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唯识学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佛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公元三、四世纪起,大乘唯识学开始在印度形成、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到了六至七世纪唯识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关键词:大乘佛教 唯识学 发展
一、经典时代的唯识学
唯识学所依据的大乘经典有六部,即:《解深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严经》、《厚严经》。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它是唯识学的正依。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和核心理论在这部经中都基本上提到了。如:在间断的六识外,确立了阿赖耶识的存在,作为轮回的主体;在种识现起一切的思想下,确立了唯识无境的原理;在“一切法相品”和“无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唯识的重要理论--三性、三无性等。唯识学是依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来抉择一切法,并认为说一切法皆空是不了义,只有遍计所执性是空的,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都是有的。可以说《解深密经》基本上奠定了唯识学的理论基础,是唯识学最主要的经典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严经》、《厚严经》都不是纯粹的唯识的思想,同时包含了如来藏的思想在内。《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在中国都没有译本。
二、论典时代的唯识学
此时的唯识思想主要是指弥勒学、无著学和世亲学,这是唯识学逐步确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此需要对大乘唯识学产生的思想和时代背景作一简要的说明。众所周知,唯识学是在龙树大乘中观学之后产生的,随着性空思想的逐渐衰落,印度大乘佛教出现了很多问题,对龙树空义思想产生了种种误解,甚至出现了“恶取空”,否定一切的极端倾向。与此同时,秘密的“如来藏我”思想也很突出,专说一乘,不可避免的含有神我之意。在这种情况下,无著、世亲两大论师,继承、发展了弥勒之学,广造经论,大力弘扬大乘唯识学,其目的就是为了纠正当时人们的错误知见,让佛法走入正道。
弥勒菩萨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但严格来说,弥勒的思想并不限于唯识)。弥勒的唯识学是由无著传出的,一般认为,弥勒就是在兜率内院的一生补处菩萨,也就是当来人间的未来佛。但也有人认为是当时真实的历史人物。汉传的弥勒五论是:《瑜珈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分别瑜珈论》、《金刚般若论颂》、《辨中边论颂》。藏传没有《分别瑜珈论》、《金刚般若论颂》,与之相应的是《现观庄严论颂》和《辨法法性论》,共同具有的三部论是《瑜珈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辨中边论颂》。其中,《瑜珈师地论》被公认是唯识学的根本论典。
无著论师大约是公元310-390年间的人,传说他曾上升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请法,学习《瑜珈师地论》,对唯识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著的主要论典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等。其中,《显扬圣教论》可以说是《瑜珈师地论》的大纲;《摄大乘论》是建立唯识理论的核心,对阿赖耶识和三性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说明与论证,本论是解释《大乘阿毗达磨经》的,被认为是无著的代表作品;《阿毗达磨集论》是建立唯识法相的重要论典。
世亲论师是无著论师的弟弟,曾大力宣扬小乘教义,后受其兄影响,信受大乘,广造经论,弘扬大乘唯识学。他将唯识学说加以严密组织,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可以说是唯识学的集大成者。世亲论师的主要的唯识论著有:《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辨中边论释》等,其中《唯识三十颂》是按照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的次第,配合境、行、果的修学程序,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是世亲晚年一部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的唯识学著作。在完成了《唯识三十颂》后,世亲论师本来打算为颂文再写一部释论,可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就去世了,因此这个任务就留给了后来的唯识论师们了。
尽管无著与世亲一脉相承,但他们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世亲的思想比较复杂,对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两大体系都有很深的造诣,而在无著的论著中却很难找到有关如来藏和佛性等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摄大乘论》和《唯识三十颂》看出两家唯识思想的主要差异:关于“能变识”,世亲是立三能变,即阿赖耶识、末那识、前六识都是能变识,重在以现行识来说明赖耶受熏持种、末那为执藏等唯识义。无著则只立“一能变”,对阿赖耶识是重在种子识的说明。
唯识学所依据的十一论是:《瑜珈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珈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颂》、《辨中边论》、《阿毗达磨集论》,其中,以《瑜珈师地论》为正依。该论共分为五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具体说明瑜珈师所行的十七地。其中,又以 “本地分”最为根本,心、意、识、八识、种子与熏习、转依等重要理论和思想在“本地分”中都很明白地说到了。本论提出了证明阿赖耶识存在的八大理由,即执受证、初受生证、明了证、种子证、业用证、身受证、无心定证、命终证。又以四相建立流转、一相建立还灭,于流转四相中,明确提出末那识说,从而完成了八识唯识说的思想体系。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金地禅寺 宽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