,其冲击效应之大,甚至影响到整个科举制在四年后被废除。
在近代以前,东西方本是两个各自独立运行的文明体系,废除科举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典型事例。基督教文明要想真正渗透到中国,势必与儒教文明发生冲突,而对广大中国士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科举制,是传播基督教的最大障碍。当强势的西方文明借助军事力量东渐之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显得文弱无助。当科举制承载并以之为动力的儒教文明遭遇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科举制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在科举制废除的过程中,包括传教士和八国联军在内的西方外来势力,起了加速其沉没的作用,这是我们在百年后回眸科举革废时所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作者简介:刘海峰,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学博士。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