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两种经典更新与符号双轴位移(1)(2)

2015-04-02 01:03
导读:群选经典的名家,是群众需要的文化世界的提喻,大众无法接触全部艺术,于是他们选择一人或某几个人,作为文化的替代性提喻,而每个时代面对一个新
  群选经典的名家,是群众需要的文化世界的提喻,大众无法接触全部艺术,于是他们选择一人或某几个人,作为文化的替代性提喻,而每个时代面对一个新的文化,会需要自己的提喻。既然群选经典化,不是一个历史行为,群选经典在历史上存留的能力,也就陷入了可疑境地。下一代的经典群选,自然偏向于易于连接的同代人。力主经典恒久不变的布鲁姆,就幸灾乐祸地说过:群选经典的下场是,“被哪怕最极端的多元文化论者,在两三代以后抛弃,给新作腾出地盘”(16)。其实每代人都要重选,例如陶喆碟片上,有自我宣言:“以经典化的摇滚乐为攻击对象”。
  因此,群选的经典更新,实是连接、连接、再连接。主要是在横组合轴上的结合连接操作。
  
  四、批评与认同
  
  这两种经典化的不同,使经典的接受也具有一系列的重大差别。
  首先不同的是批评在接受中的地位:经典更新就是对批评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每个时代总是会有一批学者拥典自重,学阀及其经典维护者地位,是有压迫性的,尤其在学院里对学生更是如此。但是一个青年学者要成长,最终要接受挑战的诱惑。经典文本的守护者,就不得不面对挑战作出辩护,这种反复论辩,见证的是一种批判性文化方式。
  群选经典是无须批评的:与金庸小说迷辩论金庸小说的质量,与琼瑶、三毛小说迷辩论琼瑶、三毛小说的质量,几乎不可能。不是说偶像碰不得,而是他们的选择,本来就不是供批评讨论的,而是供追随的。在群选经典维护者眼中,在经典与“劣作”之间没有中间地带,没有讨论余地。其他人可以选择不追随,但是不可能选择分析性的辩论。
  群选经典靠的是连接,而电子媒体对各种门类的艺术,提供的连接方式是相似的。不少论者认为电子媒体的快捷造成“速食文化”,一切艺术都求短求快。实际上并非如此,大众有的是闲暇时间,各种艺术门类的命运并不取决于长短,而取决于它们是否足够平浅,能在横组合的线式连接中提供意义的在场实现,提供即时的快感满足。这种即时意义,见证的是一种粘连式文化方式。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经典不仅给人们文化满足,在这个意义漂浮的后现代社会,经典是自我认同的需要。作为社会人意义缺失,我们被原子化为孤独的人,就更为依赖文化的符号组合关系。符号体系的组织,不是具体社会组织的抽象化表征,相反,是抽象社会关系的具体化。我们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置于一个有意义的叙述之中。为了逃脱意义失落的空虚,我们不得不寻找替代叙述。经典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一个重要的替代叙述来源。
  两种不同的经典化,虽然都是为人格提供虚幻的价值,起作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批评式经典的阅读本质是比较性的,因此从经典中读出的自我,是个人本有的“思想行为的模仿性重复”(17),从而“使作品暂时性地成为充填自我的惟一实体”(18)。如此得到的自我意识,难以与社会其他人交流,难以提供疏解孤独的社会结合愉悦。我们在经典中找到的只是自己的影子,阅读者依然是孤独的个人。
这种经典阅读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是个社会行为:阅读经典让我们得到一点虚荣:我为我自己崇拜《红楼梦》而骄傲,我从崇拜中得到的价值,攀附在民族文化的历史中,实际上经常是一种自恋:在别人连字句都看不懂的地方,我能读出别样味道来,阅读经典、引用经典就常常变为作为文化资格的证明。用这样方式能取得的社会联系,的确很有限。
  而群选经典,本来就是群体连接的产物,阅读和引用这些经典,就能加强社会归属感觉。人多势众,社会关系中分散的节点,就被共同爱好串结起来。在与经典作者的抽象联系中,同崇拜者组成的社会具体接触中,个人不再是孤独的个体。看起来读者给出的是全奉献式的,不带任何功利心的追随,但是他们得到的是全身心的迷醉和狂喜。
  群选经典的欢欣感即刻而有效,惟一的条件只是不能要求经典兑现这种许诺,例如不能要求用武侠方式解决人际纠纷,不能用言情方式解决失恋难题。因此经典的人格赋予,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全过程。经典文本上附加的符号意义,替代了真实社会关系,人们得到的依然是虚幻满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我不知道这两种经典阅读哪一种更危险:不管自我充填,还是群体结合,都不是找到存在意义之途。但是,经典不仅是结构化了的结构,而且是能结构化的结构,能持续产生意义的结构。现代社会自我失落的烦恼,的确可以在经典消费中得到暂时性的解决:手握经典,我们的人生不仅有了叙述,而且有一个响亮的缩写标题。
  五、演变的前景
  因此,我们正目睹一个巨大的全球性文化演变,除了某些隔离的特殊地区,这个文化演变渗透各个社会。尤其当娱乐消费代替了生产,成为社会主要职能,而电子媒体的普及,使从来没有参与主流文化的社会群体,得到了与其他人同效的一票之权。场地的“动态边界”(19)就出乎意料地突然剧烈膨胀,几乎全民加入。由此出现的文化民粹主义浪潮,的确史无前例。
  
  “五四”时期经常被指责为经典重估过于激进,但是“五四”在重估经典时,有极为认真的论辩。现在翻阅1923年开始编的《古史辩》,前后七册收入的三百五十篇论文,其大胆推翻经典陈说之论,现在看多半不可靠,但是其细剔微抉反复论辩的精神,令人感动。“五四”成功地把一批历代白话小说经典化,其中有梁启超、胡适等人出于文化政治考虑全盘吹捧,也有周作人、钱玄同等几乎无一是处的评价,也有鲁迅不惮直言褒贬的比较研究。
  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曾经出现重大的经典更新,以“重写文学史”为标记,审美判断价值变化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作品的经典化,茅盾等人地位下降。虽然其激烈程度堪与“五四”比美,却依然是批评式经典更新。90年代中期几次编选“百年中国文学经典”,不仅引发关于经典的第一次理论上的讨论,也有诗人公刘在《人民日报》上拒绝进入经典的佳话,也有《名作欣赏》连续发表近三十篇“名作求疵”的不容情批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但是,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经典更新,就不再有如此的批评精神,经典化操作从纵聚合轴摆向横组合轴。说这是“向俗文学靠拢”,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大众选择不同于批评家的选择,这种情况先前一向存在,但基本上对文学场不起作用,例如“五四”十年中,鸳蝴派作品的数量,销量,读者人数,远远超过“新文学”,但是1935年赵家璧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可以完全不收鸳蝴派。
  所以今日的局面,不完全是数量化造成的。更重要的是,盛行于西方的各种后现代思想入侵学院,西方学院对现代性的历史批判,把中国知识分子推入自我忏悔,不应该坚持“过时的”现代化方案。西方传来的后现代思想瓦解了我们的判断能力,学院开始奉行“大众喜欢的必是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失去了自信。
  我并不是在此反对严家炎、王一川等学者把金庸经典化,经典从来都需要更新。我感到焦虑的是今日经典更新中看到的双轴位移。虽然依旧是批评家在做最后判断,但是他们的判断方式,已经从比较转向粘连。虽然金庸已经被不少学院人士列入经典,至今没有对金庸小说的真正的质量分析。保守主义者布鲁姆,坚持认为莎士比亚是“经典的核心”,但是他至少做了分析式判断:“莎士比亚写了三十八部戏,其中二十四部是杰作”(20)。至今我没有读到对金庸小说作这种分析判断。不接受金庸小说新经典地位的人,大都保持沉默,能看到的“批判”都是全盘否定,同样不是批评。这种局面,我认为对金庸的历史地位并不是好事。
  所以,让人担忧的不是群选经典进入经典集合,而是批评界开始采用群选经典“全跟或全不跟”原则,也就是说,学院经典更新开始横组合化。我可以举报上的一句常规评语为例:“李连杰的新电影票房表现比较平庸”。这是非常奇怪的语言混杂:“平庸”是质量判语,在今日的文化中,连接的计数成为质量判断。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大众,这个来到文学场的这个新玩家,有巨大的经济资本(例如票房),有重要的社会资本(例如票选),而且愿意把这两者转换成符号资本(例如群选经典)。文学场向横组合轴倾斜趋势,如果没有遇到阻抗,最终会导致纵聚合倒塌消失,于是整个文化成为单轴运动:经典无须深度,潮流缺乏宽度,剩下的只有横向的线性粘连,只有崇拜者的群体优势。
  这不是杞人忧天故意危言耸听,某些不适合电子媒体连接方式的文类,已经频临灭种:需要沉思潜想象外之意的诗歌,已经被宣布死亡;需要对言外意义作一番思索的短篇小说,已经临危;而长篇小说越来越靠为影视提供脚本而生存。这样,经典之争,渐渐变为文体之争,竞争者靠文体转换(尤其影视改编)最后胜出:金庸与琼瑶作品几乎每部都被影视化,甚至多次影视化,它们获得天文数字量的连接,群选经典地位实际上已不可动摇。
  甚至经典传统的最后堡垒,最需要稳健的部分,即学校课程,也开始转向。2004年金庸《天龙八部》和王度卢《卧虎藏龙》进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后一个例子是再明显不过的教科书跟着传媒走。让我再一次引用我并不喜欢的保守派布鲁姆,此人似乎知道中国大学里也在发生西方大学里同样的事,他在特地为中文版写的序言中写道:“媒体大学(他指推崇媒体能力媒体的大学)的兴起,是我们衰落的症候,也是我们进一步衰落的缘由”。他看到东西方批评界都在瓦解。
  当整个社会完全接受一人一点击的纯数量经典化,文化民粹主义就会全盘胜利,几十亿找不到人生意义的人,手伸向自己的点击制造的新经典,整个世界“后文化”将是可数的几个娱乐品色彩花哨的堆集。
  一个无须批评的文本,不是正常的文本;一个无须批判的文化,不是正常的文化。就事论事的话,经典更新无关家国大事世界大局,可以把它说成只是文化界派别之争,最多只是一个教科书课文的取舍问题。在大历史维度上,双轴位移却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前途:已经见到端倪的符号灾变,将带来丢失历史的文化大劫,以及人生意义的热寂。既然我们横向摆放图腾,我们就不得不沿着它们舞下山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①伽达默提出经典“没有时间性”这个命题,张隆溪解释说:“这种无时间性正是历史存在的一种模式”(参见张隆溪《经典在阐释学上的意义》,载《中国文史哲研究通讯》第九卷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9年9月)。
  ②雷奈·韦勒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2页。
  ③1997年1月荷兰莱顿大学进行大规模国际会议,会议论文集合成一巨册《经典化与去经典化》(Canonization and Decanonization, Leiden: Brill Academic Press, 1998),是这个问题较早的严肃讨论集。
  ④Stefan Nowotny, Anti睠anonization: The Differential Knowledge of Institutional Critique, Transversal Webjournal, 2006.
  ⑤建议译为“alternative canonization”。
  ⑥John Guillory, Cultural Capital: The Problem of Literary Canon Formation, Chica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ix.
  ⑦布迪厄的原文“champ”,也是竞赛运动场。很多人中译为“场域”,未免太雅,而且丢失布迪厄的比喻原意,所以我改成“场地”。
  ⑧(11)(12)(13)《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⑨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载《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⑩《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的译者,把joueur译为“玩耍者”。这个词意义多面,不好翻译。布迪厄“场”的原意,实为竞赛场地(参见注8)。因此,joueur译成“玩耍者”可能太轻松;译为“运动员”可能太严肃。“玩家”或能兼顾双义。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14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13页。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13页。
  (14)Roman Jakobson, “The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Poles”, in Roman Jakobson & Morris Halle,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Hague: Mouton Press, pp. 7682.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74页。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译文经过本人修改,参照Harold Bloom, The Western Canon, The Books and School of the Ages, New York: Riverhead Books, 1994(下同)。
  (15)(16)(20)(21)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第56页。
  (17)(18)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乔治·布莱:《批评意识》,第245页。
  (19)布迪厄:“每个场都构成一个潜在的、敞开的游戏空间,其界线是一个动态的边界,与场的内部斗争的厉害密切相关”(《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第150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