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价值(1)(2)
2014-11-25 03:00
导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处理各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善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更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难题。第一,在发展理念上,它要求人们正确认识“质”与“量”、“好”与“快”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持续发展。第二,在发展目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对待“人”与“物”、“面”与“点”的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发展的最高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第三,在发展模式上,它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已”与“他”、“中”与“西”的关系,立足自身实际,突出自我特色,大胆实践,理性发展。第四,在发展路径上,它要求人们正确把握“新”与“旧”、“引”与“创”的关系,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实力,合理引进,主动发展。第五,在发展评价上,它要求人们正确看待“长”与“短”、“功”与“过”的关系,从大局出发,将“人文、社会、生态,基础、全局、长远”放在绩效评价的重要位置,公正客观,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为新时期社会财富的创造、各项制度的完善、人类文明的推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执政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日益成熟,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首先,科学发展观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突出以人为本_的核心,使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更明确的方向。经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和内涵。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为解决人类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激发活力、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和谐社会就是要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善、气氛良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开明。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是人类近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基础上以维护人的思想、价值、权利为出发点来构建新的文明模式,完成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价值实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围绕人的权利、需求来制定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只有确立寓富于天、天人共富的思想,才能赢得生态环境、国民经济、人类自身三者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注重社会的文明进步,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经济成长的乐趣,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只有使社会文明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保持同步,才能逐步消除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防止社会结构的失衡,激发社会创造的活力,使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得以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科学发展观不仅需要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而且需要内化为每个人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想、信念、情感、意志、态度上树立起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关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权力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改革,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冯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