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昙花一现与黑暗中的光明(1)(2)

2014-09-29 01:13
导读:欧洲中世纪的服饰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宗教思想禁锢着人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随着基督教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中世纪服饰逐渐失去了古希腊、古罗马时
欧洲中世纪的服饰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宗教思想禁锢着人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随着基督教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中世纪服饰逐渐失去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动的、自然悬垂的美,取而代之的是服装外形的呆板与保守。对上帝的奉献和对人性的禁欲,使服装的自然美消减,反而极力去掩饰人体的形态美,把服装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纹样的变化上,并把这种外在的、表面的、繁缛的装饰美看做是对上帝的歌颂。拜占庭中后期的服装,衣身紧瘦,裹住全身,用长长的斗篷遮蔽身体,裤子成了人体的主要服饰。普通劳动阶层的妇女平日不事打扮,着白色宽大长衫与连袖外套,素净淡雅。贵族与神职人员不惜在服装面料上装饰豪华的织物和宝石黄金,极尽夸张与华美。罗马式文化是日耳曼人吸收基督教文化和罗马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文化。深深扎根于人们心目中的宗教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追求心理安定的强烈愿望,表现在服装上,即不显露体形,从头上垂下的面纱把整个身体都掩盖起来。男女装基本同形,其形式为:内衣——鲜兹,外衣——布里奥,斗篷——曼特尔。男女装同形是罗马式文化封闭性的一种体现。
四、服饰中的光怪陆离现象

唐女子时尚且大胆,对新奇的事物热情极高。唐女子喜好面妆,其面妆形式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唐以前及以后再未出现过如此盛况。唐面妆分为:敷面、画眉、点唇、贴面四大类。唐女子在面部敷粉施朱后,在额头上涂黄色月牙状装饰,有“纤纤出月上鸦黄”、“学画鸦黄半未成”等诗句来形容此妆。又有在面颊两侧的酒窝处以黄色点出星辰或新月,也有用红或绿色绘成花纹形、圆形、杏核形的,还有在太阳穴绘红色的弯弓形状的为“斜红”的面妆,唐女子画眉成风,柳叶眉、月眉、阔眉、八字眉、桂叶眉、蛾翅眉等各具特色。点唇的名目也颇多,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媚花奴等,唇色多为大红、浅红、黑褐色。贴面,是一种将薄片状的饰物贴于面部不同部位的化妆形式。以金银等材质制成薄片,剪刻出花卉、鸟等纹样,贴在额头、眉心、两颊等处,称为花钿。这还是唐代一般的面妆,更有甚者,中唐以后出现“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这样的记载。这种追求异样、图新出奇的妆饰,与胡风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当浓重、艳丽的风气发展到一定限度、骚动不安的情绪积累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必然要寻找新的发泄。于是,怪诞便成了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中世纪哥特式文化时期的服装与配饰,受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造型奇特而夸张。服装与配饰造型强调锐角及修长的垂直线特征,与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外观如出一辙。一种叫做夏普仑的男帽,帽尖呈细长的管状,可以披在肩上或垂于脑后,也可以缠在头上,其长无比,甚至可达地面。最具特色的女帽汉宁,是一种圆锥形的高顶帽,帽口加有装饰长及肩部,帽尖也装饰长长的饰物,与男子的一样拖垂于下。波兰那为一种鞋尖长而翘起的男鞋,14 世纪末高峰时,最长可达1 m左右。鞋尖部分用鲸须和其他填充物支撑,鞋尖过长,不便行走,只得把鞋尖向上弯曲,用金属链拴回到膝下或脚踝处。除了帽子与鞋,在衣襟的下端也可看到尖形和锯齿状的形式,此外,服装与配饰中的色彩与图案的不对称装饰,也增添了哥特式文化时期服饰的夸张与怪诞。

五、服饰对后世的影响探析

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在融合了异族服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唐代服饰用料华美、装饰精致、色彩明艳,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瑰宝。唐代坦露肌肤的时尚流传了很多年,但终究还是消失在中国传统礼制下。在我国传统服饰中,符合礼仪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服饰是发展的主流,主导了数千年的服饰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特征。唐代服饰的开放与大胆,从不合乎礼与理,发展到虽不合礼但能融于理直至礼与理都能接受,这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礼教和伦理道德观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与突破。唐后期,被视为合乎礼仪的坦露肌肤又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再符合礼制,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在我国的服饰发展史中,符合礼教但不合乎伦理道德观或符合伦理道德观但不合乎礼教的服饰形式只能是昙花一现。
中世纪后期出现的服饰形态构成上的变化,是打破黑暗的中世纪的一个亮点,罗马式文化后期,出现了收腰,显露女性曲线的女服,其衣服的前后裁片在两侧修成与人体相似形,此时的服饰构成方式仍属于古代的平面直线型裁剪,但已有合体意识,处于古代宽衣向近代窄衣过渡的徘徊时期。公元13世纪哥特式文化时期,收腰的合体衣饰得到发展,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方式:从衣片的前、后、侧三个方向取掉胸腰的差量部分,出现了今天制衣中“省”的形式,把服饰从古代平面两维空间构成的宽衣形态转变为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形态。从此开始,东西方的服饰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有了根本上的不同,西方服饰也由此转入近代。当女性服饰的曲线特征越来越突出时,公元14世纪中期,男子服饰中出现了上衣下裤的分体式组合,取代了传统的一体式筒形式样,从此男服与女服在服饰形态上出现了分离,服饰的性别区分在造型上明确下来,为以后的男装与女装发展开辟了道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唐代与欧洲中世纪的服饰各有特色,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服饰史表明,任何服饰现象的产生、发展、灭亡,都不能脱离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服饰都无法摆脱时代与社会的印痕。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传承(1) 下一篇:佛教寺庙的神圣性和世俗化浅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