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五、因缘和合故生起
佛教对于人和万物现象的生起说,与道、儒异趣,它不主张有一个外在的、超自然的力量实体来生起、主宰人或人的命运,也不倡导由一个外在的必然性的生起和依赖自我的修道养生而延长生命。佛教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把缘起论作为其宗教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或基本精神;缘起是指世界一切结果所赖以生起的条件。因为世界一切事物都置于因果关系之中,因是原因,是能生;果是结果,是所生。“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唐玄奘译《缘起经》,景印《碛砂藏》本),此是彼的缘,彼依此而生起,纷纭万象的世界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起。“由此有法至于缘已和合升起,是缘起义”(世亲造玄奘译《俱舍论》卷九,支那内学院《藏要》本。)。因缘就其差别而言,一切事物的形成所依赖的原因与条件,亲者、强力者为因,疏者、弱力者为缘,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为缘,因缘和合而生起事物。和合是指“众缘聚会”。(《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下)。因缘和合是讲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相互联系、依待、并互为原因、条件中聚会和合而生起的原理。佛教大乘、小乘各派由于对此原理理解不同,主张亦异。大乘佛教的中观学派主张中道缘起论,它以否定有无、生灭等对立两极,以中道来解释万物的缘起。认为小乘佛教执“十二因缘”,并不符合佛意,以“八不缘起”改造“十二因缘”。
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不仅众生空,而且法亦空,即阴、入、界都空。“因缘和合故有,皆是虚妄”(《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这是以“无为法”破“有为法”,“无为法”是指自身无独立自性,它通过对“有为法”的否定实现。无自性,即自性空,性空不是虚无、没有、不存在,它肯定假有或幻有是有、是存在,它只是对独立实在性的否定。自性不依于缘起,缘起就无自性,但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无不缘起,即无自性,亦无真实。这是因为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存在,并不是真正的存在,是假各种条件和合的存在。即是作为和合体的构成的各种原素或单一性,亦是空。比如“五众和合因缘故名为人”〔4〕色、受、想、行、识五众因缘和合而生人,人是缘起的和合体,是假、是空,作为构成和合体人的色这个原素,是否是实在?空宗中观学派亦是否定的,“是色以香、味、触及四大和合故有色”,可见,除诸香、味、触等更无别色。色的和合体的离散亦是空,这种追根究底的自性空是“毕竟空”,亦称为真空。
由因缘和合而生起,而无实有自性的生。缘生即无自性的生,无自性的生即无独立自体的生,所以是不生,不生所以亦不灭。“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法;有法无故,名有法空”(《大智度论》卷三十一。)。由因缘和合所得的诸法,都非实有,故有法亦是空,生是空,灭亦是空。
中观学派对外道的批判与对小乘佛教的批判一样。其印度典籍经鸠摩罗什的翻译,《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百论》、《十二门论》、《中论》等,使龙树中观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得以传播。鸠摩罗什汉译对外道的批判,主要是胜论派和数论派。胜论派主张“六句义”。句指言语或概念;义指客观实在或事物。句义是指与概念言语相对应的实在事物。《胜论经》提出六个范畴(六句义),一实,是指实体。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实体,实体是性质、运动等基础,是和合的原因:二德,指性质。是依于实体,说明实体的属性、容量、状态、地位等的性质;三业,是指运动。与德一样依实而起,但德是实的静态特性,业是其动态特性。四同是指普遍性。是世界万物具有共同点与普遍本质的原因;五异,是指特殊性。是世界万物具有差异点与特殊本质的原因,六和合,是使实体、性质、运动等结合或不离散的原因。胜论的和合,是指实有诸法的内在联系不离散原理,这原理是使诸要素构成世界事物得以实现。因胜论把世界看作实在的实体,而与空宗中观学派对立。中观学派通过各相分析的缘起论,说明一切法空。
大乘空宗的因缘和合论,虽承认缘的因素,条件各各有异,但承认其差异是为了否定这个差异;承认各各有异的因素或条件是为了否定由各条件和合所生起的和合体以及各因素自身都是无自性的,是空的。在这里,和合的功能和作用虽然亦具有把各各有异的因素、条件联系、结合、融合、聚合起来或和合生起一事物,而与中国传统的“夫和实生物”的思想有圆通之处,但两者对生起的事物的性质、特点、功能的认识和价值导向却大异其趣。
后来宗密对偏浅佛教理论进行批判,认为中国儒道二教未能原人,佛教的浅教亦未能原人。宗密总结小乘佛教的原人观是“色心二法”,起贪chēn@⑾痴为人之原。小乘教基于缘起论和我空法有论,认为人我由身心(或色心)和合而生起,“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斥偏浅第二》,《原人论》卷下。),我是身心因缘和合而成的假象,无实体。为什么我空无实?是因为和合成我的色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因素组合的,心是由受、想、行、识四方面组合的。“若皆是我,即成八我”(同上),哪一个我是真实的我?假如继续分析,比如构成色身的“地”这个因素来看,它由360 段骨以及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器官组合而成,究竟哪一个“地”是真实的地?应执哪一个为我所实有?可见我是空的。然而一般人执着这个空幻的我为真我,而生起贪、chēn@⑾、痴〔5〕有害的欲望和情感,此“三毒”又引起身、语、意三业,造业受报,这都是对身心和合体的执着的缘故。我应该“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同上),既知我人本空,又为谁去贪chēn@⑾痴?故毋须执着。
六、和合方法和内涵
和合由先秦经秦汉至唐代的发展,内涵已展开,两宋以后,和合不仅局限于是什么的追究,而是作为宋明理学形上学本体理、心、气自身是什么的追寻。这个追寻使和合由方法论层次、天地万物生成论层次而提升为本体论层次,以及本体自身层次。探究层次的提升是人类知识在总体积累的基础上,主体对于存有世界、意义世界以及未来世界的认知和体验。和合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浸润着中国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比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等等。
就人与天地自然的和合而言: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宇宙世界的存有,分为三大部类,即天、地、人三才。天指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四时运行等;地指山河大地、万物生长、繁荣枯槁等;人指有思想、有目的、有道德的主体。天地都是世界的存有及其存有形式,人指主体的存有及其存有方式。天地自然与人的关系,西方人总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冲突的两极,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发扬人的主体的斗争精神,去征服、奴役自然一方。在这里人把自然只作为满足自我欲望的索取的对象,只要能满足自我欲望,达到工具理性的目标,可不计任何手段,向自然掠夺。这与希腊海洋的、商业的活动方式相适应。中国大陆的、农业的活动方式,是与天时地利、风霜雨雪的自然节奏息息相关的,人们生活活动方式不是从外部去征服自然,而是探索天地自然的内在活动的规律性、时节性,以便制天命而用之。人们的生活活动方式,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认识、把握、适应、利用自然,因而孕育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所谓天人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文言》,《周易集解》卷一)的精神,就是天人和合。天地自然本身的和合,与人自身的和合相互一致、统一,构成天人整体的和合。这便是“仁民爱物”、“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精神。
从人与社会的和合来看:古希腊在梭伦改革后,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人们土地财产的多寡来确定的,旧的血缘亲族关系集团及氏族制度遭到破坏,带来工商业的发展和移民的浪潮。人与人之间亲族温情变成了法律契约,在个人自由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与社会处在尖税冲突之中。中国周代的制礼作乐和邦国的建立,并不是血缘宗法关系的破坏,而是以礼乐典章制度的形式确立和加强血缘亲族关系。每个人都在温情脉脉的宗族关系中生活,个体只有以群体为依托,个人的地位、价值和人格,只有在社会群体中得以确定和实现。因此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不是以对社会的叛逆为职责,而是以和合为责任。
就人与人的和合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共同体的一分子,共同组成一社会群体。尽管分工、职业、劳动形式不同,但都是社会有机体的需要与使他人获得满足。一个人一生下来,首先就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活动,就像婴儿紧紧抓住吮吸的母乳一样,抓住生存的每一个机遇。其生存所必须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在相互创造性活动中,在相互满足社会需要中获得自己的需要和满足。每个人在创造、获得的活动中,不能不与他人发生联系。西方人认为在取得个体自由发展机缘的同时,必然与社会、他人发生冲突和斗争;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每个人虽各有各的利益,但又是“仁者爱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与人之间可以和合,和合是人与人之间获得安定、团结、友爱的最高准则。和合是公正的、平等的、均衡的,即无过不及,否则就会破坏和合。
从人与心灵和合而言: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七情使人的心灵感受愉悦、愤怒、悲哀、爱护、厌恶等情绪或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人与心灵冲突而激发。荀子的《乐论》和《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其功能是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产生和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悲怨之音,使人内心和气紊乱,破坏心灵和谐安宁。这种悲怨之音不合中和之德,是心灵阴阳失和的表现。道家以人与心灵的和合,就是顺其自然,从天和然后人和,由人和而后心和,心和而后乐。但人都有欲望,欲望难能满足。这是因为欲望是无限的,所得到的总是有限的,这个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往往扰乱心灵的和合。因而儒、道、佛都讲人的心性修养,节制欲望,消除干扰,而达到人与心灵的和合。
人与自然、社会的和合以及人与人、心灵的和合,是相互渗透、联系的。天和、政和与人和、心和是一有机的整体系统,不能分离。此四种类型的和合,是世界中最基本、最一般的和合。那末,如何和合,和合形式?这又需要进一步探索。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第二、和合是诸多优质因素、要素的融合。这种优质要素的融合是一重新扬弃、选择的过程。和合按照和合体自身的需要,在选择、扬弃诸多因素、要素中,汲收自身所需要的优质成分,而排除其不需要的部分。它不是先确定一个文化的体与用,按体用的模式来发展;或先确定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来进行汲收。它甚至破坏诸多因素、要素的自身结构,重新选择、汲收,重新结合、融合。音乐、绘画都是这样,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的和谐,艺术也是这样。如绘画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音乐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页)。绘画是按照画的需要对不同颜色的选择,音乐亦一样,画或音乐作品,就是不同颜色、音调的和合。在这点上中西哲学家有相圆通之处。
第三,和合是有机的、有序的。和合既不是机械的切割,也不是机械的拼凑,有机是机械的发展与提升;和合是非无序,有序才能和谐、协调,然有序是无序的发展。所以无序的动乱为有序的发展扫清的障碍、创造了条件。无序是对于有序意识的呼醒,道德沦丧的无序是对于道德有序的呼唤,所以老子说,“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老子》帛书,第十八章)。
第四,和合是动态分析的理论结构,这种理论结构具有相对论和对称论的方式,也具有综合论和相济论的方式。在和合中各因素、要素自身都不是被凝固的、定型的。因为各因素、要素自身也是由各因素、要素所结合的和合体,和合体就是一个连续的、反复的、不断的进程。当某一和合体呈现时,尤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结合物是既完整又不完整,既协调又不协调,既和谐又不和谐的。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10》,《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 页)和合体始终处在完整、协调、和谐的过程之中。
这四种和合的方法或途径,使和合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也使和合达到其预设的目的。方法既是内涵的呈现,也是内涵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和合在其历史发展中,约具有这样几层涵义:
第一,和合是新生事物或新质事物产生的原因。天地万物如何产生,或天创论,或神创论,或自创论,或自然论等等,都属于单一论、唯一论,是由一个唯一绝对的存有来派生世界万物。和合学否定这种理论,而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天下万物都是由和合而生,是不同质的因素、要素的多元和合,正因为其不同质,甚至完全相对待因素、要素,才会产生交感、交合作用,才能产生新质事物。假如是同质、同一因素,自身就具有相互排斥的性质,即使相交合,也不会产生新质事物,不能构成新生事物之所以生的原因。之所以说“和实生物”,是因为虽有诸多异质因素、要素,若不和合,亦不能产生新质事物,唯有和合,才能产生新质事物,所以和合是产生新质事物的原因。在这里,和合不仅是使诸多异质因素、要素相结合、融合的方法,而且已提升为新质事物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或根源之所在。这种意蕴的蕴涵,使和合自身升作为方法的原因、方法的根据或原因的方法、根据的方法。方法与原因、根据和合一体。
第二,和合是存有的方式。天地万物存有的环境、存有的条件、存有的内容、存有的结构以及存有的系统等的形式。日月星辰、四时运行的自然,和谐而有次序;人自身、家庭、社会和睦而有序;礼乐典章制度、伦理道德协调而有序,这种存有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和合的存有方式。和合在政治方面是各种不同社会交往与政见的和合;在经济方面是不同劳动方式、消费结构、生活方式、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和合;在意识方面是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价值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合。到佛教因缘和合,无论是我空法有、我法皆空,还是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都是和合存有的方式。存有作为色、作为境的方式,作为因缘和合的方式,都是空,空即色,色即空,空亦为和合存有的方式。
第三,和合是形上学本体。道家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是阴阳对待和合的和合体,这个和合体即是道体。道作为形上学本体的存有方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这便叫做“知和曰常”。常态作为存有的方式,是没有规定性的。这种无规定性的道体,在魏晋玄学家那里,就是本末的和合体无或有。这里和合是作为世界万物最终的根源或根据。虽是最终的根据,但却是动态的发展。韩康伯认为,《说卦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这里的卦、爻、义都是由对待的阴阳、刚柔、道德的和合而成的和合体。它是在“刚柔发散,变动相和”(韩康伯注《说卦》,《王弼集校释》附,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6页)中,即在对待统一的变化运行中形成和合体。
第四,和合是心灵境界。和合是一种心平气和、心绪和平恬淡、心灵充实愉悦的境界。中国古人认为音乐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和合,它能调整人的情绪冲突,调和人的心情的烦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进入无喜怒,无哀乐的冲和的心境,以及人和而与天和,人合而与天合,人乐而与天乐的天人愉悦的和合境界。这种天人和合是美则美矣、善则善矣的心灵境界。这种心灵境界笔者曾在五境界说中,称其为“道体自由境”〔6〕。
和合的难度是很大的,它需要机遇、环境与条件。从纵的来说,是冲突——和合——冲突——和合,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横的来说,此彼俱冲突——此和合彼冲突——彼和合此冲突——彼此俱和合。即由和合不平衡——和合平衡——和合不平衡——和合平衡。宇宙间没有没有冲突的自然,没有没有冲突的社会,也没有没有冲突的人生。在冲突中实现和合,和合是冲突的成果,亦是冲突的表现方式。和合是新事物的诞生,是肯定和创新;冲突本身不能直接造作新事物,它是否定和破坏。和合的和合体是一次提升,使原来的冲突和合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冲突也只有在新的和合体中,才能继续发展。冲突是和合的前提和条件,和合是冲突的必然和理势。总的来说,和合是冲突的更高层次,由和合而获得安定和进步。冲突若不走向和合,冲突便毫无所成,亦毫无价值和意义。冲突需要和合来肯定和认可,亦需要和合来提升和继续。和合与冲突相反相成,使和合学变化更新,生生不息。
共6页: 5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