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作者以新出土的《归藏》为主要根据,又征引出土阜阳汉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和其它文献资料,对易学界长期争讼不休的问题进行检讨考辨,再次印证了传本《归藏》不伪、《归藏》早于《周易》、文王演易不是重卦、《周易》原为卜筮之书等论断。
关键词:秦简; 归藏; 周易
The value for I Ching Learning of Guicang copied on the bamboo slips of the Qin Dynasty unearthed at Wang-jia-tai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Guicang copied on the slips unearthed at Wang-jia-tai of the Qin Dynast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rguments from Zhouyi copied on the slips unearthed at Fu-yang of the Han Dynasty and certain arguments from Zhouyi copied on silk unearthed at Ma-wang-dui, the author made a textual research on some controversial questions in the circle of I Ching Learning. The author verified that Guicang of the current version is not false, Guicang came into being earlier than Zhouyi, and verified that the hexagram was not overlapped by King Wen of Zhou, Zhouyi was originally a book for divination etc.
Key words: slips of the Qin Dynasty; Guicang; Zhouyi
1993年,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15 号秦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关于易占的竹简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共计394支,总计4000余字。这批易占的竹简,有卦画、卦名、卦辞三部分。每卦卦画皆由— ^ 组成,为六画别卦。70组卦画,重复者不计,有54个卦画。70个卦名,重复者不计,有53个卦名。卦名下的卦辞,有许多与保留在古书中的《归藏》佚文相同。故有的学者据此推断,王家台出土的秦简易占为《归藏》,更有的学者进一步考定为《归藏.郑母经》。2000年11月底至12月初本人参加于武汉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有幸得荆州市博物馆王明钦先生大作《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而见易占全部释文。秦简《归藏》的出土,石破天惊,对于《归藏》本身乃至整个易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揭开易学千古之悬案提供了全新的证据。笔者管见,秦简《归藏》出土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本《归藏》不是伪书
《归藏》之书名,先秦已有之。《山海经》曰:“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 (今本无,《玉海》本引。此引自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见王兴业《三坟易控微.附篇》,以下引文未详明出处者均出于此)《周礼.春官.太卜》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汉代学者承认《归藏》为商易,且有人见过此书。东汉桓谭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新论》)张衡云:“列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论衡.正说》)《礼记》引孔子之言云:“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郑玄注曰:“得殷阴阳之书。其书存者《归藏》。”晋代《归藏》未失,存于《中经》。有人见过,也有人为之作过注。阮孝绪曰:“《归藏》载卜筮之杂事。”刘勰云:“《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弊十日,常娥奔月。”(《文心雕龙》)。《隋书.经籍志》云:“《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撰。”又说:“《归藏》汉初已亡。按晋《中经》有之,惟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旧唐书.艺文志》有:《归藏》十三卷,注云:“殷易,司马膺注。”《新唐书.艺文志》有:司马膺注归藏十三卷。《宋书.艺文志》有:薛贞注《归藏》三卷《崇文总目》有:《归藏》三卷,《中兴书目》有:《归藏》薛贞注。
然自唐开始,有人以《汉书.艺文志》未著录《归藏》和《隋书.经籍志》关于“《归藏》汉初已亡”的记载,怀疑汉晋时所见的《归藏》是伪作,而隋代著录的十三卷《归藏》也不是汉晋时的《归藏》,即是伪中之伪。如隋书作者认为存于《中经》的《归藏》已不是汉初《归藏》。孔颖达认为:“《归藏》伪妄之书,非殷易也。”(此条《伪书通考》引作《周易正义》,误也)(《左传襄公九年正义》),《崇文总目》谓:“汉初有《归藏》,以非古经,今书三篇,不可究矣。”《中兴书目》谓:“今但存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文多缺乱不可训。”吴莱云:“《归藏》今杂见他书,颇类《易林》,非古易也。”(引自《经义考》)明儒马端临指出:“《连山》《归藏》乃夏商之易,本在《周易》之前,然《归藏》《汉志》无之,《连山》《隋志》无之,盖二书至晋隋间始出,而《连山》出于刘炫伪作,比史明言之。度《归藏》之为书,亦此类尔。”皮锡瑞云:“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不应夏易数倍于殷,疑皆出于依托。《连山》刘炫伪作,北史明言之,《归藏》虽出隋唐以前,亦非可信为古书。” [1]此种见解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古史辨派。余永梁云:“其实,所谓真的《连山》《归藏》亦是汉人伪作。” [2]
但宋以后也有持反对意见者。如宋郑樵曾提出:“《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经》、《本蓍》三篇而已。言占筮事,其辞质,其义古。后学以其不文,则疑而弃之。往往连山所以亡者,且过于此矣。独不知后之人能为此文乎。”杨慎承认汉时《归藏》未失,“《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见桓谭《新论》,则后汉时《连山》《归藏》犹存,未可以《艺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隋时《归藏》为伪书。清儒朱彝尊云:“《归藏》隋时尚存,至宋犹有《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其见于传注所引者。”(《经义考》卷三) [3]马国翰云:“殷易而载武王枚占、穆王筮卦、盖周太卜掌其法者,推记占验之事,附入篇中,其文非汉以后人所能作也。”(《三坟易探微.附篇》) [4]今人于豪亮通过研究帛书《周易》和传本《归藏》卦名,提出“《归藏》成书决不晚于战国,并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 [5]近期,王兴业撰《三坟易探微》一书、金景芳撰《周易系辞新编详解》一书也主张《归藏》不伪。
关于《归藏》真伪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1)汉晋所见的《归藏》是否为汉人作品?(2)汉以前是否有《归藏》?(3)《归藏》是否为商易?秦简的出土,为揭开这些悬案提供了新的证据。王明钦先生撰文《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通过比较古书引用的《归藏》佚文和出土的秦简易占,指出出土的简文即是《归藏》。连劭名撰文《江陵王家台秦简与〈归藏〉》、李家浩撰文《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王宁撰文《秦墓易占与归藏之关系》以简报 [6]公布的三卦卦辞为主要根据,广泛引证《归藏》佚文,进一步论定王家台秦简易占就是失传已久的《归藏》或《归藏.郑母经》,从而反过来又推断古书引用《归藏》佚文的真实性。其实,出土易占还有许多卦与古书引《归藏》相同或相近。此再以三卦证之:
(一)《易占》之《师卦》记录了周穆天子卜西征之事。秦简:“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攴(枚)占□□□□ □龙降于天□□□远飞而中天苍□。” [7]此事《穆天子传》和《史记.周本纪》皆有记载。也见于传本《归藏》之辞
1.穆王猎于弋之野。(《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一)
2.昔穆王子筮卦于禺强。(《庄子释文》,《汉艺文志考》卷一)
3.昔穆王天子筮西出于征,不吉。曰:“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太平御览》卷八十五) 其中第三条,除个别字不同外(如 “筮”秦简本作“卜”。又秦简有阙字),行文与秦简本完全一致。
(二)秦简《易占》之《明夷》记录了夏启梦见乘龙飞天之事。秦简:“明夷曰:昔者夏后启卜乘龙以登天而攴(枚)占□。” [8]此也见于传本《归藏》:
1.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郭璞《山海经注》引《归藏.郑母经》)
2.昔夏后启上乘龙飞,以登于天。睾陶占之曰吉。(《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十九引《归藏》)
3.明夷曰:昔夏后启筮,乘飞龙而登天,而枚占四华,皋陶曰吉。(《博物志.杂说上》)
秦简中的“攴”,即“ 攵”,与“枚”通。王明钦说:“秦简中攴为枚之省文。” [8] [9]《说文》云:“枚,干也。从木攴,可为杖也。”后,即君王。《泰.象》:“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虞翻注:“后,君也。”《尔雅.释诂》云:“后,君也。”《周礼.量人》云:“营后宫。”《礼记.内侧》:“后王命冢宰。”郑玄皆注云:“后,君也。”故夏后启,指夏王启。睾陶,即皋陶。“睾”通“皋”。《列子.天瑞》:“望其圹,睾如也。”《孔子家语.困誓》:“自望其广,则睾如也。”《荀子.大略》作“皋如”。
(三)《易占》之《归妹》记录了嫦娥偷吃长生药、卜奔月之事。秦简:“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 [7]”此见于传本《归藏》之辞:
1.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谢希逸《月赋注》,载《文选》卷十三;《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四)
2.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汉艺文志考》)
不同的是“嫦娥”之名,秦简作“恒我”。“恒”即“常”,《说文》:“恒,常也。”汉人因避讳文帝刘恒,“恒”多作“常”。 “我”与“娥”音同而相通。《说文》:“从女我声”。又“恒”通“姮”, “姮娥”即“嫦娥”。《淮南子.览冥训》:“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云:“逵吉:按‘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选注》引此作‘常’,淮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国翰辑《连山》中也有常娥奔月之辞:
有冯羿者,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常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于有黄,有黄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无恐无惊,后且大昌。”姮娥托身于月
此为马国翰误辑。对于这个问题李家浩考之甚详, [8]兹不再论述。
由以上考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出土的秦简易占为《归藏》;汉初《归藏》未遗失;汉晋人所见到的《归藏》不是伪书。这就为几千年易学界关于《归藏》真伪争讼作了结案。至于出土秦简《归藏》是否为商易,则在《归藏》和《周易》的关系中加以讨论。
二、《归藏》早于《周易》
郑玄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梁元帝云:“按《礼记》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邢昺云:“《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郭雍、程大昌、马端临、吴澄、郑樵等人皆主此说。高明说:“今按《周礼》《连山》、《归藏》与《周易》并举,称为三易,且同掌于太卜之官,则周时《连山》、《归藏》与《周易》并行可知。是《连山》《归藏》最迟亦应为周时书。” [11]今人在研究了出土的《归藏》之后,多认为不是商代作品。李家浩说:“秦简《归藏》有可能是战国晚期秦人的抄本。” [10]李零说:“现在发现的王家台秦简《归藏》和前人所辑归藏佚文,其繇辞提到周武王和周穆王,当然不会是商代的内容。” [12]王明钦说:“《归藏》的成书年代,当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这与《周易》经的年代也相差不远。” [9]
笔者认为,《归藏》成书应早于《周易》。理由如下:其一,今以《周易》通行本、帛书本、竹简本和《归藏》的传本、竹简本作以比较,可以发现《归藏》和《周易》的卦名,有许多相同和相近者。相同者如下:
通行本《周易》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帛本《周易》
阜阳竹简本《周易》
竹简《归藏》
传本《归藏》
屯
屯
肫
肫
屯
讼
讼
讼
讼
师
师
市
师
师
比
比
比
比
比
履
礼
履
履
履
同人
同人
同人
同人
同人
大过
泰过
大过
大过
大过
明夷
明夷
明□
明夷
明夷
萃
卒
卒
卒
卒
井
井
井
井
井
归妹
归妹
归妹
归妹
节
节
节
节
以上有的使用了通假字。如《周易》通行本和帛本及传本《归藏》作“屯”,竹简本《周易》和竹简本《归藏》作“肫”。按《说文》“肫”读作“屯”,则“屯”、“肫”通。通行本《周易》和传本《归藏》及竹简《归藏》作“履”,而帛本《周易》作“礼”,“履”“礼”通。《说文》云:“礼,履也。”《尔雅.释言》云:“履,礼也。”《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王弼《周易略例》引《序卦》云:“履者,礼也。”而从这些卦画和卦名相同看,二者决不可能是同时产生,必有先后继承关系。
那么,二者谁先谁后?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卦名看出。如竹简《归藏》有一卦为“恒我”,《周易》通行本、帛本、竹简本和传本《归藏》皆作“恒”。竹简《归藏》的“我”,决非衍文,如前所言,“恒我”又见于竹简《归藏.归妹》卦辞,是“嫦娥”原始称呼。而出土《归藏》是秦简,早于出土的汉代抄本——帛书和竹简《周易》。通行本《周易》和传本《周易》是经过后人整理的版本。在卦画相同的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能说明秦简《归藏》“恒我”源于《周易》各种版本及传本《归藏》的“恒”。相反,《周易》各种版本和传本《归藏》本之于竹简《归藏》、是对竹简《归藏》的简化则更为合理。
又如,竹简《归藏》又有“散”卦,传本作“散家人”。而各种版本的《周易》皆作“家人”。黄宗炎云:“‘家人’为‘散家人’,则义不可考。”按:两个版本的《归藏》皆有“散”,竹简本卦辞中也有“散”字,可见,“散”也非衍文。“家人”从“散”和“散家人”而来,也比较明显。
另外竹简本《归藏》有一些卦名,其意义比《周易》卦名更为原始。如劳卦、丽卦、毋亡卦。各种《周易》版本分别为坎卦、离卦、无妄卦。毋亡,作为卦名出现在秦简《归藏》卦辞中。今本《周易》作“无妄”,是后起文字。从文字学角度讲,“毋”、“亡”要早于“无”。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毋”、“亡”。无妄之“无”是后起的字。李孝定云:“有无之‘无’,古无正字,卜辞假‘亡’为之。”(《甲骨文字集释》第十二) [ 13]《史记.春申君传》作“毋望”,仍保留了古“毋”。后作无妄。先儒多释无妄为不妄行和无希望。马融、郑玄、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汉书.谷永传》“遭无妄之卦”。应劭曰:“无妄者,无所望也。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只有虞氏释义与众不同。虞氏注《无妄.象》曰:“与谓举。妄,亡也。谓雷以动之,震为反生,万物出震,无妄者也,故曰物与无妄。《序卦》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而京氏及俗儒,以为‘大旱之卦,万物皆死,无所复望’,失之远矣。”虞氏释义合乎秦简,秦简《毋亡》有“安藏毋亡”之辞,此“毋亡”指未亡失。又虞氏曾言“《归藏》卦名之次亦多异”。知虞氏见过《归藏》,故此为虞氏用原初《归藏》释《周易》之例证。
劳,传本《归藏》作“荦”;《周易》今本作“坎”,帛本作“赣”,汉石经本作“欿”。按,李过曰:“谓坎为荦,荦者,劳也,以万物劳乎坎也。”黄宗炎曰:“坎为劳卦,故从劳谐声而省,物莫劳于力,故从牛。”则知劳、荦、坎通。坎、赣、欿通,今人已考证,此略之。按,《说卦》云:“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周易.坎卦》爻辞言“入于坎窞”、“坎有险”、“来之坎坎险且枕”等皆取陷、险之义,无“劳”之义,而《归藏》作劳,《说卦》训坎为劳,显然是在追溯坎之本义。
秦简《归藏》丽卦,传本《归藏》、《周易》通行本和竹简本作“离”,帛书作“罗”。“离”和“罗”古相通。《方言》曰:“罗谓之离。”“离谓之罗。”《彖传》、《序卦》、《说卦》并云:“离者,丽也。”故离、丽、罗三者通。然而,从文字起源看,丽的含义更符合卦画,离当来自丽。甲骨文中有“丽室”之辞。鲁实先解释曰:“其据以会意者为二室相临,二人相俪,是以其本义,为两为偶,即丽与俪之初文。《说文》以旅行训丽者,乃其引申义也。所谓丽室者,谓二室相偶,中间一堂,即《礼记杂记下》之夹室,亦即《国策燕策》之历室与《史记.乐毅传》之历室。夫室不相临而曰丽者,是犹先民画卦以两阳介一阴而名之离,亦取附丽为义也。”(《甲骨文字集释》第十) [13]由此可知,丽,本是指两室相临和二人相俪,有依附之义。卦画 为一阴依附二阳,别卦则是两个相同的经卦相依附,因两个离经卦外阳内阴、外实内虚,故与同两室一样,相互依附。故别卦离卦卦画有依附之义。如《彖》释《离》云:“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因此,丽比离更能反映卦象的特点,恐为离本丽之例证。
其二,竹简《归藏》卦辞皆用“卜”字,带有浓厚龟卜的痕迹。而《周易》今本和帛本则未使用“卜”字,蒙卦用过“筮”字。卜筮是不同的。《礼记.曲礼上》云:“龟为卜,策为筮。”更为重要的是卜早于筮。从行文上看,《归藏》修辞造句不讲究,无多大的文学价值。而《周易》则不同,它有简古清丽的语言,明朗而多形象的描写,爽朗而和谐的音节,亲切而有味的比兴,存有大量的远古的谣谚, “是一部最古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作品”, [14] [15]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从卜早于筮、《归藏》带有龟卜痕迹和《周易》卦爻辞比《归藏》卦辞更为精致两个方面看,《周易》晚于《归藏》。
其三,按文献记载,《归藏》是以坤为首,殷墟出土的数字卦有崇尚坤之倾向。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两件特别应当引起我们注意。一是刻在甲骨上的“上甲田 ”,另一块是父戊卤上的“ 父戊”。周立升先生指出:“上甲、父戊都是殷商的先公名号,如果契数 是坤卦(后人将其横置作 ,正是坤之古文),当可知殷人是贵坤的。称归藏首列坤,为殷易,是有一定道理的。” [16]此为《归藏》早于《周易》之又一证。
其四,《周礼》言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经卦和别卦虽然一致,但从其排列次序看,为《连山》《归藏》在《周易》之前,这种排列决非偶然,当视为《归藏》早于《周易》的重要证据。有的学者提出,桓谭言《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言,前者繁后者简,推断夏《连山》殷《归藏》不可信。其实,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看,是由繁而简、由具体而抽象,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先繁后简未必不可信。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