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合和父子百物化
秦末的社会动乱,促使秦的速亡。陆贾、贾谊在反思秦亡潮流中,指出秦失败的原因在于,“秦国失理,天下大败”(贾谊:《时变》,《新书》卷三),“失理”即“失礼”,亦包括失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现实性。仁义作为维系社会人伦关系的基础,它贯穿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亦蕴涵于万象的各种现象之中。“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陆贾:《道基》,《新语》上),天地乾坤,八卦万物以仁义作为和合的原则,只有以仁义为尺度,和合才是合理的。贾谊对正反两面多方分析以后,指出“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戾;合得密周谓之调,反调为戾”(贾谊:《道术》,《新书》卷八》)。追求刚柔得道、合得密周的和调,反之便乖戾;乖戾便失理、便仁义不施;失理就导致动乱和失败。汉初的和合论,是对于秦政严重失调而引起社会失衡的调整。
汉代为把社会引向安定,除以仁义为指导思想外,还必须确立一套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是相互联系的,乐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教化人民的一种手段:“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乐记》,《礼记注疏》卷三十七,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27页)乐的功能和作用与礼刑政虽有异,但其宗旨都是为了齐一人民,不使其为非作乱。其实是四者和合,以求社会安定。如果说礼、刑、政是依赖外在的制度、规章、政令以及国家暴力、法律来完成治道,那末,音乐是人内心情感的发动,即“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记》,同上书,第1529页)的意思。
《乐记》认为,音乐以其和声,使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进入和合境界,“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乐记》,同上书第1545页)乐在不同氛围中,可产生不同的情感、情感交流,作出不同的回应。这种情感不是以情绪形式呈现的自然之情,而是一种道德伦理之情。“和敬”、“和顺”、“和亲”的伦理道德情感是君臣、长幼、父子等伦在宗庙、乡里、闺门内同听音乐所产生的效应。这种效应与中国古代血亲宗法关系相联系,使人们在音声的愉悦中提升精神境界,融为一体,这是“合和父子君臣”之意。
《乐记》的核心内涵和最高境界是中和,即和合。和合是乐文化的根本精神,它与天地万物之情相贯通。“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万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乐记》,《礼记注疏》卷三十九,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45页)天地之气,犹阴阳之气,两者“和而生万物”(孔颖达疏《乐记》,《礼记注疏》卷三十七,同上书,第1530页)。不和,则天是天,阳是阳;地是地,阴是阴,怎生万物?和而生物,即和化物。“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记》,《礼记注疏》卷三十七第1530页),汉郑玄注:“化犹生也”(同上)。乐作为天地之和合,而推及和为万物化生的原因,和就不是单纯的天与地、阴与阳之气的连接词,亦不是单纯两个不同质的要素媾合的方法,而是具有独立的万物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和根据的涵义,这就赋予和合以形上学的性格。
和合的这种形上学的性格,在《淮南子》中有所展开。“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本经训》,《淮南鸿烈集解》卷八),天地和合阴阳之气,化生万物。天地阴阳为对待两极,“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汜论训》,《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第432页)《淮南子》对“和”作明确规定,和就是阴阳对待两极的调和、统一。汉高诱注:“和,故能生万物”。(《汜论训》,《淮南子注》卷十三,《诸成集成本》,世界书局,1939年版,第七册,第216页)和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天地万物的生成,必以和合为根据,这是和对万物而言;二是就和自身及构成和的诸要素之间亦以和合为标准。第一方面的涵义,和合之所以是生成万物的根据,《淮南子》从两个层面加以论证:一个层面说明“一”不能生物,即单一、唯一、同一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天文训》,《淮南鸿烈集解》卷三, 第112页)有分才有合,有差异才能和;无分别、无差异就不能生物。 阴阳分为对待两极是生物基础,只有和合使阴阳结合而生万物。这里说明一个重要道理,事物不能自身产生自身,亦不能同性产生同性,只能和合而生。另一个层面进一步证明,阴阳对待两方,任何单方自己不能产生万物,“故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泰族训》,同上书,卷二十,第666页)。阴阳任何单一方面,阴就是阴,阳就是阳,依然是不会转化的、运动的,如男是男、女是女,不能生物,只有男女和合交接,才能生儿育女。“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汜论训》,卷十三,同上书,第432页),和而生物。这样,和合是世界万物产生最终的原因和根据,具有形上学存有的性质。
董仲舒尽管在思想路向上与《淮南子》不同,但在以和合为天地生成的本原和最高道德规范这点上,与《淮南子》有相通之处。董氏说:“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循天之道》第七十七,《春秋繁露》卷十六,武英殿聚珍版原本)。这是对《中庸》中和说的发挥,《中庸》以中和为“天命之性”的内容。董仲舒认为,无论是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的根据,还是最完美的道德,都以和为基础。“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同上)和作为天地间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则、原理,与天地之道相融。和是天地之道的美妙处,也是天地之所选择迎养。
董仲舒还认为,合也是自然、社会、人伦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则、原理。“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基义》第五十三,《春秋繁露》卷十二)所谓合,是指对待双方的交合,既不是单方面的结合,也不是同质的相合,而是性质相对、相反要素的融合;合本身就表示有此必有彼,是美与恶、顺与逆、寒与署、昼与夜同构、同步的呈现。合便是存在呈现的方式。“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基义》第五十三,《春秋繁露》卷十二)这种呈现的方式,是一没有完成的过程。如父相对于子的合是父,子相对于父的合为子;子相对于子为父,子相对于子之子为爷。和与合一样,也是存有的方式及呈现的过程。
王充思想与董仲舒异趣,但讲和合有近似处,可见汉代讲和合是一思潮,与汉强调统一相一致。王充认为,和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夫治人以人为主,百姓安,而阴阳和;阴阳和,则万物育;万物育,则奇瑞出”(《宣汉篇》,《论衡校释》卷十九,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17页)。阴阳亦指阴阳之气。阴阳和合,生育万物,祥瑞也会出现和产生,“瑞物皆起和气而生”(《论衡校释》卷十六,第723页)。“和气”就是阴阳之气和合存在的方式。假如“阴阳不和,灾变发起”(《论衡校释》卷十八,第787页),而无瑞物治平。王充用和气来解释和理解当时谶纬经学所宣扬的灾异之变,瑞物之生,治平民安是天命、天意、天志,显然是对天命、天志的批判,这种新解释、新理解在理论思维上是对旧的哲学形态的改变。他用天地之气(阴阳之气)的和气,即自然之气代替哲学形上学和道德最高根据——天命。
在王充的哲学逻辑结构中,阴阳和,也就是阴阳合(天地合、夫妇合)。其“阴阳和,则万物育”的另一表述,就是“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校释》卷十八,第775 页)天阳地阴,夫阳妇阴,是汉代的共识。所以,阴阳和合,即天地、夫妇和合,而生万物和子女。王充只想说明自然界万物和人类自身的产生,是由天地、夫妇合气,自然而然的产生,而不是有目的、有意志支配的故生物和故生人。故生与和合“自生”是相对待的两条思想路向。
王符接着王充讲:“天地yīn@⑦yùn@⑧,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潜夫论》卷八)yīn@⑦yùn@⑧即天地之气的和合,和气生人,万物亦为天地和合之气而生。天地阴阳中和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根本。天、地、人三才相待相成,和气贯通三才,而达完善境界。“人天情通,气感相和”(《潜夫论》卷十),天人感通和合,这种和合,是情感的、和气的。和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最高原则、原理,为天、地、人所遵循。
汉代是中华民族得以确立时期,它适应于统一帝国的需要,对先秦各家学说有所取舍,而建构了新的思想形态,以与旧的相区别,故其书以“新”命名,这不仅是一思潮,而且是当时人心理需求。比较先秦与两汉,就其同而言,史伯以和实生物,和具有生物的功能与属性,《淮南子》董仲舒、王充等亦然;和是各种不因性质、即对待性的和合,两汉思想家同。就其异而言,先秦论和与同相对待,以和同为对待范畴,两者相比较、相对待而存在,说明多样性的统一和抽象简单同一的区别和联系。两汉以后和与同对偶范畴逐渐消失,而为“中和”范畴所代替,其转变的标志是《中庸》论中和,董仲舒等人都倡导中和,而影响宋明理学。此其一;其二,先秦《管子》、《墨子》提出和合范畴,汉代沿用,且与气、阴阳等相联系而理解和气为合气,更具有通向天地生成论和存有论的意味;其三,两汉发挥先秦合的思想,把合提升为生育万物、人类的依据和自然、社会人生所遵循的最高原则、原理,与和具有同样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到了王充,和气生物即是合气生物,和合圆融。
共6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