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大学城知识共享动因分析研究(1)

2015-07-23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谈大学城知识共享动因分析研究(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大学城 动因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大学城 动因
  论文摘要:大学城的创建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大学城实施知识共享有利于整合大学城的教育资源,提升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对大学城知识共享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从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大学城。建设大学城是推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人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全球性课题,而大学城管理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大学城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较为权威的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万~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在国外,自12世纪中世纪大学诞生至今,大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约900年的历程,而大学城的兴起则是2O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伴随着战后西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一批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特殊区域相继而起,并逐步演绎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发展模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重任。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大学城的兴建应运而生。迄今,全国各地出现了5O多座大学城。国内大学城建设呈现出建设模式多样化,空间布局的密集化,建设规模超大化的特点…。由于大学城建设的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创新创造了空间条件及物质条件。因此,大学城的创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由于大学城是多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主体,使得目前我国大学城在管理、发展、战略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如,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尤其是知识共享)与开放性不够、大学城院校之间相对独立导致合作欠缺、设备和人力资源未充分利用,降低教育成本的潜力尚未挖掘,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有待加强等等。大学城不应该是简单的大学的集合,大学城的发展要聚、要融、更要合,但在我国已建成的大学城中,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问,尤其是知识共享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大学城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知识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只有在企业的最多数员工中得以最大程度地获取和应用后,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而且知识共享的过程本身即为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在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中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Ipe(2003)认为,在组织环境下,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就是知识源将其私有知识转化为可被他人理解、吸收和使用的知识的过程,强调共享的结果是知识源与接受方共同占有知识。
  大学城是高等学校的集聚,也可以称为大学集群,如从整体上将它视为高等学校的集合体,则大学城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是: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
  大学城知识共享是指在大学城中,各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大学城其他高校的教师或学生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整个大学城的知识财富。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知识共享:一、教师或学生之间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涉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二、知识在教师或学生个体和大学城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合理流动。大学城知识共享不仅仅包括大学城内各高校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更重要的是大学城内各高校跨组织问的知识共享。大学城各高校问的知识流动和共享,是大学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学城作为知识传承、传递、扩散和创新的生产源和集散地,实施大学城知识共享,有利于整合大学城内各高校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提升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大学城内各高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而且有利于高校教育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外因分析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大学城区域集聚的特征为大学城知识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大学城知识共享最主要的外部动力。

  3.1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社会使命,是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因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重任。尤其是1999年,我国开始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大学城现象为改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为有效重组、盘活高等教育资源,为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改革教育体制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高等院校都会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某些高校由于某一学科特色显著而使得其他学科的发展缓慢,这种情况并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它内在的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来加强本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学城中各高校都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充分利用大学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必将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大学城各高校充分利用大学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3.2大学城区域集聚的特征

  大学城一般是几个高等学校在某些区域聚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些高校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相距很近。这样大学城地域上、空间上的集聚使各高校之间更紧密合作,双方的程序和惯例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构建大学城知识共享是一种节约知识交易成本的创新。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高额交易费用的商品,市场交易并非最佳的选择,所以知识在大学城高校间低成本而高效的转换是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其次,大学城各高校的地理位置和区域集聚特征使得大学城各高校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特征有利于大学城整体知识的扩散和共享。
  再者,大学城区域声誉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大学城各高校间需要在各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加强各高校组织问的知识交换和知识共享,提高大学城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浅论大乘佛教唯识学的发展与演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