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

2015-10-03 01:43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宗教的影响似乎无处不在,这一点已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宗教的影响似乎无处不在,这一点已为人所共识。可是,由于作家个体心性及各自所处历史境遇的不同,致使宗教因素在他们作品中的表现也显示出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图对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这三位作家在作品里的宗教呈现进行比较,以期由此领会宗教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特征和命运。在我看来,这三位作家的宗教书写,分别代表了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不同表现形态,亦即三个浪漫质点:其中,许地山突出了宗教的“灵性”,他更多地把宗教作为文学作品的底色,从而其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情趣和格调上的浪漫诗意;无名氏在写作中以建立一种包容一切宗教思想的“大宗教”为最终目标,张扬着宗教浪漫主义的“理念化”色彩和空想性质,并具有浪漫主义的诡异与神秘色彩;而张承志极端强调心目中宗教的精神高度,他试图以一种“清洁的精神”同他置身的世俗世界进行对抗,其充满悲慨与高亢色调的个人书写,既显示了中国现代宗教书写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勇猛开拓,又暗示着中国现代宗教书写和浪漫文学本身走向极致的危机。

  一、诗意的灵性:宗教作为浪漫底色

  在20年代的中国作家中,许地山无疑是别具一格的“这一个”。他的别具一格主要缘于作品中特有的奇诡色彩与浪漫情调,而这种奇诡色彩与浪漫情调又来自作家本人深厚的宗教背景。许地山20年代的大部分作品如《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及散文集《空山灵雨》等,往往因一层或深或浅的宗教情境的铺设,而从整体上隐隐透出一股炫人眼目的蛊魅之气;还有那些青灯佛影里夹杂着的斑驳的南国风物和异域风情,更将这股蛊魅之气渲染得异常浓重,令人读后久久难以释怀。当研究者热衷于讨论:在许地山感兴趣的诸如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各类宗教中,他究竟受到何种宗教的影响更深时,其实一个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宗教在许地山的作品中被置于什么样的地位?———在他的文字里,宗教是密不透风地渗透、覆盖着全篇,还是像游丝一样若隐若现地出没于其间?或者更进一步说,对于许地山20年代的小说而言,宗教是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渗入如何改变或塑造着许地山作品的构型、如何赋予了这些作品别致的浪漫品性?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一般认为,宗教对于许地山作品的意义就体现在某种哲理甚至思想的渗透。这几乎成为一种定论,使得历来对许地山的阐释多从这一基本理路入手,越过作品的宗教设置去追寻其哲理性内涵。然而,细致的阅读和观察使我们有理由提出疑问:宗教提供给许地山的果真是一个哲理性“骨架”么?实际上,综观许地山20年代的作品,尽管多数作品染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但我们发现宗教带给作品的并非某种哲理,而更多地是一种意绪或情趣;宗教的运用在作者那里也许是有意识的,却被作者用来赋予了作品一层淡淡的充满灵性的底色。这里或许可以借用沈从文的一种说法:许地山能够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糅合在一起,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因此,倘若一定要从许地山的作品里剔出某种宗教哲理的成分,似乎有些勉为其难,毋宁说许地山将各类宗教对自身的陶冶都纳入了自己的文学思绪,并将这种宗教的影响渗入到作品中。我们以为,把宗教作为作品的底色而显露一丝别样的意趣,这正是许地山20年代作品中宗教浪漫品质的真蕴所在———而这,又多少与许地山本人的心性和气质有关。

  正因为许地山对宗教的运用重在情趣和风韵,他才在《命命鸟》的结尾处,将男女主人公赴死的情景描绘得那样“美”。当我们读到这两段文字,除了沉浸于其所营构的美妙意境,谁愿意透过这层文字的薄幕,去寻索故事的结局或故事底下所谓宗教的底蕴呢?诚如茅盾评述说,“男女主人公的由宗教熏陶出来的‘理想主义’的行动,及其天真而单纯的对于缥缈虚无的乐园的虔信”,“都使这篇小说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或许,小说的浪漫色调并非仅仅来自于对宗教的痴迷与虔信,而更在于那种超然于现实之外的意境的设置。在许地山那里,文学的价值不在于汇入到某种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中,而只在于表现一些个人的幽微意绪和平静的美感;在时代的喧嚣里,他要允许自己葆有一份与现实不尽相合的别样的灵性。许地山曾坦言:“只为有生以来几经淹溺在变乱底渊海中,愁苦的胸襟蕴怀着无尽情与无尽量,不得不写出来,教自己得着一点慰藉,同时也希望获得别人底同情”。这确乎是他本人关于写作的告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因此,毋宁说许地山的个人旨趣导致宗教在他的作品中,只是作为一层浪漫底色而出现的。由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显而易见的宗教影响与文字的自由抒写,如何被调配成许地山作品的内在肌理?质言之,作家本人的宗教背景,如何被潜在地转换为其写作的浪漫取向?我们发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勾勒许地山作品的型构与宗教的关系:首先,在小说中,人物和背景因宗教因素的渗入而被理想化和虚化,充满了异常的灵性与超出尘世的圣洁。例如《缀网劳蛛》的女主人公尚洁,从外表到内心都被描述为一尊女神,这是内心宗教的沉静所赋予尚洁外形的美丽,与之相应的是尚洁性格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

  其次,许地山的作品在语句、语式、语调等表达方面,具有明显的宗教来源和特点。许地山在写作中随处引述佛经或《圣经》等宗教典籍的语汇和句子,这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宗教典籍原文的引述,促使他的行文及作品人物的语式和气质,从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异样的色调和朦胧的美感。同时,对宗教典籍资源的重视和运用所带来的另一后果,便是许地山作品的“寓言”式结构方式的形成。例如,《缀网劳蛛》表现女主人公尚洁“爱”的失而复归的经历,实际上对应着《圣经》中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叙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圣经》类型的隐喻结构。

  再次,许地山作品的疏淡、简洁的笔法,无疑得自他本人长期受到的各类宗教熏染。也可以用来解释宗教因素与许地山作品的关系:无论就他作品的质还是形而言,宗教的气息都如盐溶入水一般地弥散于文字间,全篇浸透宗教的意绪却不为其所淹没,这显示了许地山写作技巧的高妙和独异之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学术精品要靠新的制度来催生(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