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看中西学术交流

2015-01-30 01:3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看中西学术交流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自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泛海东来以后,就以传播西学作

  自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泛海东来以后,就以传播西学作为传教的手
段来结交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1582—1773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多达
478人。而耶稣会士素以博学著称,他们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
来的科学文化源源不断地介绍给中国,而且来到中国后,他们学汉语,
写汉文,研究儒家经典,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古代文明。这期间传入中国
的西方书籍不可胜数,仅明末就有7000到10000部书传到中国,有关中
国的著述和中文书籍也不断传入欧洲,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译著
了大量宗教和科学书籍,可以说,耶稣会士不愧为“西洋文明的伟大传
播者[1]”,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宗泽编著的《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
一书,可以说是明末清初近200年来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一次较为全面的
总结。它全面搜集、介绍了明末清初(1584—约1758年)西方传教士在
华著译之书,其收录范围,只录存上海徐家汇藏书楼(今上海图书馆)
所藏之书,而大量的保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和罗马梵谛冈图书馆的书稿
和刻本,因条件所限,只将书目附录于后,以备参考。虽有诸多遗憾,
但在国家多事,典籍散佚严重的近代,能将人们不太注意的西方传教士
著译之书多方搜集,详加著录,编写成提要性书目,筚路蓝缕之功,可
谓大矣。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明末清初西学在中
国的传播,而有关西学传播的原始史料又极端匮乏之时,这部书就显得
尤为珍贵。

    从书中录存的大量序跋中,我们能从中窥探当时人们的心态和思想;
从著录的书目中,我们能了解当时西学传播的重点所在;从著译者传略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我们能较全面地了解传播西学的人物和生平事迹;从附录的著译书
名表中。我们大致可了解西学传播的年代顺序。可知什么时期是西学传
播的高潮或低谷。从而可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顺西学传播的轨迹。总
之,认真研究这部著译提要,对我们研究中外图书交流史和西学在中国
的传播史,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我们就以《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为基础,从著译图书的
学科类型来分析西学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情况。

    明清耶稣会士著译图书所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详情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以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著译提要》,肖一山《清代
通史》,樊洪业《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及有关资料整理加工而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耶稣会士当时著译的书籍,主要以宣扬天主教教义、教规、仪式
及耶稣会活动的书籍为主,所占比例最大,占42.9%,还不包括一些零
散的祷文等小册子。这也和来华传教士的宗旨、目的相一致。利玛窦曾
经说过:“易于宣传福音的方法,就是用书籍宣传圣教,书籍可以在中
国各处畅行无阻[2]。”同时,明清时中国国力还较为强盛,当时的西
方殖民国家还没有力量来征服中国,所以他们更加懂得借助书籍传播来
宣扬上帝的福音,他们认识到:“到中国来传教,决不是强大的舰队、
声势浩大的军队,或是其它人类的武力所能奏效的……,要传扬圣道,
总得凭书籍才行[3]。”这也和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大炮掩护下的传教
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结合《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书名表》(见《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
要》附录),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著译书籍是宣传天主教基本知识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书籍,为了让中国的士大夫相信,天主教和儒家学说并没有矛盾,他们
拚命从儒家经典中寻章摘句,竭尽全力揉合天主教教义和儒家思想,论
述天主教的“合儒”、“补儒”、“超儒”,利玛窦的《天主实义》为
其创始之作。之后艾儒略的《三山论学记》、汤若望的《主制群征》,
无一不体现了这种天儒合一的思想。尔后“有许多辟邪崇正之书”[4]。
如《畸人十篇》、《辨学遗牍》等书。随着传教事业的发展,一些浅显
易懂的旨在介绍天主教知识、仪式等方面的小册子已不能满足需要,就
有《七克》、《修成神务》等提高天主教修养的书籍出现,而圣经、圣
传为教徒必学之书、必学之人,所以有译述,且版本众多。到清初禁教
以后,传教事业日益没落,教徒中“信教之摇动,间或有背教者,西士
为助勉冷淡教友之热心,或劝亡羊之归栈,亦著有此类之书籍,如《莫
居凶恶劝》、《策怠警喻》等等[5]”。从传教士著译宗教书籍的顺序
来看,大致可窥天主教在华传教之一斑。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文化产品商品化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其对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