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反贫困文化: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2)

2014-11-26 02:12
导读:3 小农意识浓厚,价值观层次较低。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观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和实践。当前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们价
  3 小农意识浓厚,价值观层次较低。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观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和实践。当前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们价值观品位比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小农意识的折射。有学者把它归结为因循保守、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得过且过的幸福观——即所谓“手捧玉米糊,脚蹬暖火炉,皇帝老子不如我”;老守田园、安土重迁、“饿死不离乡”的乡土观;视农为本、轻商贱役的生产观——所谓“种田为吃饭,栽树为烧柴,养猪为吃肉,养牛为耕田,喂鸡喂鸭换油盐”;还有懒散怠惰、消极等待的劳动观。“春等救济粮,冬等冬令装,夏炎秋雨不出房”,成为许多贫困地区村民的普遍心态。此外,还表现为鄙薄科学、重视经验的知识观;厚死薄生、奢办婚丧的消费观;迷信方术、崇拜鬼神的宗教观;自给自足、疏于合作的社群观;生性多疑、盲目排外的人际观,等等。正是这种贫困文化的存在,遮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丧失了对美好人生的合理追求而陷入麻木僵滞的精神荒原,在贫困的旋涡中无力自拔甚至无法自知。
  从上述对贫困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够把自然和经济的原因割裂开来,更不能够把经济和文化的原因割裂开。资源和地域造成了经济的贫困,经济贫困导致文化贫困,文化贫困导致人的素质低下,形成一种贫困文化,这又加深和“巩固”了贫困。因此,离开对贫困主体精神心智的关注,任何发展规划都可能被虚置、低效甚至异化。回顾几十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扶贫问题上走过的路,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效果却差强人意。大量扶助发展的资金和物质发放下去,结果却形成了“贫困——伸手——救济”“再贫困——再伸手——再救济”的循环。财物耗损,扶而不起。究其根本,更多的原因还在于乡村社会自身机体的僵化凝固,失去了再生的功能,在于不少贫困者本身根本没有构成反贫困的主体,而只是政府和社会反贫困或救助的对象。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乡村能否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变革,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问题不单纯在于扶贫资金的增减,不仅仅在于能否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而是关键在于乡村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由此产生的农民素质的高低。新农村首先是“新”在农民的素质和观念。明确了这一点,今天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出传统思维的误区,充分考虑贫困者本身的思想和“发展观”,即他们拥有的贫困文化,因此必须致力于提高贫困者的精神素质和反贫困意识,走一条文化扶贫之路,即通常所说的“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那么,文化扶贫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应该如何把握呢?从总体上看,它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就扶贫的客体而言,中心是抓好贫困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其素质,更新其观念,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进而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我能富”的转变。从近年扶贫取得的实践经验来看,一是广泛深入地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市场经济观念的宣传教育,注意用贫困地区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做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启发、教育、影响其他农民,使他们树立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强烈欲望和主动精神,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效益观念、科技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进取观念等一系列新观念。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二是针对贫困乡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愚昧落后现象,采取形式多样、通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教育,移风易俗,实现乡风文明。三是针对贫困村民们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准确把握其文化需求特点和文化欣赏习惯,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多样性与生动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积极、健康、有益的原则,科学设置一些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寓教于乐的活动项目,做到雅俗共赏,众味调和,在潜移默化中改造和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当然,做到这些,既包括经济支持与物质保障,又包括大量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就文化扶贫的主体即扶贫的力量和途径而言,中心是抓好扶贫设施和队伍的建设。这是文化扶贫的硬件要求,搞不好,文化扶贫便容易成为一纸空文。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它具体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文化职能意识,加大农村文化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应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种形式,加强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等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村落分布和居住情况,分类采取加大功率、无线覆盖、有线延伸等多种途径,加速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把现代信息传递到农村,阻断贫困文化的复制和代际传导。二是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逐步推行村文化指导员制度,辅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注重发挥城市文化对贫困农村的辐射和服务效应。必须始终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健全“三下乡”长效机制,推进和深化城市文明单位与贫困地区行政村结对共建等,对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山民、牧民,当地政府要努力办好“乌兰牧骑”和“流动文化车”等行之有效的无偿的文化服务,把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贫困乡村。同时,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把县域文化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中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示范中心与指导中心。注意把农村流动人口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进一步引导他们成为乡村现代文明的使者。当然,不管是文化设施还是队伍建设,贫困地区都有个资金瓶颈的问题。除了加大财政支持外,依靠先富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办文化,开展“以农补文,以工补文,以商补文”以及“以文补文”活动,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固有的自然和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开辟新的财源等等,都是可行之道。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龚志伟
上一篇:杭州新人文精神与创建“生活品质之城”(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