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1)

2015-01-13 01:13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试论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1 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关系概述  

     1 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关系概述

    学科是大学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元,是大学学术研究架构的基础,学术性是学科的本质和核心,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学术性建设,属于大学的内涵建设、根本建设。“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又称(Liaison Librarian)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担任。这种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馆员”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最早发端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了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service),随后,在加拿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学科馆员”这种服务模式,受到了用户的欢迎。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进行“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无论从人力资源优势、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从科研的基础设施来讲,重点学科都具有开展科学研究、创造高水平和高质量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能力。“学科馆员”对某一重点学科的基本理论、内在结构、学科历史和现状、学术前沿、学科的主要支撑者、学科经典文献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以开发专题信息资源为目的,深入学科专业领域,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学术层面上的知识服务,解答科研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目标、最新成果、未来发展动态能做到心中有数,将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整理、集成知识提供给重点学科用户,“学科馆员”已经成为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2 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研究

    随着高校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协作共享,打破了原有的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信息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信息获取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这使得学科馆员开始关注帮助重点学科用户如何快速捕获和析取解决所面临学科专业问题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知识进行筛选、集成、固化在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和创新管理机制中。研究“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适合当前学科建设创新发展需要的重要方面。

    知识集成(Knowledge Integration)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实施再构建,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集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是由学科馆员对分散在学科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固存于学科专家头脑当中和分散在重点学科不同用户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效集成,通过这种有效知识集成使原本分散的、孤立的、不共享的知识变成集成化的,系统化的,结构化的可共享、可重用的学科信息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科相关知识能够融合到重点学科用户教学与科研的全过程,实现专业化和特色化的个性化用户服务,为重点学科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基础和技术整合平台。以下通过分析重点学科知识流程和知识集成方式,探讨融于重点学科用户教学与科研全过程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的实现。

      2.1 重点学科知识流程

    重点学科知识流程是指由重点学科一系列学术知识的创造、存储、传播和应用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知识组织和知识利用的循环活动(图1)。知识创造:重点学科学术用户通过研究、探索、引进融合、外购、专利、再生、共享等方式获取学科外部知识,建立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内的跨学科课题项目组,促进本学科内部隐性知识对外部的显性化。知识存储:重点学科显性知识一般存储在各种教材、参考书刊、各类型学术数据库、学术报告、专著、学术门户网站、学术指南、技术规范、流程、多媒体素材等存储载体当中,隐性知识一般存储在专家学者和重点学科普通教师学生用户的头脑当中。知识传播:是由学科馆员将重点学科用户创造的知识通过知识集成系统,针对用户需求进行的传播。知识应用:重点学科用户通过手工或智能检索方式检索或接收到的学科个人或者课题组创造的新知识。

    网络环境下重点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不仅依赖于单个学科或者个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重点学科内部整体以及学科外部相关知识的充分共享和重用,使重点学科知识得到有机整合,达到“1+1>2”的效果。根据日本学者Nonaka(1991)对企业知识集成的总结,我们把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方式划分为四种:

    (1)隐性知识之间的知识集成。知识在重点学科专家学者和普通教师、学生用户之间的转移、共享和集成。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隐性知识的集成,其关键是学科馆员如何促成重点学科专家学者的隐性知识表示出来集成,为重点学科用户所共享。

    (2)显性知识之间的知识集成。学科馆员将分散的重点学科显性知识整合成新的显性知识,使其更有序化,有利于搜寻、查找以及关键词和主题词的准确定义。

    (3)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集成。重点学科专家学者教授头脑中的理论、实践经验和技术诀窍进行提炼总结出来,由学科馆员进行这种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集成,这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重点学科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的过程。

    (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知识集成:当学科馆员将显性知识集成并被学科用户共享使用时,重点学科师生用户开始将显性知识内部化,即通过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知识传播工具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这实质上是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谈年谱的参考咨询作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