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黄土高原考察琐记(1)网(4)

2015-09-16 01:20
导读:六 登上子午岭,探索秦始皇所筑的直道 考察直道的愿望过了很久才获得实现。那是1975年的事,已在军事地理的研究行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了。 直道是由甘
六 登上子午岭,探索秦始皇所筑的直道

  考察直道的愿望过了很久才获得实现。那是1975年的事,已在军事地理的研究行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了。
  直道是由甘泉宫起筑的。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北,由甘泉宫北行,走过一段较远的路程,才达到石门关。过了石门关,道路都相当平坦,行走却相当困难,甚至不易通过。那是因为近些年来,这条道路几乎没有人往来过,一些路段都丛生灌木,车辆无法通行。不能继续前进只好中途下山,再改道上山,如此周折并非一次,才走到富县直罗镇西北。虽然没有走到尽头处,考察整条直道的全貌,但由于仔细丈量了直道的宽度,观察了沿途的坡度,以及直道和子午岭下一些道路的关系,已经了解到这样巨大的工程是当时其他道路都难于比拟的。子午岭北段的直道遗迹,后来得到李仲立同志的考察。鄂尔多斯高原一段直道遗迹,内蒙古考古所的同志早已经确认过,就用不着再前去考察了。现在也有些人侈谈直道,话说的不少,可能就没有登上子午岭,走过这段直道。更不要说子午岭的北段了。
  子午岭上的直道,都筑在近于山巅的地方。山巅虽甚高昂,道路却相当平坦,途中难免有些慢坡,坡度并非陡峻。如果直道筑在山下,就不免要越过川道或沟壑,耽误时日,是不符合军事要求的。直道是蒙恬受命并亲自指挥兴筑的。蒙恬身为大将,负荷防卫北边的重任,是不会没有这样算计的。不然山下已有通往北边的道路,何必另兴大功,兴修这条新道?
  我之所以一再想登上这条直道,固然与秦始皇兴此大功有关,也是受到清初学人王夫之的启发。王夫之论《禹贡》的导山,说是古人喜行山路。为什么古时的人喜行山路,《禹贡》的撰写者还以之说山脉的体系?王夫之好像都没有作具体的解释。直道既然筑在子午岭上,就可能据以探索古人喜行山路的道理。考察了直道,才能了解王夫之所说的深合古义。蒙恬筑直道虽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也应是承袭了前人从经验中得来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就是现在走过黄土高原的人们也许都能体会得到的。黄土高原川道不少,川道上不可能都架设桥梁,行走通过自有许多困难。原上较为平坦,也难免多有沟壑,桥梁更为稀少,遇有沟壑,就须绕道沟头,沟壑不少,绕道很长,自必延长里程,多费时日,这是现在的情形。远在古代,川道不比现在为少,原上也并非没有沟壑,为了简便易行,循山开道,显得较为捷近。根据王夫之的解释,远古的人们就已明了其间的道理。蒙恬筑直道于山上,其设计构思,应该是有所承受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考察了一段直道之后,由甘肃正宁、宁县西南行,经过泾川县,绕道崇信、灵台等县,对当地的良原进行了考察。良原也是陇东的大原,仅略逊于董志原。唐代后期,吐蕃内侵,其前锋所及,已近于泾州(治所在今泾川县),泾州西门辄为之不启。良原近在泾州的南鄙,地位也相当的重要。当时陇右节度使李元谅曾在良原开垦美田数十里,岁入粟数十万斛,边地军糈得以充实,强敌也因之敛迹。崇信县城就是李元谅修建的。现在良原之上还有一个良原镇,和董志原上的西峰镇一样,作为原上的点缀。
  良原在唐代可以和彭原媲美。彭原残破了,连名称都保持不住,改称董志原。良原的名称得以保存下来,似稍胜一筹。名称保持住了,却也难免残破。现在的良原也是沟壑纵横,原面不断在缩小之中,唐代的旧规也是不易重见了。

              七 黄土高原上侵蚀现象的考察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悠久存在的现象。黄土高原多沟壑,就是侵蚀的具体显现。我所生长的山村,就是夹处在东西两侧的沟壑之间。所以从小时候起,对于沟壑就不感到陌生。后来外出奔波,一般走过的都是通行大道。所经过的沟壑并不很多,也就习以为常,不以为异。最初使我感到惊奇的,是1938年我初次由西安去兰州,路过华家岭的时候。在登上华家岭的途中,就已经见到数不尽的沟壑。到了华家岭上,徘徊瞻顾,极目远望,竟然都是纵横的沟壑,难得见到一块平川,不仅无树木,也几乎无绿草。那时我才感到黄土高原的特殊。后来走到的地方不断增多,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先注意到沟壑,观察它的宽度和深度,并探索沟头的所在。沟壑到处都是,仿佛成了正常的现象。黄土高原本来到处都是有原的。原是高起而上面平坦的地形。这应该是黄土高原的一大特色。可是这样的特色已经在减少,甚至已经不再具有特色。因为原上已经有了沟壑,有的还不只一条,甚至原面为许多沟壑所切割,已经不成其为原了。前面提到过大原、彭原、良原还有董志原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变迁,遭遇到破坏。黄土高原也和其他地区一样,设了许多县。县有县治。以前县治都筑有城郭,颇具规模。既已有了城郭,就不便多所迁徙,不过因人为关系,也有迁徙的情形。黄土高原的县治亦复如是,只是黄土高原县治的迁徙,人为的原因并非很多,由于自然原因却不在少数。沟壑的切割使县城内外难于有立足之地,县城也就不能不另迁新地。这样例证不少,我也多次列举过。县城迁徙,文献大都有所记载,至少地方志中都会叙述原委。至于乡镇村落那就难说了。有许多村落被沟壑冲毁了,当地的人们就只好居住到沟壑的边缘或坡道的顶上。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普遍的现象,县城和乡镇村落的迁徙只不过更为显著而已。应该说,只要地面有倾钭度,就会出现侵蚀。黄土组织疏松,也容易被侵蚀,地面有倾斜度,经过侵蚀就更显得低凹,若不予以整治,就逐渐发展成为沟壑。这不仅地面不能耕种和从事有关的建设,所侵蚀的泥土必将辗转经过溪涧以及黄河的支流,汇集到黄河之中,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甚至引起决口泛滥,以至于改道等灾害。这不仅不是什么小事一宗,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要务了。

              八 晋陕间黄河峡谷的考察

  这次新的有关侵蚀的探索,应该说是旧时探索工作的继续。新的探索是由晋陕两省间黄河峡峪的北端东侧河曲县开始的。其时是在1976年。黄河是一条大川,晋陕间黄河峡谷也相当悠久。这次考察只限于南北两段。北段由河曲到离石,南段是由汾水入黄河处以南至于永济风陵渡渭水入黄河处。其间如吴堡的宋家川,延川的延水关、宜川的壶口,韩城的龙门,前些时候也都曾去过,有的地方去的还不只一次。因而这次考察也就不再重复了。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侵蚀具有密切的关系。就是黄河的干流也不是没有侵蚀的。河曲县隔着黄河与陕西府谷县相毗邻。府谷县城偏南一些,与保德县城隔河相望。河曲县城虽稍北些,有些现象还是可以互相比照的。我在府谷县考察时,府谷县旧城由黄河中取水的坡道,一再向下延伸,引起我的注意。府谷城位于高原,城中缺水,须由黄河汲引。当府谷城初建时,取水的坡道不长,还感受不到困难。取水坡道一再向下伸延,取水成了艰巨的任务。后来府谷县城的迁徙,不能与此无关。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现象?显然是黄河的下切使河谷更为深邃。河曲县城不与府谷县城隔河相对,没有由河中取水的问题。河曲县的问题,不是黄河的下切,而是黄河的侧蚀。河曲县也是明代筑建长城的重地。明代河曲县的长城是由其东北偏关县伸延过来的,并不是筑到黄河岸上即告终止,而是顺着黄河向下游筑去,直筑到其南的巡镇。就是这一段长城,到现在已多残毁不全,相当多的部分都是被河水冲毁的。当时筑长城于黄河岸边,是为了易于防守,当然筑于近水的地方。既近于河水,因而就被河水侧蚀掉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样的下切和侧蚀在晋陕间黄河峡谷是相当多的,陕西宜川的壶口和韩城的少梁原皆其著者。就是汾水入黄河处附近的汾阴脽,也是明显的例证。郦道元在《水经·汾水注》中曾经说过:“(汾)水南有长阜,背汾带河,阜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从汉武帝时起,就在这里祭祀后土。汉武帝还作了一首《秋风辞》,叙述他在汾水中乘船的经历。以后许多王朝都踵行故事,相继在这里祭祀后土。这么大的汾阴脽,竟然陆续为黄河侧蚀掉了。汾阴脽的南侧黄河岸边建筑一座楼台,取义汉武帝的《秋风辞》,称为秋风楼,秋风楼经过改建,楼址也有移动。风景仿佛依旧,河岸已远非旧迹。近年在河水中淘出北宋时祭后土的诏书刻石。刻石很高大,为一代钜制。其没水处距现在河边很远,可以略知宋代河岸的所在,再往前溯,那时的河岸可能已在现在黄河的中间了。
  汾阴脽以下的黄河岸边,断断续续还有这样的现象,不过不像汾阴脽那样的严重。我曾经举出过一些例证。应该说蒲州城外的黄河距城的远近最为以前一些时期的人们所关怀。蒲州城在今永济县西南黄河岸边。蒲州城以前为蒲州治所。蒲州的得名始于北周之时,州名虽然有过改变,州城却没有迁移过。永济县本来就是蒲州郭下的首县,可是这个首县竟然也得迁徙。永济县的迁徙是建国以后的事。我从河曲考察归来,路过永济县,也就到了蒲州城,才明白永济县在当时由于黄河的冲刷,是不能不迁徙的,我到蒲州城时,黄河的水势已退,城外有人在耕田,可是蒲州城西门的水痕仍依然可见。蒲州城外的黄河河身,不时东西摇摆,摇摆的幅度动辄数十里。建国以前,蒲州城西曾设过一个平民县,是属于陕西管辖的。这是因为黄河向西摆动,深入到陕西境内,所以平民县竟然改到河东。这虽然是黄河河身在摆动,同时也是在侧蚀。蒲州城南北一些原都是这样被部分侧蚀掉的。黄河水来时,原面被侧蚀了。黄河水去后,原来原上的土地竟然都成了原下的土地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共5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一(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