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宇航员准备出征(下)(1)

2015-05-10 01:07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中国宇航员准备出征(下)(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大跃进成果展览开幕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大跃进成果展览开幕,人们见到了运载火箭的模型、高空探测仪器的模型,还有一些空间技术发展的推想性模型,都很兴奋。人们都很赞成毛主席说的关于卫星的话,我们要抛就抛大的,抛两万公斤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
    中国迈出了宇宙生物学的第一步
    要说到探空火箭,就不能不提到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他1921年生于昆明一个白族商人家族,云南大理人,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留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在报纸上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获得博士学位和留美工作的机会,1950年初回国,历任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教授。1958年,正当他准备赴德国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互访时,忽然接到上海市委的调令,任命他为上海机电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承担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任务。这之后,他担任了七机部五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1960年2月19日,上海郊区一个稻田改建的发射场上,没有电,借来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用芦席遮起来。王希季的指挥所是用麻袋堆起来的,没有通信设备,他就站在半人高的麻袋掩体后,通过手势和大声喊叫指挥发射。也没有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用土办法造出人工跟踪天线,好几个人用手把着才能旋转和俯仰。最危险的火箭加注,竟是自行车打气筒打进燃料储箱中。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我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接着,我们的生物火箭也接连升空。到了1963年,在新建的安徽火箭发射场,我国第一枚气象火箭发射成功,它携带着40公斤的探测仪器飞上115公里的高空。1964年,又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测量并拍摄了生物在失重环境下的生理状态。
    说到生物火箭,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958年,在著名科学家贝时璋教授主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在当时的世界上算数得着的少数几个同类研究所之一。生物物理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宇宙生物研究室,这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主要开展放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和科学仪器的开发。
    王希季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气象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在以后研制的18种探空火箭中,由他担任型号负责人的有12种,包括将小狗小豹和珊珊送上天空的生物火箭和可回收的探空火箭,逐渐形成系列。探空火箭的显著成绩,为卫星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希季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他还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方案。同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提出了重要的研制方案,并主持采用了新技术,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成为掌握此项尖端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这个时间距离苏美两个航天大国并不远,如果没有后来30多年的停顿,恐怕中国早就跻身航天大国的行列中了。
    那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极为关注,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都到上海视察过火箭研制情况。196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到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东进村,视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老人家弯下腰,仔细观看白色的箭体,然后在火箭旁坐下,一边听介绍,一边翻着产品说明书。毛泽东问,我们的火箭能飞多高?听到火箭飞了8公里时,说8公里,那也了不起,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果然,我们火箭载着卫星一直飞上3.6万公里高的太空。
    聪明的小豹和珊珊成了“宇航”明星
    1965年6月,在安徽六○三火箭发射基地成功地发射了一批生物探空火箭,有幸乘坐探空生物火箭上天一游的有大白鼠、小白鼠、果蝇和12只生物试管等,其中有一只名叫小豹的小公狗。试验圆满成功,小豹和4只大白鼠都好好地活着。几天后,生物探空火箭又将另一只小母狗珊珊送上天并成功返回。
    那时我国的宇宙生物试验刚刚起步,没有专家,没有设备,没有经验,确确实实是一无所有。科技人员发挥集体的力量,在一张白纸上开始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做小狗失重试验,科研人员自己动手,用木棍、铁条做受试架,以后的震动台、耗氧量、高温式验旋转台、噪音以及生化试验,每开展一项新的试验都要自己动手自己想办法。就是在这样的困难中,宇宙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一群年轻人凭着对祖国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因陋就简,逐步开展了一系列的宇宙动物试验,多少年的辛苦,多少年的默默无闻,直到把小动物送上了天,展开宇宙生命研究。
    美国和苏联的探空火箭曾多次失败,早在1946年,美国就发射过生物火箭,对植物种子、细菌细胞和果蝇等生物进行真空效应试验。1948年,美国曾将一只麻醉过的猴子发射到62公里的高空,由于降落伞系统失灵而失败。后来发射过很多次未麻醉的小鼠和麻醉过的猴子,由于降落伞系统不过关,仅最后两次成功返回。
    苏联从1949年到1959年,共发射上天过44只狗和一只兔子,实验结果和回收成功率都高于美国。60年代我国也进行过太空生物试验,用一枚探空火箭把4只大白鼠和4只小白鼠送上天空六七十公里,凭降落伞返回地面,并用一架特制摄影机拍下了大白鼠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活动情况。在这次试验中,箭体内的8只鼠都幸运地活着。
    在那种一穷二白的困难情况下,为了能把这些珍贵镜头拍下来,宇宙生物实验室的科技人员想尽了各种办法。地面上摄影好办,天上摄影怎么办?既没有先例,又没有材料,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鞠浪摄影工程师和科技人员合作,专门组织几个人攻关。买不起新的机器,摄影师鞠浪就到东单信托商店买回了捷克的8毫米小摄影机,却买不到同样型号的胶片,只买到日本16毫米的。他就和有关人员合作,动手做了一个小型的胶片分割机,拍完一半,翻过来再拍另一半,最后裁开,再按镜头先后接起来。那时很保密,不能拿到外面洗印,还是要自己动手。鞠浪和师傅们做了一个显影盒子,两边两个轴,中间放上显影液,先把胶片缠在一个轴上,在暗房里摸黑往另一个轴上转。来回转,让胶片充分显影。以后做载人上天的失重试验,胶片量大,就又用塑料做了大盒子,还做了大架子缠胶片。就这样,用改装的自控摄影机拍出了飞行状态下动物失重情况的影片资料。活动的大白鼠和两只可爱的小狗先后成了电影明星。根据这些影片资料制作的电影片在80年代的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公开放映过,题目叫《小狗飞上天》。
    探空火箭初期的实验重点是加速度,后来随着轨道的升高和飞行时间的延长,才对真空失重效应作了较多的实验。一般说,在距离地球15.3公里的高度,动物肺泡的气体压强同外界大气压强相等,如果突然置于该高度,可能引起爆发性缺氧,最先受伤害的是动物大脑,接着是心脏眼睛等部位。在距地球19.3公里的高度,暴露在外的动物体液便转化为气体而形成气泡。如果受损伤的时间过长,受损伤部位的功能将难以恢复。无论动物或人,暴露在宇宙真空环境中都是不能生存的。所以载人航天最为紧要的是生命保障系统的完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航天动物的选拔虽不像宇航员那么难,但也很不容易,要从小狗的生理和心理上进行选拔。平时小狗都是到处乱跑,自由自在,一旦把它们关在狭小的环境中,很难适应,常常会烦躁不安,甚至狂吠尖叫,乱抓乱撞等。这样的小狗当然不能作为航天乘客。由于密闭舱的限制,要求小狗的体重在6公斤左右,太重太轻都不行。30多条试验狗,选了又选,才最终选出几只小狗作为候选。这并不是说所有入选的小狗都能上天,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地面模拟训练,还要再淘汰,过五关斩六将,最后选出两只小狗。毛色黑白相间的小公狗小豹第一个上天,它和性格温柔,像个小姐的小母狗珊珊的性格不同,充满阳刚之气,漂亮挺拔刚毅,训练得特别听话。珊珊一身长长的黄毛,更是乖而又乖。
    上天的小狗首先要习惯实验室和特制小舱的环境。在特制小舱里,小狗被半固定在一个架子上,可以上下左右翻转,有一定的自由度。经过训练,小狗在小舱中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此外,小狗还要适应特制的服装,携带卫生设备和记录生理功能的传感器。也真难为小狗了,字航员所经过的训练,小狗都要经过,像噪声、振动以至于进食等。如果这些困难小狗能克服,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是大小便,没有经过训练的小狗,长期限制自由会引起大小便潴留和伴有运动性不安,甚至一般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小狗既能适应航天环境,又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上天前,小狗还需要接受外科手术,需要将右颈总动脉移置颈部的皮瓣内记录血压,银质电极埋入胸部第五肋皮下记录心电。
    探空火箭发射前,与有关各县联系好,发现带降落伞的空降物马上报告,并由村里民兵荷枪实弹保护起来。带降落伞的生物舱落在山坡上,民兵拿枪警戒,一个民兵怕返回的生物舱往下滑,还用绳子拽着。科研人员接到报告,马上出发,大家中饭晚饭都没吃,带着沉重的仪器,以急行军的速度徒步往落点赶,因为如果晚了,箭体内的小动物就有可能窒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1965年前,主要进行高空物理的地面模拟。众所周知,60年代初我国的条件特别差,吃都吃不饱。大家靠为国家作贡献的心情,克服困难,一次一次地作试验。常年在荒郊野外,电也没有,平时都点煤油灯。到处是山,得了病可就不好办了,科研人员天天锻炼身体,跑步做操什么的,一点不敢疏忽。你看,科技处长都卷了裤腿过河。搞摄影,更是苦累,扛着摄影机,要跑得快跑得远,脚上全是大泡。后来作小狗试验才和空军联系,调了一架直升飞机帮忙。
    打开舱门的时候,大家都在静静等着。摄影师鞠浪选了一个最佳的位置,打开相机,装上平时舍不得用的彩色胶卷,对好了镜头。那时,国内还没有彩色胶片,鞠浪手里惟一的德国阿克发牌彩色胶片,是科研单位需要,专从外国定的货。照什么试验都舍不得用,专门留着照小狗上天。生物舱的门一打开,小豹先活蹦乱跳地跑出来,接着,活动鼠也出来了,固定鼠在小座舱里按捺不住,刚打开有机盒,也跑了出来。看见上天的动物欢蹦着出来,每一个参加试验的人心里都特别高兴。
    聪明的小豹和珊珊终于过五关斩六将,同时上天的“小战友”们还有大小白鼠。大小白鼠虽不像小狗那样左挑右选,并经过艰难的训练,但上架前也都经过精心选择。活动鼠比较自由,固定鼠按照鼠形,用手工又钻又刻做了上下都是窟窿的有机玻璃小座舱,固定鼠在里面可以稍稍活动,以至于失重时爪子张开的形态都可以被清楚地拍下来。上天返回后大白鼠生的后代也拍了下来,以此研究宇宙射线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回收成功了,两只安全返回地面的一公一母两只小狗成了“明星”,它们被专程送到北京的生物物理研究所。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院长郭沫若和党组书记张劲夫等在贝时璋的陪同下,特意参观了从天上回来的小狗和大小白鼠,赞不绝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看到小豹活着回来,鞠浪什么也不顾,靠近再靠近,一心摄影,生怕漏掉了好镜头。每次他都是冲在最前边,没想到,直升飞机的维修梯一下打到他头上,把他打倒在地。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我的摄影机拍的都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料,肉体受损伤没关系,一定要把摄影机保护好。他没顾头上流血,马上从地上爬起来,接着再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定要拍出最好最美的照片。正好研究人员把小豹从生物舱里抱出来,举在头顶,大家都在欢呼,跳起来。小豹看见大家欢迎它,又连连喊它的名字,也知道高兴,伸着舌头笑。小豹经过长期训练,也吃了不少苦,这次像宇航员一样胜利归来,似乎也知道自己立了功。据说航过天的小豹和珊珊结为夫妻,生下了自己健康的狗宝宝。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从宇宙回来,全球轰动,中国也一度沸腾,重新热起卫星来。苏联能出加加林,中国为什么不能出加加林?党中央有过动议,从政治的角度说,中国是个大国,不能示弱,应该有些威慑力量。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了星际航行座谈会,钱学森主讲《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讨论的范围很广,涉及卫星的返回理论、温度控制、遥测、电波传播、宇宙医学、火箭动力等。钱学森是研究星际航行理论的先驱者之一,从4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1949年提出火箭旅客飞行的概念,1953年,他研究了行星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行性。1962年钱学森出版了《星际航行概论》一书,提出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设想。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随着我国自行设计的弹道导弹的突破,钱学森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钱学森认为科学不能一步登天,科学是一步一步爬。所以必须尽早动手,到时才能拿出东西。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965年,有关部门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的论证会议,初步确定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计划。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确定我国发展人造卫星工作,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方针。由此正式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归七机部领导。七机部那时属于部队系统,调入的科技人员都穿上了军装。
    时值“文革”,物是人非,赵九章被迫害致死,卫星材料专家姚桐斌也被活活打死,钱骥被打成“特务”。宇宙飞船不再有人提起,庆幸的是,卫星试制工作还在继续进行。钱骥忘记自己被打成“特务”,要求参加只有少数中央领导才知道的绝密级的工程。他的天真感动了当时的军管组,卫星总设计师成了一名普通工作者。
    1967年初,研制“东方红一号”的模样、初样、度样和正样四个阶段的工作已经铺开,阶段性的结构星、温控星的试验与改进正在进行,试样星的技术规划也在试验和探讨。
    探空火箭一个接一个成功发射,下一步是发射卫星,再下一步就是送宇航员上天。1967年建军节前三天,正在忙于搞导弹设计的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孙家栋接到通知,为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推荐孙家栋担任总体设计。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孙家栋正在苏联留学。那时他就想,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卫星上天?
    孙家栋认为,早期形成的卫星总体设计方案难度过大,以当时中国的国情、技术基础、工业水平、技术指标看,只能付高昂的代价,走一段很长的弯路。应该遵循中央确定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发展方针来对待卫星研制。这个想法得到各路专家支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967年12月,孙家栋主持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会议,审定了总体方案和各系统方案,以及技术方案的重新论证工作,简化了过去的卫星设计方案,去掉了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确定中国第一星是试验卫星,不追求高难技术,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就是成功。这是国家对“东方红一号”的基本要求,发射成功,准确入轨,地面观测站能跟上,卫星达到北极星的亮度,地面能收到《东方红》乐曲,就成了。这次会议正式把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这一方案。
    1969年10月卫星初样完成,钱学森带着孙家栋等人向周总理汇报,总理拉着孙家栋的手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周总理仔细询问了卫星的测试结果和质量情况,表示满意。孙家栋大胆地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卫星上的许多仪器设备都镶嵌着毛主席像章和语录,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它影响卫星散热,加重卫星的重量,还可能对卫星姿态产生不利影响,我们觉得不合适,但谁也……
    周总理严肃起来,搞那个干什么?掉下来人家会说怪话,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也没有挂毛主席像章和语录,政治挂帅不能像有些人那样搞得那么庸俗,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你们搞卫星的一定要讲科学。
    1970年4月24日,奏着《东方红》乐曲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发射成功。比较一下,苏联第一颗卫星重83.6公斤,美国第一颗卫星最轻,只有8.22公斤,法国第一颗卫星重38公斤,日本第一颗卫星重9.4公斤。而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重达173公斤,比苏美等国的卫星加在一起还重许多。
    就在这一年的五一劳动节,毛泽东笑着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专家钱学森、任新民等。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再加一把火,水就烧开了。我们卫星都上天了,载人飞船是趁热打铁的事情。确实,新中国试图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后,马上着手进行载人航天的飞船研制工作。
    1966年春,宇宙飞船规划会议
    “文革”是1966年的夏天开始的。在这场可怕的台风未席卷一切前,1966年初,发射卫星的工作明确提出来了。在这一年春季,中国科学院在友谊宾馆召开了卫星系列论证规划会议,由“651”设计院主持,应该说这是中国最大的一次关于卫星的会议。在大会简报组工作的龙新华回忆说,会议开了两个多月,全国以及全军所有的与卫星有关的单位都来了人,有110人至120人之多。会议对几个系列的卫星都作出了规划,解决了发展卫星的有关问题,包括不同的卫星要求有不同的轨道,要求从不同的地点发射,以便一入轨,地面就能抓住。
    这次会议,提到了宇航问题,可惜重点是在卫星上,宇航只是提了一下,很多具体问题根本没涉及。最重要的是哪家单位搞飞船,有争论,最后议而未决。
    紧接着,3月底至4月初,在国防科委主持下,北京的京西宾馆召开了一次极秘密的制订宇宙飞船规划的会议。当时,卫星系列规划有了,而宇宙飞船的计划还是白纸一张。
    中央专委认为,现在上马宇宙飞船是时候了,应该逐步开展起来。
    于是请来三位中国最知名的生理和生物方面的专家。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对与会的贝时璋、沈其震、蔡翘三位专家说,你们不是对哪个单位负责,而是直接对国防科委负责。
    蔡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的生理学家。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贝时璋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开创了中国生物物理学
    沈其震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著名的生理学家。
    这三位泰斗在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不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共同接受了国防科委委托的组织宇宙医学科研的任务。
    宇宙飞船的规划会议一开始就遇到很大的争论,这三位专家的意见就不一致,宇宙医学还要不要包括生物学。有说要,有说不要。
    事实上,人类不能赤手空拳进入太空,需要解决从地球到遥远空间的最起码的生命保障系统,在地球上不成问题的呼吸排泄行走睡眠都成了航天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还有缺氧、失重、低气压、真空、极端温度……要求饮食、服装一切的一切都要特制。没有这一套航天设备,载人航天飞行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在别的星球上长期生活了。在载人航天之前,要进行大量的动物试验,在组织脏器、生化指标以及分子水平上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发生原因,进而采取防护措施。还有些实验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如辐射效应、防护药物疗效研究等,必须通过动物试验才能向人体研究过渡。为了保证宇航员的工作效能和健康,必须研制生物卫星。生物卫星是发展载人航天的需要,要保证宇航员较长时间的工作,必须进一步探索解决航天医学中许多重大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空间运动病、骨骼脱钙、肌肉萎缩和脑功能降低等,此外,还有心血管功能、血细胞、体液及电解质代谢、免疫功能及生殖遗传等。近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开展中药对辐射作用的治疗,失重条件下的骨质丧失,免疫功能改变,防治空间运动病等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总体上说,我国在航天医学方面落后于美、苏两国,但在某些领域内已取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当前最迫切需要在生物卫星上进一步研究验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但另一派认为不必发射生物卫星,也有一大套充足的理由。
    与会者经过20多天的讨论,最后妥协,生物卫星根据以后技术发展情况决定,不排除发射一至两个生物卫星。最后,由三位专家主持,制定出宇宙飞船计划,规划很细,有20多页。最后定稿由军事医学科学院负责,三位专家都在上边郑重地签了名字。
    宇宙飞船规划会议结束后,与会者回去正赶上“文革”开始,“五一六”通知满天飞,天下大乱,宇宙飞船的规划就这样中途夭折了。但从以后一系列的航天动作看,这份宇宙飞船的规划还是照章实行了。
    按照计划,1966年7月发射一颗载狗的火箭,已经进行了论证。1966年4、5月间,幸好发射载狗火箭的队伍出发到了某基地,要不小狗也上不了天。
    发射完载狗火箭,接着准备发射猴子的试验。发射猴子的火箭比狗更复杂,猴子的生理结构与人相似,大脑结构和人差不多,能模仿人的动作,这就比狗的试验进了一步。猴子这个试验完了以后,再往后,恐怕就是宇航员上天了。期盼、希望,人们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常常一干就是一通宵。科研人员每次出发去基地,都要两三个月,因为经过长途运输,火车汽车搬运,一些部件可能会松动,线路也可能位移,运到现场必须再一次测试。正在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时,听到广播“文革”了,中国科学院也被造反派夺了权,打电报让他们回去参加运动。命令不能不执行,只好中断试验,收拾好行李打道回府。
    有关航天方面的研究工作也被迫中断。
    在卫星研制的同时,载人航天也终于开始了动作
    转眼到了1968年,距离毛主席说“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已经过去整整10年,我们的人造卫星紧锣密鼓即将上天。毛主席说,我们也要搞载人航天。在卫星研制的同时,载人航天也终于开始了动作。这时,宇航的工作也正式列入议事日程。那时还没有航天这个词,航天这个词是钱学森提出来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968年4月,上层决定上马航天研究,先成立队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宇宙生物研究室就和解放军二三六部队、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劳动生理研究所合并成立了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调来的人员全部穿上了军装,由国防科委领导。
    单位成立是成立了,但没有房子,无论是国务院,还是造反派,都在积极跑房子。因为“文革”中茂主席说农业大学不能办在城市,农业大学搬走了,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搬到了农业大学里。钱学森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每年都要到某研究所来讲几个小时的课,以后选拔宇航员的工作,国防科委某研究所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60年代动物实验基本上搞完了,70年代准备搞载人上天。从各个飞行基地选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医学小组。在选拔宇航员的几个月里,鞠浪拍了一部电影《我国第一批宇航员选拔》,从预备宇航员坐车进大门,一直到进试验室作各种医学检查。鞠浪还拍摄了《我国航天服的研制》、《我国航天食品的研制》以及《海上打捞试验》等多部影片。为了拍摄航天失重的种种表现,鞠浪走进了改装的失重飞机,选好位置,作好了充分准备。嘴里咬着咸菜,脖子上套一个大塑料袋,头顶着固定在飞机上的脸盆底部,怕漂起来。这是一次特殊的飞行,飞行要飞“8”字,又失重又超重。刚上飞机,宇航员还有说有笑,飞起来没一会就不行了。鞠浪哪经过这个,更是吐得一塌糊涂,瘫在那里,天不是天地不是地,好像什么都不行了。出舱时被抬出来,大家热烈鼓掌。其实领导并没有命令鞠浪上飞机拍摄,他主要想进舱可以拍得更清楚。
    作为航天摄影师,鞠浪长期在外,全国各基地都去,每次都是三四个大箱子器材,一个人搬来搬去,野外工作又全靠两条腿,超负荷工作,落下腰椎病。那时,大家废寝忘食,一心想怎么把实验搞成功,谁也顾不上关心自己的身体。可以说,鞠浪和他的战友们把一辈子都贡献给了我国的航天事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一旦进入拍摄现场,鞠浪就什么也顾不得,只一心拍摄,像那次拍摄小狗被砸伤的情况还有多次。一次,试验前作小试验,火箭点火。鞠浪正在用架子固定电影摄影机,哪想到火箭不往前飞,往后飞,爆炸了,连沙带土把鞠浪埋住。他刚恢复点知觉,就起身猛扑摄影机,那是他的武器啊!把摄影机从大土块中扒出来,那个心痛,贵重的镜头上砸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坑,却顾不上自己满脸流血,脸上也被砸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坑。还有一次在甘肃发射场,火箭拐弯,掉在鞠浪身边爆炸,还好命大没死。参加西昌卫星发射任务回来,鞠浪他们走在前面,后面的一个摄影师张晔踩到了一窝蜂,许多毒针扎在头上脸上,他昏过去,直升飞机送到成都转到北京也终于没救过来,牺牲了。
    在青岛外海参加大海救生试验,那也是鞠浪忘不掉的一段回忆。一望无际的海,试验员穿上航天服,坐大兵舰走了好长时间,到了外海。宇航员再上充气橡皮船,选的是好天,但外海无风三尺浪,在浪尖上跑,一停下来就不行,一会涌到十几层楼高,一会又摔到谷底,十一二月特别冷,人泡在水里,摄影机也泡在水里。直升飞机来了,放下吊篮,听着挺简单,真正试验起来难度很大。橡皮船轻,浪一推就跑了,试验员穿得又笨重,加上直升飞机自己也哆嗦,搞了好几次,试验员还是爬不上去。最后过了好几个钟头,筋疲力尽了,才爬了上去,完成了救生试验。鞠浪也坐了小炮艇,为了怕晕船,战士给他一个大萝卜,他还是咬着咸菜,套着大塑料袋。平时鞠浪并不晕船,但这次也不行了,天旋地转,衣服裤子全湿了。上了大兵舰,鞠浪被抬到床上,什么水果都有,就是吃不下去,衣服上全是大盐壳。光学仪器最怕盐碱,鞠浪擦了一整夜。科技处长特别感动,说鞠浪你真是不要命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川藏线上生死劫(下)(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