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三支两军”兴起的现实原因是为稳定“文化大革命”混乱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保证“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解放军能够承担“三支两军”的使命,是由它所具有的“三大任务”职能形态决定的;“文化大革命”前解放军就是全国“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切合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思想革命”的需要。从这些因素出发,本文力图对“三支两军”的功过是非作客观的评价。
【摘 要 题】共和国史研究
【关 键 词】“三支两军”/“文化大革命”/原因/解放军
【正 文】
1967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此正式、公开、全面地介入“文化大革命”。“三支两军”前后持续了近六年时间,有280多万解放军指战员参与其中,涉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历时之久、人数之多、任务之重、影响之大认识此问题,“三支两军”无疑是国史、党史、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史学界认真研究。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论,大多集中在对背景描述、过程梳理、效用评价上,而对它兴起的原因则涉及不多。本文拟从现实、历史和思想渊源三方面对此作一探讨。
一、现实原因:稳定混乱局面,保证“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
从现实原因看,“三支两军”是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运动逐步升级、动乱逐步加重、军队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产物。
1966年5月,发动“文化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五·一六通知》,试图以“文化领域”的思想批判为突破口,夺取党、政、军和文化领域里的“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手中掌握的权力,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注:《人民日报》1966年5月17日。)。随后,全国各部门开始按照《通知》精神部署本部门的“文化革命”工作。5月25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关于执行中央5月16日通知的通知》,明确规定:全军各级党委对运动要加强领导,在连队和一般机关干部中,着重进行正面教育,并规定“要点名批判”的人,由各大单位党委批准。
8月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同日,他给清华附中红卫兵写信,赞颂他们“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把“文化大革命”界定为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新阶段;要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要“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运动的重点是大中城市的文化教育单位和党政领导机关;“革命”的主力军是广大的工农兵、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特别是一大批本来不出名的,但现在已经成了勇敢的闯将革命青少年。在毛泽东的鼓舞下,千百万“红卫兵”走出校园,冲向社会,猛烈冲击“资产阶级的旧习俗”,冲击党政机关,揪斗干部、各界名人。8月下旬起,“红卫兵”运动开始形成“大串联”浪潮。八届十一中全会后,中央军委常委会继续强调军队“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性,要求运动必须在党委领导下进行,不能随便揪斗、处分干部;“罢官”问题留到运动后期处理;未经批准,不能查阅军委和总部机关档案。9月3日,总政治部发出不准军队院校师生来京串联的三条指示。9月23日,军委常委会要求各大军区工作重点应立即转到抓好部队工作上来,保证部队正常秩序(注:参见《叶剑英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第568~569页。)。然而,10月5日,在林彪、江青一伙的干扰下,全军“文化大革命”小组不得不下发了《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要求取消“束缚群众运动的条条框框”,取消院校党委领导运动的规定,取消不与军校外的地方院校串联的规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0月9日至28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会后,8月5日毛泽东亲自写的名为《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向全党全国公布,全国兴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浪潮。12月,在林彪、江青等人的干预下,中共中央发出了有关工交系统和农村“文化大革命”的两个文件。“文化大革命”由此从大中城市的文教系统和党政机关向生产领域扩展。受此影响,军队院校的“造反派”们开始大规模的串联,冲击军委、总政等机关,甚至发生了冲击国防部大楼的恶性事件,军队战备受到严重干扰,军队内部稳定的形势急转直下。但是,军委和总部的大多数领导依然坚持把混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11月13日、29日,贺龙、陈毅、徐向前、叶剑英等人在两次军队院校师生和文化单位来京人员的10万人大会上,义正辞严而又苦口婆心地告诫、劝说与会者分清是非敌我、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使不少军队院校师生受到了教育。
1966年底,毛泽东感到仅靠“红卫兵”的活动无法达到“文化大革命”预期的目标。因此,他把目光转向工人阶级,11月发生在上海的“安亭事件”引起他的极大关注。1967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的元旦社论一方面提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即“全面夺权”的一年;另一方面强调,“文化大革命”也会按照“从学生运动开始,发展为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发展为革命的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运动相结合”的规律发展(注:《人民日报》1967年1月1日。)。于是,继“红卫兵”之后,工人“造反派”成为“文化大革命”政治舞台上的主角。1月4日至6日,上海市工人造反组织经过三天行动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毛泽东对这一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受此鼓舞,“夺权”活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
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在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下,军队内的“文化大革命”兴起高潮,一半军区、若干军队院校在搞运动,三总部、海空军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形势十分危及。经过中央军委领导人的力争,在周恩来的支持下,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不得把斗争锋芒指向军队的通知》。18日,军委又制定了《关于各军区开展文化大革命步骤问题的决定》,强调军队担负的重任,以及保持军队稳定的重要意义,军队开展“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性,等等。22日,毛泽东在接见参加军委碰头会的高级领导时,获悉军队受到运动冲击的情形后,强调军队要抓紧战备,要稳定,要团结。28日,中央军委向全军颁布“八条命令”,要求全军指战员不得擅离职守;不得随便抓人、抄家、封门、体罚和变相体罚;外出串联人员应迅速回本地区、本单位;不得冲击军事机关;不得冲击和串联军内战备和保密系统;军以下单位坚持正面教育的方针;各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严格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注:《“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第262页。)。为贯彻“八条命令”,军委于2月初又制定了《关于军以上领导机关文化大革命的几项规定》等“七项规定”,逐步消除了一些军区的混乱迹象,保证了部队的正常秩序。
1966年10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之后,随着“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升级和范围的扩大,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受到了越来越凶猛的冲击,领导干部被批斗,机关工作普遍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组织生活都陷于停顿状态。此时,在国家权力机关系统惟有军队还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在逐步升级和扩大的动乱中,军队开始担负起维持社会稳定的重任。1966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红卫兵”运动的混乱状况就发出了《关于对大中学校革命师生进行短期军政训练的通知》,开始对大中院校师生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1967年1月11日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先后发出《关于保护银行的通知》、《关于保护粮食、物资仓库和监狱等问题的决定》、《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补充指示》、《关于民用航空系统由军队接管的命令》、《对需要实行军事管制的厂矿的布告》,开始对全国部分单位实行军管。2月至3月,中央军委向全军连续发出《关于军队大力支援地方抓好春耕生产的指示》、《关于军队院校、文艺团体、体工大队等支左支农、工业问题的通知》,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全国厂矿企业革命职工、革命干部的信》,明确提出军队在工农业生产中担负的任务。196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作出的《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宣告“军队不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的阶段结束,“以后,凡有真正革命派要找军队支持、援助,都应当满足他们的要求”(注:《“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第258页。)。
1967年1月兴起的“夺权”风潮并没有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工人及其他造反组织会朝着“大联合”的方向发展,恰恰相反,整个国家很快陷入了“全面内战”的混乱、破坏、倒退之中。“那个时候,党政都不行了,只有解放军出来,担负这个任务。”(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475页。) 于是,3月19日,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作出了《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此正式、公开、全面地介入“文化大革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中央军委名义作出的“三支两军”决定,并不意味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发生方向性转变,而是为了保证“文化大革命”在既定方向下有一个能够完成任务的环境,这个环境只能通过军队的帮助才能创造出来。因为,从总体上说,毛泽东在当时对“全面夺权”这一“革命大方向”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认为混乱局面是暂时的、难以避免的。此外,军队对地方“文化大革命”由“不介入”,到“部分介入”,到“全面介入”,也不意味着军队由此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主力,从当时“全面介入”的初衷,到“三支两军”实施的过程,以及最后撤出看,它始终只是处在配角、辅助位置上,真正的主力还是“革命群众”。
二、历史渊源:人民军队“三大任务”的自然延续
从历史渊源看,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三支两军”的重任,是由它的阶级属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建军宗旨、建军原则,特别是它的职能形态决定的。
建军初期,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工农红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它的宗旨是求得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彻底解放,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因此,“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不仅是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页。)。此外,当时红军在给养上没有任何外来的援助,只能靠自己设法筹措军费。所以在军队初创和土地革命时期,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便成了红军“三位一体”的任务。抗战期间,尽管八路军、新四军的编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依然保持着红军时代的阶级性质、建军宗旨和“党指挥枪”的原则,所以它们“三位一体”的职能并没有改变,稍有不同的是在“筹款”的具体方式方面,在边区政府的税收遇到困难的时候,为减轻人民负担,党号召军队开展了以自给为目的的大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军队“三位一体”的职能形态表述得更为明确,即“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在国内没有消灭阶级和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制度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人民解放军又是一个工作队”,而且“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6页。),它面临着接管大中城市、恢复生产,发动新解放区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等艰巨的任务。此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7页。)“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67页。)。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