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步罡踏斗是斋醮时礼拜星斗、召请神灵的法术。步罡踏斗又名步罡躡纪、步罡履斗、步纲蹑纪、飞罡蹑纪、踏纲步斗等。它是在醮坛上占方丈之地,铺设罡单,罡单以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十八宿和九宫八卦组成,象征九重之天,高功脚穿云鞋,在罡单上随着道曲,沉思九天,按星辰斗宿之方位,九宫八卦之图,以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道教的步罡踏斗,是道教斋醮的常行法术,其宗教意义值得探讨。
一、步罡踏斗源于禹步
高功步罡踏斗之步伐,又称为禹步。所谓大禹创行禹步的说法,首见于战国诸子的记载。战国尸佼《尸子·广泽》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足无爪,胫无毛,偏枯之病,步不能过,名曰‘禹步’。”《荀子》说:“今羽士作法,步魁罡,即谓禹步也。”《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记载禹步来源说:相传大禹治水时,至南海之滨,见有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而鸟禁咒时必踩出奇异步伐,大禹遂模仿此步伐,运用于治水之方术。由于此术很灵验,又是大禹模仿创作,人们就称之为禹步。
关于禹步起源的说法,来自于民间的大禹传说,但鸟禁咒能翻动大石一事,似乎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话。唐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南方有鹳食蛇。每遇巨石,知其下有蛇,即于石前如道士禹步,其石阞然而转,因得而啖。里人学其法者,伺其养雏,缘树以篾絙缚其巢,鹳必作法而解之。乃铺沙树底,俾足迹所印而仿学之。”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禹步禁蛇的说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下载:啄木鸟“能禹步劾禁”,有人“以杙塞其口,而锯平其外,伏草间伺之。啄木返,果翩然下树,以喙画沙若符篆,画毕,以翼拂之,其穴口之杙,铮然拔出如激矢。”明刘元卿《贤弈编》卷四说:“鹤能巫步禁蛇,故食蛇;啄木遇蠢穴,能以嘴画字而成符,蠢鱼自出。……此皆鸟之智者也。”可见禹步来源于鸟之禁咒的民间传说,确乎有自然界的实证。
对于禹步来源的民间传说,道教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禹步以天真传授的神圣意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说:“禹步者,云大禹治水以成厥功。盖天真授此步诀,以制神召灵,遂因名为禹步耳。……禹步是禹受于太上,而演天罡地纪,出为禹步。”将某种法术托为天真所授,这是道经中常见的说法。《金锁流珠引》卷二还绘有禹步的三步九迹图,声称此图是老君授大禹。《道法会元》卷一百七十二说:禹步的三九之迹,一十二迹,一十五迹,“皆夏禹皇帝以步洪波之间,履步治水,开道役神,功成登真。”关于禹步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禹步其来甚远,而夏禹得之,因而传世,非禹所以统也。”1此说将禹步的起源推至远古,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也仅是禹步的传人。这种说法更具有古老神秘的色彩。
其实,禹步最早是古代巫师跳神的步伐,巫师以此步召役神灵,因此人们称之为巫步。西汉扬雄《法言·重黎》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说明汉代已认识到禹步与巫步有关。胡新生《禹步探源》一文认为,禹步起源于春秋时期巫师的跛步,算是对禹步起源的一种阐释。2东汉道教创立以后,禹步成为道教召役神灵的法术。道教承袭巫师的禹步,这里可以列举一条证据。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载:“禹步三,勉壹步,呼‘皋!敢告曰:某行无咎!先为禹除道。’”,此禹步用于远行消灾灭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载:道士 “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三咒曰:‘诺皋!太阴将军,独开曾孙王甲,勿开外人;使人见甲者,以为束薪;不见甲者,以为非人。’”这是道士入山修道时,为避免百邪虎狼毒虫盗贼的伤害,以禹步劾治鬼魅的法术。皋、诺皋都是呼唤神灵的长啸声。《抱朴子内篇》记载的两种禹步法,一种是先出左足,一种是先出右足,但相同的都是三步,这就是《日书》“禹步三”的沿袭。东晋时禹步法已成为道教法术的大宗,《抱朴子内篇·登涉》说:“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抱朴子内篇·仙》中亦提到禹步法,说明东晋道教已风行禹步。道教承袭禹步之法,并尊大禹为太极真人。3
二、步罡踏斗为玄机要旨
《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早期道教的禹步法说:“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禹步的三步九迹,是丁字九步,一步七尺,三七二十一尺。这是禹步最基本的步伐。其步先举左足,三步九迹,迹成离坎卦。此法在道教的科书中,称之为三步九迹星纲。《抱朴子内篇·登涉》的禹步法,虽然是先出右足,但同样是三步九迹。禹步经道教行法者的推演,便成九十余种,举足不同,咒诵各异。道经中所见的禹步斗罡有:
七星禹步、三步九迹法、三五迹禹步法、十二迹禹步法、天地交泰禹步法、交乾禹步法。七星罡、七星斗罡、北斗七元罡、禹步九迹罡、禹步九灵斗罡、九凤破秽罡、九凤雷火破秽斗罡、三步丁罡、三五飞步罡、火轮罡、火铃罡、禹步罡、三台罡、三宝罡、遣将罡、神虎罡、交泰罡、交乾步斗罡、既济斗罡、未济斗罡、八卦斗罡、五行相杀罡、五行相生罡、金光范围罡、召出仙灵官将罡、禹王三步九迹罡、朝天奏谒罡、制魔伏怪罡、二十八宿罡、蹑地纪飞天罡法等。
道教如此丰富的禹步罡法,以运用于不同的法术。在道教斋醮科仪中,罡步是与行法相配合的,不同的科仪有不同的罡法,各罡步履路线不同。如水火炼度科仪,高功要步北斗玄枢罡。当代道教常行的铁罐施食科仪,高功的步罡有三宝罡、九凤罡、五常罡、八卦罡等。以当代道教的科仪为例:在禁坛仪中,高功在画有八卦的坛布上步先天斗、后天斗,步具有破秽功能的九凤罡。在炼度科仪中,高功步南斗罡、南北二斗罡。而朝科的演法,高功先后步四正罡,左脚跟点五行斗,步先天八卦罡、后天八卦罡,踏五行斗。
道教的禹步称为步罡踏斗,是因为禹步与星斗崇拜相融汇,使传统的禹步注入了新的内容,这是道教对先秦巫师禹步的继承发展。步罡踏斗的“罡”与“斗”、“纲”皆与星斗有关。罡,又称天罡,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即北斗星第五至第七星4;斗,即北斗,因北方有七星聚成斗形,故名北斗。而纲指斗纲,北斗第一魁、第五衡、第七勺三星称为斗纲。道教认为纲是连星,纪是缀星,相合以组成北斗星座。
北斗七星是: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天衡、六闿阳、七瑶光。古人认为北斗七星各有所指,《晋书·天文志》说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闿阳)为律,瑶光为星。而在道教的神灵系统中,北斗七星成为崇祀的自然神。南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五说北斗七星是上真:第一太星精名玄枢上真,第二元星精名北台上真,第三真星精名九极上真,第四纽星精名璇根上真,第五罡星精名太平上真,第六纪星精名命机上真,第七关星精名玄阳上真。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
道教的北斗崇拜,衍生出修行的的斗法。暗喻正一之法的金锁流珠5,论述了与禹步相关联的斗法。《金锁流珠引》卷五记载的斗法有:“衣斗、履斗、飞斗、戴斗、顺斗、倒斗、反斗、横斗、低斗、逆斗、昂斗、坐斗、行斗、卧斗、指斗、魒斗、务斗、魁斗、刚斗、柔斗、阴斗、阳斗、邪斗、正斗、收斗、捕斗、诛斗、禁斗、弘斗等法。并以禹步相添,正行正一之法,立能兴动风雨,天地顺心。”道教如此丰富的斗法,具有北斗崇拜的特征。例如所谓卧斗,是在睡卧之际,存想七星在身,使魂魄不走,万炁归宫,则外邪不敢干试。履斗、戴斗又称为戴履斗,所谓戴履斗,是头上戴斗,足下踏斗,此法用于驱邪。《道法会元》卷二百五十记载九种斗名:飞斗、灵升斗、击魁斗、出斗、入斗、合纬斗、披斗、指罡斗、豁落斗,此九斗皆不离北斗,并要依式步罡。道教认为出入斗中,身强炁盛,延年益算,万邪皆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