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承(1)

2014-09-29 01:12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承(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

摘要: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以及近代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有深刻的阐发。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传统文化;多层次;和谐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   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法家主张正确定位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在大一统的格局内,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兵家讲求“令民与上同意”,强调“先和而造大势”,把“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视“和谐”为制胜克敌的根本保证。   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南宋经学家中书舍人胡安国的《春秋传》,多次阐述“天下为公”。康有为20万字的《大同书》详尽阐述了大同世界,康有为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在经济上主张取消私有财产,提出大同之世,铁路、电线、汽船、邮政皆归于一,皆属公。工业、商业和银行一切归公政府,大同之世的工人、农民、商人实行按劳分配。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的大同思想表现在民生主义中,民生主义理想既强调贫富均等、自由博爱,又强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社会主义存在的诸多矛盾可以通过自身完善加以解决。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出发,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要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并且领导全国人民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胡锦涛同志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人与天的自然和谐;国泰民安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吾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德性的和谐。      

一、人自身的和谐      

个人素质是社会精神面貌的反映,老子强调个人修养与自我的建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才能做到“智、明、力、强”,才能进一步展开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老子一方面批评礼对人性的约束,另一方面向往道的境地,即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约的境地。无论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都体现了老子强调个人修养,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在的和谐,孔子在个人修行方面,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追求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厚德载物”的境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孟子把这一思想发展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思想认为,生死和富贵不是人力可以追求到的,也不应该是人追求的目标,即“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人的道德和行为则是靠人的努力来取得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大传》)要求世人效法天德之刚健、勤奋和地德之博大兼容,并把这两种精神同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努力向上,力求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实现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孟子认为做人应该“存其心,养其性。修身以之,所以立命”。一个人如果要保存他的本心,修养他的德性,以实现大道的要求,一定要修养自己,保持和天道的一致,这就是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就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内外在和谐,言行符合天道的要求,至于衣食住行等等都不能对自己的身心发生什么重要影响。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正是儒家追求的“孔颜乐处”。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的提升,以求身心内外在的和谐。如果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所以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一切是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后才可以使家庭和睦,才可以治理国家,天下才能太平。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和谐的社会,每个人必须注重道德修养,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墨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主张“泛爱众”,是以儒家的等级差异观念为罪恶根源,在群己关系上反对以己示别于人。其爱人,完全以平等为准则,强调顺世、注重社会人性,看重现实功利。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由《阿姐鼓》剖析90年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