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宇航员准备出征(下)(1)(2)

2015-05-10 01:07
导读:1976年鞠浪到东北出差,没几天唐山大地震,孩子小,夫人身体也不好。三个月回来,夫人孩子都埋怨。1965年正是发射紧张时,夫人生大儿子,他不在,生
   1976年鞠浪到东北出差,没几天唐山大地震,孩子小,夫人身体也不好。三个月回来,夫人孩子都埋怨。1965年正是发射紧张时,夫人生大儿子,他不在,生老二,他又不在。70年代选拔飞行员,生怕漏了哪个镜头,黑天白夜地拍。鞠浪的爱人李秀雯也在同一个所,负责操作离心机,里面有很多水银,李秀雯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此有很大关系。她要强,什么工作都干在头里,都要干得满意,每年都受表扬。以后到海淀区检察院工作,获得法律大专文凭,每年都是先进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奖状得了一大摞。
    像鞠浪这样的好同志在我们的航天事业中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大多因工作的关系不能抛头露面,但他们的生命和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样将永远常青。
    中国发射卫星的回收率创了世界纪录
    要想实现载人上天,首先要解决卫星回收问题。
    从茫茫宇宙将卫星招回,谈何容易!你想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并令其准备降落,手里的令箭又有多大威力,谁听你的?苏联是秘而不宣发射了好几颗卫星后才掌握了回收技术,美国一连发射了12颗返回式卫星,全逃之夭夭,直到第13颗,才极不情愿摇摇晃晃回来了。回来是回来了,但还是闹别扭,根本不听指令,一头扎进大海游泳去了。
    作为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王希季大胆采用新科技成果,使卫星回收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一阵子,他一趟一趟往大西北试验基地跑,作了不下50次空投试验。在内蒙古察哈尔黄旗海空投试验基地,零下30多度,他和试验人员一起睡在四面露风的平房里。 “文革”的风暴,王希季躲也没躲掉,批判他的大字报贴了满满一墙。降落伞强度试验,由于伞没打开,模型摔碎了,被认为是“阶级斗争新动向”,王希季被“请”进学习班。幸好试验纪录胶片证明模型不是人为破坏,王希季才被放出来。一获得自由,他马上投入对回收系统的改进和试验中。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975年11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长征二号”火箭把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送上了太空,预计绕地三天后回收。这是杨嘉墀和同事一干十年,研制这颗卫星的姿态控制的结果。科学家们正在集中精神监控卫星运转的数据,忽然,收到一组不妙的数据,显示靠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实现姿态控制的卫星,由于气压下降过快,将会因氮气消耗殆尽而提前返回。
    这一提前返回,可就没谱了。
    指挥卫星发射的总指挥钱学森,把杨嘉墀等专家请到一起,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专家的计算结果表明,安全回收的希望几乎等于零。杨嘉墀一直没说话,在低头计算,钱学森看着他。终于杨嘉墀说,从我的计算判断,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卫星上天时温度高,空间温度低,卫星进入轨道后,冷热悬殊,气压下降的速度加快。但到一定时候,气压就会稳定下来,支持卫星在空中飞行三天问题不大,我的意见是按原计划进行。
    最后决定按杨嘉墀的意见办。
    杨嘉墀爬上三四百米的观山顶,在冬夜里观察卫星。直到天亮,才从山上下来。
    回收部队在四川遂宁县待命,准备回收。到了11月29日,返回式卫星在天上逛了三天,环绕地球47圈后,该回来了。可是在大气层还有信号,突然却没了踪影,得,丢了。专家们肯定地说,根据我们观测,返回的卫星没出国,就在我们国内,大概在贵州附近吧。
    就在11月29日中午,贵州凯里地区的矿工都上井吃饭了,四个采煤工没急着奔饭堂,在井沿你一句我一句打闹,忽然一个大火球从天而降,劈了不远处的一棵大树。四名矿工吓得马上钻进矿井,生怕再掉下个大火球砸到脑袋上。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等了一会儿,胆大一点的探出头来看看,没什么动静,天没有塌下来,大火球也慢慢黑了。矿工们还是害怕,怕那黑了的大火球再来个爆炸。又等了很久,黑了的大火球一动没动,完全是死老虎的样子。四个矿工毕竟是小伙子,年轻气盛,互相鼓励着从矿井中钻出来,围着黑了的大火球绕了一圈,黑了的大火球还是连喘气也没喘,只是他们看清了里面有一些“内容”摔了出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谁也不敢去摸这个庞然大物,有个矿工拿起一块石头扔了过去,当当响,看样子是个无声无息的铁家伙。四个矿工商量,一个人去报告领导,留三个人看守,虽然现在这个家伙不动声色,万一蹦起来,人少了可不好招架。不能让这个铁家伙跑了,万一这个铁家伙要跑,三个小伙子还是可以对付一阵的。很快回收部队来了,大家才知道虚惊一场。经过检查,卫星在太空拍摄胶卷的黑匣子完好。
    虽然有点偏差,但基本上算回收成功。
    以后,中国陆续发射了近20颗卫星,除一颗因卫星姿控系统出现故障未能回收外,全部成功回收,而且返回的落点误差很小。这个回收成功率是世界上罕见的,创下了世界纪录。
    完全返回技术不成问题了,中国科学家掌握了回收卫星的秘密。虽然载人飞船的回收技术特别是救生技术难度更高,中国科学家还是有信心突破这道难关。
    载入航天有三大难题需要突破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带来了人类的航天时代,为千百年来梦想上天的人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国外也有类似的神话,像古希腊飞向月球的神话等等。但是,人类想上天,却始终是虚无的神话。在咱们国家,形容什么事情难,就爱说比登天还难,确实没有比登天更难的事情了。人类发明了飞机,可以在天上飞了。可要飞出地球,飞到宇宙去,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西游记》里,那个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不是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吗?要想飞出天外,必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围绕地球转,你至少每秒钟要运行8公里;如果你要摆脱地球引力,飞到天外,那你就必须更快,每秒要达到16.6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看大型喷气式客机够快的了吧,可才每秒0.3公里。子弹头更快了吧,快到人眼几乎看不到它的运行轨迹,而子弹出膛的速度也才每秒1公里左右,据说最快的飞机每秒可以飞到1.4公里。您说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苛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然而,聪明的人类总是会心想事成。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天上转了一圈后顺利返回地面。之后,苏联又有两位宇航员上天,其中一位是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美国也不甘落后,两大国引发了你追我赶的“宇宙大战”。到如今,太空中已经有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宇航员漫游过。什么时候,我们中国的宇航员能够一步登天呢?
    载人航天有三大难题需要突破,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大难题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大难题是研究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第一个和第二个难题新中国早在二三十年前就解决了,70年代,“长征”系列火箭首飞成功,至今已经发射过五六十次,成功率极高,其中“长征二号丙”及改进型火箭的发射率是百分之百。“长三乙”火箭可以把五吨以上的世界重量级卫星送上地球同步轨道。“长二捆”火箭也可以把很重的航天器送上近地轨道……
    只剩下最后一道难题: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了。这个难题在地球根本不算难题,我们生活在有良好生命保障系统的地球中,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阳光、空气、水,一点也不用你操心。可是在太空,完全没有人类生存的空间,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阳光不说,还没有重力,人类的吃喝拉撒睡在太空都成了大问题。不仅如此,太空中还有强烈的辐射、紫外线、低温和高真空。对于太空,人类还不可能去改造它的大环境,只能为自己营造出一个适合生存的小环境。这样不仅要解决阳光、氧气和水,还要解决宇航员产生的废弃物质,包括一定的湿度,一定的温度,还要使密闭座舱的飞船里的压力、空气成分与地球相似。这一切需要宇宙飞船的外壳是轻而硬的金属,舱体的外壳包裹着绝热材料,防止舱体在大气层飞行时产生的动力热传入舱内。在飞船里,还要有装有缓冲装置的乘员座椅,有各种电子设备、仪表及宇航员救生及生活装备。飞船的两侧要安装供宇航员观察星空与地球的舷窗,舷窗必须具有防强光、防紫外线及防辐射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宇航员到太空,不是为了生存,而是要去探险和开发地外资源,这就需要走出飞船,到太空中去。因此,还要设计能维持宇航员生命的类似密闭舱的航天压力服,保证宇航员在这套密闭的压力服里能够保持一定的压力,保证空气、湿度、温度,还要能防流星、耐高低温,同时要保证宇航员产生的废气能够排泄出去。穿上这套衣服,要能够行走,能够用手操纵物品,还要有与外界通话的设备。航天服里还要装上生理信息传感器,能够了解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不说别的,制作这套衣服的衣料,就很不简单,要用玻璃纤维、镀铝尼龙布及其他不同的材料编织而成。此外,还有宇航员的饮食等等。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够了够了,说一说就这么难了,制造起来更是困难。这么多的高难东西不可能一天两天拿出来,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们很早就在默默地做这项工作了,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毛泽东拍板,先处理地球上的事情,地球外的事情往后放放
    时任七机部军管会副主任的杨国宇说,在1970年下半年的时候,空军选拔出了十几名最优秀的飞行员来充当宇航员。选拔宇航员,空军特别积极,把飞行员筛了个遍,政治技术身体各方面都合格,选好了,送来了。那时,七机部困难得不得了,要什么没什么,两派武斗,炊事员罢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一下来了这么多飞行员出身的宇航员,实在没办法。
    杨国宇是四川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建国后调到海军,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离休前任海军副司令员。那时他在七机部管生产,其实他什么也不懂,他是从海军某基地调来的。“文革”初,海军大院被“砸烂”了,让他们基地出支左人员到七机部。谁都知道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难弄,又是咱们国家的高精尖技术,更不好弄。基地党委会上,明确说自愿报名,就干三个月,三个月后轮换。但会上一直冷场,谁也不吭声。杨国宇是基地参谋长,他想,不就三个月吗?早去晚不去,咬咬牙,他就说我去,这才解了围。没想到来到七机部,再也走不了了,根本没人换你。别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就不放他走。在七机部挨斗不说,吃不上饭不说,还要管听都没听说过的宇航员,真难为死他了。杨国宇查看了宇航员驻地,还到模拟飞船的大车间看了看。什么都不懂的他也看明白了,太穷,一切都是因陋就简,一大块空地,建了个好大的厂房。因为大,更显得厂房空得不得了。厂房里用纸盒、木板、三合板钉了一个模型,用帐篷布蒙着。知道的是宇宙飞船的模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堆破烂。杨国宇还查看了宇航员食品,牙膏式的。杨国宇虽然是海军出身,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他以为是拿了几管牙膏代替,不知道实际上宇航员的食品就是这样的牙膏食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因为牙膏食品,也因为纸板的模型,杨国宇摇摇头。没有钱,模型可以躺在空空厂房里睡大觉,可是那些高级飞行员怎么办呢?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每天要高营养,要大强度的空中翻滚训练,咱这里飞船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造起来,造起来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上天。这些高级飞行员要吃,要喝,要训练,不能束之高阁。七机部可养不起他们,两派还在武斗,大食堂都是窝头,窝头还不是大的,都是小的,根本不够吃。杨国宇就和空军商量,宇航员还是由他们供给,我们招待不起。问题是那时上边还没让空军管,空军也爱莫能助。
    宇航员这事到底谁牵头?中国科学院也有难处,还是七机部牌子大,就由七机部挂帅。杨国宇没想到,这个头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自从牵了宇航员这个“高级差事”的头,伸手来要钱的就多了。七机部要钱,空军也来向他要钱。1970年我国的第一批宇航员开始选拔,到机场飞抛物线。飞行员来北京是体检的,谁也没带飞行服。要飞行,不穿飞行服哪行,空军要求买。能让飞行员吃上空勤灶就很困难很困难了,还要买飞行服,哪有钱哟。到处都向杨国宇要钱,他又不是银行。杨国宇说我两手空空,哪里有钱,钱要国家计委那里才能拿。
    周总理说,反正是这兜出那兜进嘛,到余秋里那里要钱。余秋里是计委主任,他说你先报上来。七机部报告上去后,计委在友谊宾馆召开会议。别看是计委掌管金钱,但也不敢大手大脚,开会不敢选在大饭店。余秋里当个计委主任,也难,整天开会就是要钱的会,四面八方都要钱,尤其是七机部,计划大,比哪个部的计划都大,要钱是大头,每年都是狮子大开口,要钱最多,又是“东风”1-6号,又是卫星,现在又要上马宇宙飞船。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杨国宇口干舌燥说了半天,余秋里不吭声,他不知道这一回七机部到底要多少钱,但可以肯定又是一笔天文数字。杨国宇说你没拨这笔钱,余秋里说这钱是不是计委拨?有计划吗?这样吧,你直接去对总理说。老要钱,现在宇航计划又要钱,钱学森也不敢找总理讲,杨国宇更不敢开口了,他让余秋里去给周总理说。
    航天事业中最难的就是载人飞行,几乎涉及了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基础科学和理论技术,需要最先进的理论、实验、材料、工艺设备和尖端技术的支持,一句话,载人技术是科学宝塔的塔尖,要花掉很多很多像流水一样的钱。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展了航天技术,发射了数以万计的探空火箭,但敢于涉足载人飞行的,只有苏联和美国两个实力雄厚的大国。据说美国搞宇航飞行,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美元的预算。苏联花在宇航上的钱也为数不少,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废弃了“和平号”空间站,为什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钱。70年代的中国没那么多钱,还搞不搞宇航员,引起争议。有人说,美苏竞赛,不是按实际需要进行的,如果将搞飞船的钱用在建水电、化肥厂,更有实际效果。毛主席最后拍板,宇航员这事今后还搞不搞,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余秋里回来传达毛主席的话,力量不足,经费不够。余秋里还说,总理批评你不知道吗?总理说,现在上月球抓把石头有什么用啊?先解决地球问题。
    杨国宇两手空空回来,也不敢传达,大家都眼巴巴等着米下锅呢。杨国宇没要来钱,不说也不行,他硬着头皮说,国家经济条件不允许,国家没钱。后来负责选拔宇航员的同志说,宇航员下马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技术上问题不大,主要是钱的问题。在那个政治动荡、经济严重困难的年代,国家没有那么多经费来支持和发展航天事业。六七十年代,正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航天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我们那时受综合国力、工业基础以及研制队伍等多方面的限制,最后决定不搞空间竞赛,先运用好地球的资源,发展应用卫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此,我国的航天事业转向资源、气象、通信及返回式卫星的研制。载人飞船的工作暂时中止了,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也中止了。选拔上来的宇航员怎么办?本来应该是集中训练的,但现在也只能让他们各回各的单位,将来等通知。不能耽误人家,人家都是空军左选右选的最优秀的飞行员。国家培养一个飞行员不容易,飞行员要经常飞,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几个月不飞,就要恢复飞行。长时间不飞技术就会下降,甚至会导致停飞。走前有关部门召集已经在京逗留几个月的宇航员们开了个会,说你们先回去。该飞行飞行,该锻炼锻炼,不要搞伤,要保持体质。这里的活动情况任何人不能说,你们知道就行了,组织上负责给你们说清,不耽误对你们的使用。同时也希望我们经常保持联系。还说,你们的名字和单位都在这里有登记,一旦飞船上马,成立宇航员单位时再把你们招回来。
    方国俊说,真可惜,那时就差了一步,训练也训了,实验也验了,宇宙衣也量体做好了,只等中央首长一句话,该上天就上。话都说到这了,如果晚个一星期十来天,也许下决心就上天了,时机很重要。
    一晃都20年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啊!
    美丽的梦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宇航员都回原部队了,但宇航研究并没有中止,国防科委某研究所的各种航天试验还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好几年后,这里还为宇航员保留着宿舍。当然,这个研究所因为任务遥远,也曾面临精简和撤编的困境,不过总算走过来了。
    国防科委某研究所是一个以系统论为指导,实行航天医学和工程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所。经过这么多年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努力,研究所建立了包括人体离心机、低压舱、气候舱、真空舱、天象仪、冲击塔、人用多功能转椅和电动秋千等一整套有关宇航员的地面模拟设备以及有关设施,所里拥有60多个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完成了大量的航天课题研究,并有数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国家级和部门级奖励。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近年来,这个研究所积极开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接待了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瑞典、加拿大、葡萄牙和巴基斯坦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代表来所参观和讲学。除了请进来,研究所还不断派遣研究人员到国外考察、进修、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参加短期研究工作等。
    早在1982年12月7 日,中国的这块“宇航研究基地”就接待了美国航天飞机(STS-3)乘组指令长洛斯马和驾驶员富勒顿的参观;1985年7月10日,第一位登上美国航天飞机的美籍华人、有效载荷专家王赣骏博士也来参观过航天模拟设施,并全副武装坐上去试了一试,表示很不错。接着,1987年11月,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代表团来访,双方认真讨论了双边合作宇航员研究的话题。法国宇航界的人士走了还不到一个月,1987年12月2日,西德代表团也来访问。
    在这方面,美国算是最积极的。1988年7月2日到1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生命科学代表团应中国方面的邀请,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中美空间生命科学合作会谈。中国方面也很热情,邀请美方参观呼吸、生理等各种实验室。
    1988年9月5日,法国也不甘落后,法国宇航员鲍德里来访。
    1991年3月21日,国际航空航天医学协会主席拉万博士及前任主席拉丰丹博士来访。
    苏联和我们在宇航方面的合作就更多了,1991年4月17日,中苏空间生命科学合作协议书正式签定……
    70年代中期,尤其到80年代后,我国的空间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已经具备返回式卫星以及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成为世界上继美苏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我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中国要不要再次上马载人航天的讨论又被提了出来。在讨论国家“863”高科技计划时,专门成立一个专家组进行论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后,就曾有过是否要搞载人飞船的争论,最后得出结论,不搞太空竞赛,不与美苏争月球,积极发展急用实用的卫星。20多年来,中国的空间事业一直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和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指引下,集中有限的国力,重点研制用于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系统。
    而现在,经过这么多年中国航天人的努力,经过冷静观察和思考,天时地利人和,是上马载人航天工程的时候了。航天领域的专家组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论证。确实,载人航天往前推进的每一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但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更是难以估计,尤其是中国现在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既适应中国国情又少走弯路。专家认为中国具备了以载人飞船为突破口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的能力,随后在全国各有关单位开展了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工作。
    1986年,国家“863”计划开始实施。
    20多年来取得的空间技术成就,使中国人又开始那个美丽的载人航天梦。
    北京城北的唐家岭,出现了一座航天城。
    载人航天投入大,效益周期长,风险更大。除美苏外,其他国家搞载人航天,是联合几个国家一起搞,风险共同承担。中国究竟要不要搞载人航天,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如果要上马载人航天,还有一个争论的焦点是,中国选择什么方案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相对说,航天飞机投入大,风险大,技术难度也大。宇宙飞船在技术上比航天飞机更容易突破,研制费用也相对少一些,研制周期也短。而且我国已经研制了十几颗返回式卫星,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所以选择宇宙飞船突破更好一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经过多年的反复论证,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在这项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进行研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具备研制返回式卫星的丰富经验,经过技术改造后,具有较先进的进行研制和加工的人力和设备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在启动包括有航天内容的863高科技发展计划里,特别提到了在20余年发射各种卫星的基础上,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应该向航天的更高层次——载人航天高科技发展。如今,我们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已逐步具备承担这项大工程的能力,我们积累了设计、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经验,我们还有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航天技术专家,他们在完成卫星任务的基础上,曾进行了有关载人航天技术的关键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有这些对载人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都提供了基础和希望。特别是我国新研制成大推力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已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的重达数吨的通信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这说明中国目前已具备发射吨位更大的航天器的能力。作为代表国家科技和综合国力的载人航天技术,可望在21世纪初实现重大突破。
    1999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登载一条消息《中国宇航员准备出征》,同时配发了一张宇航员正在进行试验的照片。2000年3月13日《参考消息》刊登了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曾于今年1月应中国宇航局邀请访问中国的俄罗斯前宇航员格里戈里·列奇科说,中国的宇航技术已达到苏联1961年4月成功进行有人宇宙飞行的水平,中国现已进入实施有人宇宙飞行的最后阶段,我认为中国不久就可进行有人飞行。究竟什么时候中国发射有人宇宙飞船,这要由中国最高领导层来作出政治判断。他还说,中国可能在今后10年内,将独自发射小型的宇宙空间站。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新中国又重新站在了航天事业的起跑线上,有名的无名的科学家们全都在默默无闻地争分夺秒地跑着。没有啦啦队加油,也没有锦旗喝彩,只有早日把中国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梦想在鼓舞着他们。
    这个美丽的梦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川藏线上生死劫(下)(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