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主要参考文献:
1、《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求实出版社,北京,1982年版。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三版,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年版。
3、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
4、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997年版。
5、霍桂桓,《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哲学观概要》,该文载《哲学研究》,北京,2005年,第一期。
[①] 参见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译,《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求实出版社,北京,1982年版,第76页。
[②] 参见,同上引书,第77页。
[③]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三版,商务印书馆,北京,2002年版,第1318页。
[④] 从学理上说,这是由学术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由英国爱丁堡学派所倡导的“反身性”(reflexivity)态度决定的,因为真正严肃的科学探讨的注意焦点,不应当仅仅是“对外”的、针对其探讨对象的,同时也应当是可以运用于研究者自身的。这种观点为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所必需的“元理论探讨”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参见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东方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特别是“译者前言”部分。
[⑤] 毋庸赘言,《迈耶大百科全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其实,这里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文化”究竟是不是“属于”个体的问题,而是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的问题。
[⑥] 毋庸赘言,即使《现代汉语词典》涉及到“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这种论述仍然是抽象的,因为“一般知识”随着时代的不同会有所不同自不待言,“运用文字的能力”又何尝不是如此?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