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边界的消蚀:文化保守主义视野中的个性自(6)
2015-10-12 01:03
导读:注释: [1]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53页。 [2]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3] 在这里
注释:
[1]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53页。
[2]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3] 在这里,讨论的重点是自由主义的伦理内涵及其社会效应,而不是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4] 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与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5]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6] 参见贝拉:《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6-51页。关于“功利型个人主义”和“表现型个人主义”的区分,是后面展开讨论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7] 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页。
[8]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6页。
[9]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4页。
[10] 贝拉:《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9页。
[11] 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3页。
[12] 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0页。
[13]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4页。
[14]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8页。
[15] 卢克斯:《个人主义:分析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6] 梅斯特尔宣称:“一切权威、一切秩序都需要郐子手。他是人类社会中的恐怖力量,是把社会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参见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三分册,“法国的反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17] 舍勒:《价值的颠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2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18] 舍勒:《价值的颠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8页。
[19] 舍勒:《价值的颠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4页。
[20] 舍勒:《价值的颠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9页。
[2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下卷,第540页。
[2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下卷,第544页。
[23] 当代一些被称作保守主义或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家,都有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主张。但这些主张,如控制国家干预、鼓励自由竞争、缩减福利开支、抵制过分的平等要求等等,仅仅作为凯恩斯和罗斯福新政以来相对激进的自由派纲领的平抑和纠正才显得“保守”,而实质上,它毋宁是向洛克、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原教旨”的某种复归。贝尔把自己的立场表述为“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其实是在追求着一种互补的思想复合。撇开其“经济社会主义”,而仅就“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来考虑,这种复合有双重意义。一是避免将自由主义从政治领域无度地扩展到文化领域;二是防止将保守主义从文化领域无度地蔓延到政治领域。历史上的一些保守势力,像政教合一的中世纪教会组织和20世纪初美国那场把道德热情滥用于政治的“禁酒运动”,由于具有专断的反智倾向和阴暗的复仇心态,在贝尔看来都不足效法。因此,倘说对超验神圣的敬畏构成保守主义的“合理内核”,那么只有将这种敬畏限制于文化层面,才能确保其理智和健康,从而也才能获得真正的说服力和恒常的生命力。
[24]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25] 贝拉:《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16页。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6] 贝拉:《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29页。
[27]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页。
[28] 贝拉:《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39页。
[29] 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页。
[30]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9页。
[31]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8页。
[32] 这并不意味着在文化保守主义与现代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渗透联系。事实上,我们既难找到纯粹的自由主义者,更难找到纯粹的保守主义者。所谓文化保守主义,严格讲来是一种文化问题上的保守取向。本文在讨论中把伯克、托克维尔、韦伯、舍勒、熊彼特、贝尔、麦金泰尔等人归于这个取向之内,并不是给他们盖棺定性,而只是说,他们的文化观包含着明显的保守主义思想因素(不论他们是否自认为,或通常被别人认为是保守主义者);而这种思想因素对反省个性自由的负面效应是一个很好的参照座标。
[33] 塞西尔:《保守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9页。
[34]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1页。
[35]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1页。
[36]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5页。
[37]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38] 爱尔维修语。见《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60页。
[39] 见《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34页。
[40]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35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1] 见《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575页。
[42]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43] 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版,第293页。
[44]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45] 哈耶克:《通向奴役的道路》,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2页。
[46]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下卷,第625页。
[47]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8页。
[48] 参阅库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前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因素”,见《现代化理论研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8页。
[49] 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185页。
[50]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下卷,第625页。
[51] 熊彼特语。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5页。
[52]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4页。
[53]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31页。对许多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是传统道德遗产给现代文明的成长以约束性督导和规范化牵引的典型例证。
[54] “表现型个人主义”主要是由浪漫主义发展起来的。由于推崇个性化和独创性,主张用审美的标准代替世俗的标准,它同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55]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42-143页。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56]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82页。
[57]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08-209页。
[58] 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146页。
[59] 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20页。
[60] 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147页。
[61]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00页。
[62]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4页。
[63] 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148页。
[64]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9页。
[65]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66]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3页。
[67]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5页。
[68] 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195页。
[69]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8-186页。
[70] 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版,第247页。
[71] 伦纳:《文明美国》,纽约1987年版,第675-576
[72]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39页。
[73]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共6页: 6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