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再认识(1)(2)

2015-07-24 01:15
导读:批判理论对通俗文艺的意识形态判断不能说没有道理,在二战后的冷战国际局势和当时人们习惯的对抗思维方式下,这种理论还是具有相当的影响和说服力

批判理论对通俗文艺的意识形态判断不能说没有道理,在二战后的冷战国际局势和当时人们习惯的对抗思维方式下,这种理论还是具有相当的影响和说服力的。即使在今天,这种理论也并没有完全失去它对现实的阐释能力。因为,在当代西方社会结构中,当市场行为不仅作为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方式存在,而且也作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存在时,就意味着市场对社会的操纵已达到极限,连人的意识和无意识领域也不放过。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只不过,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已不再具有对抗式的特征,而是表现为更加复杂和隐蔽的形式,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杰姆逊所言,“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旧式的意识形态只有商品消费,而商品消费同时就是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意识形态”没有“终结”,而是其形态模式发生了转型。即以商业消费为机制的文化吞没了具有对立意味的意识形态,如果说,具有对抗意味的意识形态由其信仰的内容决定其性质,而转型了的新式意识形态则不问信仰,消费就是一切。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当代资产阶级文化时的一个特历史和文化语境,“文化工业”是资本家控制下的文化生产,人们从中处处可以感受到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在背后的操纵和扩张。这是“文化工业”的一个基本要义,也是认识“文化工业”的出发点。这一理论并不具有普适性,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能搬用的。在对我国当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时,不能机械地硬性套用批判理论作牵强附会的分析。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文艺,扩大文艺作品的种类和数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与西方社会的“文化工业”远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然而,我国学术界又的确存在搬用或套用批判理论来分析当代通俗文化的现象,表现出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误读。误读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概念上的误置,即把“大众文化”看成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如刘润为在《文化工业论》中说,“一股西风,Mass Culture大批量生产的文化)的西风,正在地球上弥漫……风源就是所谓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也就是文化产品的制造业”。刘文中所引英文Mass Culture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唐蓓《浅析大众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一文,对“大众文化”的解释更为直露,她认为“大众文化不是历史上早就存在的民间文化,而是文化生产工业化和商品化的产物”。二是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产品制作的方式视为“文化工业”的“专利”,并在这种意义上把“大众文化”等同于“文化工业”。这种理解在我国学术界相当普遍,如唐蓓在同一篇文章中称大众文化“是借助大众传播工具,以工业化手段批量制作、推销,迎合大众消遣口味的‘快餐文化’(即通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尹鸿教授谈论大众文化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大众文化“在功能上,它成为了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北京大学著名学者王岳川教授在对90年代艺术现象进行个案分析时,也基本上是持此观点,他认为, 90年代的先锋艺术,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先锋们在自己一度热衷的技术试验中,张扬纯技术至上,而不期然地将中国现代艺术带人了‘文化工业’之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对我国当代通俗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评价,应当根据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途径日趋多样化,如:电影、电视、录音录像、MTV、电子游戏、广播、报刊、光盘、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日新月异的传播方式,建立起了以都市为心、辐射面无比广阔的传输网,尤其是电子文艺产品,越来越深人民众,大有取传统审美活动方式而代之的势头。这种精神方式的变化完全是社会现实变化的结果,出自人们实际的生活需要,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产物,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中国社会现实相适应。
    当然,通俗文化产品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影响下,与传统审美文化产品相比,其结构和形态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改变当代审美文化的构成和特质,并使其产品的制作过程日趋程序化、精确化、自动化,生产方式也会更加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其产品结果和类型也会相应地变得标准化、格式化、通用化。这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必然付出的代价。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不同于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以“二为”方针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文化也不同于没有意义和价值追求的资本主义市场文化。社会主义市场文化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物欲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高,因此它并不能将文化完全交付市场机制去支配,成为一种纯粹以嵌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沦落和丧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通俗文化的发展,在目标、性质和方向上决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所谓的“文化工业”。换言之,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是在政府指导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是一种以科技为手段,以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宗旨的有序的精神生产活动。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不同制度、不同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加强,中国人世后,外来科技和精神产品越来越多地进人我国市场。在此情形下,我国通俗文化的生产和发展在观念形态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工业产品的影响,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变化和转型,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对此已经做出了精辟地概括。但是,这种变化和转型只是主流意识形态随社会变化而做出的适时的调整,决不意味着对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全盘接收;同样,通俗文化产品也不能成为类似文化工业性质的市场产品。如何吸纳现代科技生产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产品,同时又努力追求通俗文化产品的精神品位和价值目标,克服通俗文化产品因复制型生产而带来的程式化、平面化以及精神克隆等负面因素,则是“批判理论”之后,当前中国人文学者所应努力的学术研究方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