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武侠文学的外来影响及其研究的参照
以侠文学进行中外比较研究,早自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1967年面世的《中国之侠》就进行了可贵探讨。该书认为中西(“西方”指欧洲)之侠有一些共有观念,两者都重视勇气和名声,慷慨而讲究忠信。差别在于欧洲骑士形成了特定阶级,有基督徒宗教约束,对女性总表现出殷勤的爱情;中国侠来自社会各阶级,没有宗教信仰,多数对女性淡漠无情。西方诗歌中骑士拘谨而令人生畏;中国诗歌中游侠欢快乐天。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类似西方骑士诗歌那样偏爱壮观场面和多姿多彩描写,而剑仙小说则类似西方骑士传奇。爱情虽在中国侠客小说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女侠形象相当突出,与西方骑士传奇中弱不禁风的女性大为不同,且中国侠客小说比西方的具有较多幽默感。戏剧方面西方骑士文学也逊色于中国。至于中国侠与日本武士的异同:“就‘武士’而言,他们是特权阶层,旨在维护而不是反抗封建制度。其实,中国的‘侠’倒和‘浪人’比较相近,同‘武士’相距较远。”[16] 陈山《中国武侠史》也指出了“侠士”“武士”“骑士”三者文化精神性质不同:“西欧的骑士文化是一种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日本的武士文化是处于上、下层社会中介的精英文化,而中国的武侠活跃于闾巷之间,藏身于草野之中,是一种纯粹的下层社会的大众文化的产物。”价值观念上西欧骑士把义务放在第一位,骑士制度给予其规范并涂上宗教色彩;日本武士有对特定群体、组织强烈的责任感;中国武侠为“情义”左右而不以理性和实利为基准。欧洲“骑士风度”使现代欧洲人民性格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的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的武人品格,但往往自高自大、易走极端和过分拘泥于形式;日本武士文化渗透到现代日本社会中,与冒险、探索精神与认真态度结合,同服从权威者与创新意识、合群及灵活态度交融。中国武侠人格以义相合的感情定向,构成了勇武、重义、轻利、诚厚、守节与“放任和松散”的多样性民族性格,具有盲动和自发倾向[17]。上述论断无疑都很有道理。但笔者认为,进行这样大跨度的宏观概括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带有专题性的“中观”研究,以母题所展示的“作品流”若干系列性归纳阐发,丰富和补充这类中外比较研究。而这样主要立足于中国武侠文学实际的中外比较研究,才是中国学者力所能及和擅其胜场的。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232.
[3]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204—205.
[4] 王立.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58—389. 大学排名
[5] [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39—540.
[6]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26—128.
[7]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5.
[8] [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M].北京:三联书店,1984:159.
[9] 金庸.侠客行[M].北京:三联书店,1994:638.
[10] [俄]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自序[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1] 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5—106.
[12]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01—102.
[13] 王立.古代通俗文学中侠女盗妹择夫的性别文化阐释[J].中国文化研究,2000(夏季号).
[14] 王立.大鵰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J].山西大学学报,2004(4).
[15] [俄]彼得·李.《三国演义》和《水浒》的小说结构[J].中国比较文学,1987(4).
[16] [美]刘若愚.中国之侠[M].上海:三联书店,1991:193—206.
[17] 陈山.中国武侠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2:297—310.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