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别有选择(1)网

2015-08-21 01:11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别有选择(1)网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名字在中国学术界是越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名字在中国学术界是越来越叫得响了:三联书店于1998年一次性推出了他的三本大作(《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作为政治顾问和"精神导师",陪同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第三条道路"从欧洲大陆通到北美和拉丁美洲,再蜿蜒延伸到中国,等等,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对他不敢也不能小瞧。
  说句实在话,我本人对吉登斯作为一流的社会思想家始终抱有一定的怀疑,当然,这种怀疑不是我一个人有,据说在西方学界也很普遍,但这丝毫也不影响我对吉登斯理论话语的兴趣和政治话语的关注。吉登斯的现实政治关怀似乎比他的理论规划要远阔得多,有了《第三条道路》(The  Third  Way)一书,这点我们现在就看得很清楚了。不过,我们不能因为"看透"了他的政治动向,就忽视或轻视他的理论价值,当然也不能干脆就把他的政治姿态和理论立场完全混为一谈。应该看到,不管如何,吉登斯都首先是一位研究现代性问题的社会思想家。离开他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去看他的政论写作或政治态度,肯定会招致不少麻烦。
  值得强调的是,我在这里用的是"现代性问题"(Probleme  der  Moderne),而不是"现代性理论"(Theorie  der  Moderne),这是因为,在我看来,吉登斯的一个突出和成功之处,首先还不在于他对现代性理论的宏伟建构,而在于他善于揭示和解释现代性问题,或者说,吉登斯的理论策略就在于首先把现代性当作一个问题来处理,并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归纳出他对现代性自我理解的理解和批判。
  无论从思想的角度或社会的角度来看,现代性作为一个范畴和运动都充满着重重矛盾和种种问题,而且,许多矛盾和问题还是现代性自身发展逻辑中所固有的;对此,所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概都没有什么疑义;唯一有分歧的地方在于: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各不相同,解决现代性矛盾的方案也南辕北辙。二十世纪下半叶比较引人注意的倾向是:随着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多元化和深入化,现代性批判出现了激进化的趋势。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看得出来,吉登斯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也是一个极其明智的学者。他既没有完全随波逐流,也没有过于逆潮流而动。一方面,他顺乎时势,把对现代性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向深入和广远,主要表现为着重考察"国家"在现代性进程中的转型,或者说,关注"民族国家"的出现对于现代性的深远意义;另一方面,他在批判现代性时,又激烈反对任何一种激进的路线,希望能开拓出一条比较温和的批判途径,超越所谓的"左"和"右"的二元选择模式,并于不偏不倚之中展现出了他的反抗态度和独特立场。
  按照吉登斯的理解,促使现代性从传统中脱颖而出的动因主要有这么三个:

  (1)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时空的不断扩展;
  (2)象征符号(如货币)和专家制度的不断游移;
  (3)定期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当中所引起的制度反思性。

  成型之后的现代性有着四种结构纬度,分别为:

  (1)资本主义;
  (2)工业主义;
  (3)监控系统;
  (4)暴力手段。

  当然,吉登斯在分析现代性的前因后果时并没有忽视根本的一点,即启蒙(运动)作为一种知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启蒙(运动),作为一种事件,对于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定性和定量双重意义。没有启蒙(运动),现代性恐怕不能发生;即便发生了,也不能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不能抵抗传统的不断侵蚀,最终将无法坚持下来。在吉登斯看来,启蒙(运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一刀两断,干净利落。正是这场"断裂"使得现代性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现代性"凭空"出现之后,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因此,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综观西方现代性理论,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一部现代性的发生和发展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沉思和批判史。而现代性也正是在反复沉思和不断批判当中一步一步地臻于成熟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对于现代性批判,吉登斯认为,传统的手法过于简单,已经过时,必须代之以反思的方法(reflexive  Methode)。因此,在吉登斯那里,现代性实际上也就被分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简单现代性"(einfache  Moderne),"第二种"则是"反思现代性"(reflexive  Moderne)。我在"第二种"几个字上打了着重号,是因为这几个字已经成为了吉登斯的一个口号,他曾经把和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联合主编的丛书称之为"第二种现代性丛书"(die  Zweite  Moderne),有些时候则干脆把"反思现代性"就叫做"第二种现代性"。有学者认为以吉登斯和贝克为代表的"反思现代性"理论展现出的是一种"反现代化的逻辑",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文化本位”与胡适、陈序经的反对态度(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