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研究综述(1)网(2)
2015-05-08 02:17
导读:宋诗 宋诗研究近几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宋诗研究成绩显著,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论文新见迭出,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 在
宋诗
宋诗研究近几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宋诗研究成绩显著,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论文新见迭出,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拓展。
在广度方面,突出表现为研究领域扩大,出现填补空白之作。中国杂体诗存在已久,但除个别品种外极少有专门论及者。祝尚书的《论宋人杂体诗》(34)从杂体诗发育较成熟的宋代切人,论述了宋前及宋代的杂体诗,宋人的杂体诗创作理论,并分析了杂体诗在宋代盛行的原因及影响,从而揭示了杂体诗的总体风貌及发展规律。宋代田园诗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高峰,刘文刚的《繁荣美奂的宋代田园诗》(35)对宋代田园诗进行了整体观照。文章认为宋代田园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宋代乡村的真实风貌,艺术上多有创新与开拓,创造出很多内容与艺术完美统一的佳作;它既是唐及唐以前田园诗的总结与继承,也为后来田园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宋诗体派、宋诗时段、宋诗名家、宋代诗论以及宋诗与政治、禅学的研究等进一步深入。周裕锴的《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36)从诗歌功用的角度探讨元祐体诗歌,认为交际性是元祐年间苏轼文人集团唱酬诗的突出特征,它把“诗可以群”的功能推向极致,扩大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积极作用。方勇的《论宋亡“诗史”》(37)从诗歌接受的角度观照宋末诗坛,认为宋末士子对杜甫“诗史”精神的认识比唐人更为深刻,在艺术形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汪元量和舒岳祥则以其诗歌长卷成了我国“诗史”发展史上的两座里程碑。莫砺锋的《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38)论述了杨万里诗风的具体转变过程,指出杨诗转变的几个阶段及其关键时期,从而对“诚斋体”的风格特征作了新的说明。傅璇琮、孔凡礼的《陆游南郑从军诗失传探秘——兼论南宋抗金大将王炎的悲剧命运》(39)揭示政治事件对文学的影响。文章在反复考论的基础上认为,陆游在南郑写了从军诗百余首,但这些诗受到王炎政治悲剧的牵累佚失了;这是政治事件造成的对文学事业的损害,应引起应有的注意。周裕锴的《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之关系》(40)讨论了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禅悦倾向的两种类型——梦幻与真如,并分析了禅悦倾向对诗歌意象选择和诗歌风格的影响,是本年度将宋诗与禅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代表性论文。严羽及其《沧浪诗话》是诗论研究的重点。赵永纪的《严羽风格论的历史地位》(41)认为,严羽对诗歌风格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辨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风格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中国古典诗学的风格论已经完全成熟。此外,张宏生的《边缘文人和超前意识——考察严羽诗歌理论的一个角度》(42)、刘勉的《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43)、张健的《对于严羽著作几个问题的再考辨》(44)都是有分量的论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散文及其他
宋代散文研究相对薄弱。论文数量少,研究范围相对集中,但中间不乏上乘之作。如李秀丽的《韩愈之后第一人——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与传扬》(45)一文从历代文人的诸多评说中理出欧阳修对韩愈及古文运动的承继、传扬的脉络,从而探索出欧韩之间的一线文脉,视角新颖。周楚汉的《唐宋八大家文章论》(46)则发前人所未发,从文气、文道、文用等方面论述了唐宋八大家的“道法”文章论,说明他们的理论标志着我国文章理论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是建构现代文章学理论的宝贵资源。
小说、
戏曲研究方面,马珏玶的《宋元话本叙事视角的社会性别研究》(47)强调了宋元话本的男性叙事视角,是社会性别研究的又一成功之作。庆振轩的《宋金“影戏”考》(48)对宋金“影戏”给予了全面观照,对戏曲研究有重要意义。
(1)(2)(6)《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3)《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
(4)(8)《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5)(15)《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7)《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9)《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10)《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1)《中州学刊》2001年第4期。
(12)《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3)《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4)《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3期。
(16)《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7)(20)《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18)《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
(19)《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21)《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4期。
(22)《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23)《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4)《柳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2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6)《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27)(33)《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1期。
(28)《徽宗词坛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29)《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第2期。
(30)《
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1)《
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2)(40)《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34)《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35)《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6)《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37)《
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8)《求索》2001年第4期。
(39)《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41)《南开学报》2001年第1期。
(42)《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3)《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4)《
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5)《阴山学刊》2001年第3期。
中国大学排名
(46)《江汉论坛》2001年第7期。
(47)《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48)《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