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商人诗及所反映的商品经济①(3)
2015-11-10 01:48
导读:;郢州治夏口,今湖北武昌市;樊、邓属雍州,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⑨许多商人诗源于扬州建业及“荆、郢、樊、邓间”,这也不是偶然的。扬
;郢州治夏口,今湖北武昌市;樊、邓属雍州,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⑨许多商人诗源于扬州建业及“荆、郢、樊、邓间”,这也不是偶然的。扬州建业,六朝都城所在;雍州襄阳、荆州江陵、郢州夏口均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及军事重镇。在这些城市中,豪族高门、达官显贵麇集,前已指出,这些人尽情欢乐,竞相侈靡,享受人生,很需要钱,但仅有钱不行,更需要物,多多益善的山珍海味,稀奇古怪,于是富商大贾不避万里,舟车贩至,建业、襄阳、江陵、夏口等同时也就成为繁荣的商业都会。是时建业“贡使商旅,方舟万计”,⑩也就是释宝月所描述的“五两如竹林”;史载不少商人“于江陵买货,至都还换。”⑾至如雍、荆、郢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②《晋书》卷56《江统传》。
③《宋书》卷56《孔琳之传论》。
④《南齐书》卷31《荀伯玉传》。
⑤《汉书》卷24《食货志》。
⑥《北齐书》卷8《后主纪》。
⑦《北齐书》卷50《和士开传》。
⑧《乐府诗集》卷44。
⑨《乐府诗集》卷47。
⑩《宋书》卷33《五行志》。
⑾《南齐书》卷43《齐高帝诸子(萧映)传》。
(隋时并属荆州),其俗,“颇同扬州”①,都是“商赂所聚”②,蚊聚在城市的豪门显宦,富商巨贾,在尽情享受物欲满足的同时,也需要歌舞等生活为之助兴,显然,正是扬、雍、荆、郢的繁荣商业,催生了商人诗的大量兴起,而大量商人诗的兴起,也正反映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2.商人城市寻花问柳。成为城市商业繁荣的又一景象
细察商人诗的内容,从文字表面看,多为男欢女爱,常见的则是红颜被遗弃的忧惧和哀怨;然而透过这些现象,我们更可看到六朝城市商业的繁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西曲歌》中有《三洲歌》,《唐书·乐志》日:“《三洲》,商人歌也。”《古今乐录》日:“《三洲歌》者,商客数游巴陵三江口往还,因共作此歌。”《三洲歌》凡三首,其词曰:
送欢板桥弯,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风流不暂停,三山隐行舟。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湘东酃醁酒,广州龙头铛。玉樽金镂碗,与郎双杯行。③
从上所引,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首先,《三洲歌》既是“商人歌”,即商人借红颜口吻而作之歌,则诗中所谓的“欢”、“郎”无疑是商人;《三洲歌》所叙也无非是商人经商途中的一路“风流”,令送行人羡慕不已,“愿作比目鱼”,与“与郎双杯行”;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头也不回“逐风流”而去不稍暂停。由《三洲歌》可知,乐府《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西曲歌》中的一些人们常称的所谓“爱情诗”,其实不过是富商巨贾的“寻花问柳曲”,诗中的“欢”、“郎”多是商人的代称;诗中的“依”多是烟花女子。
其次,商人喝的是“湘东酃醁酒”,即酃酒,这本是贡物,是供皇上饮用的。湘东,郡治临蒸,今湖南衡阳市,其东有酃县,产美酒。《资治通鉴》卷164萧梁承圣元年载:“县东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绿色,取以酿酒,甘美,谓之酃渌。”又《水经注》卷39《耒水》载,“酃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彼人资以给酿酒甚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酒器则有广州所产用于温酒的“龙头铛”,酒杯玉制,饭碗则雕刻黄金来作装饰,晋人曹摅有诗赠石崇,称其“饮必酃渌,肴则时鲜。”④商人尽可与之比美。
再次,《三洲歌》是商人多次在“巴陵三江口往还”而作。巴陵,今湖南岳阳市,紧临洞庭湖,湘、沅(资)、澧水流入洞庭,长江从湖的北沿穿过,而商人在“巴陵三江口”上“遥见千幅帆”,众多商船往来不停,足显巴陵商业之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另《吴声歌曲》的《子夜歌》,相传为晋女子子夜所作,恐有附会。《子夜歌》凡42首,各自独立成篇,而相同内容(不外乎一夕之欢以及被遗弃的忧惧及相思)反复出现,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子夜即半夜,以子夜为某一女子的专名,不如说是以夜生活为职业的女子的共名,《子夜歌》其实就是风尘女郎之歌。试看“昔宿不梳头,细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这除了“欲”哪有“情”,这等良家妇女说不出口。又如“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揽枕北窗卧,郎来就侬嬉,小喜多唐突,相怜能几时。”⑤也是一夕之欢后担心被遗弃。很明显,《子夜歌》也描写了商人的寻欢作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隋书》卷29《志》。
②《南齐书》卷25《张敬儿传》。
③《乐府诗集》卷48。
④《文馆词林》卷157,《古逸丛书》本。
⑤《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19,《乐府诗集》卷44。
在乐府《清商曲辞》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中,类似的商人诗为数不少,除前述《三洲歌》、《子夜歌》外,还如《莫愁乐》、《襄阳乐》等等,均直接描述的是商人寻欢作乐,然间接反衬出的则是城市商业的兴盛繁荣。谁都知道,商人追求的是刀锥之利,有利可图才快活,利润越多越快活。商人有心情、有条件寻花问柳,表明他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也是当时城市商业繁荣的一道风景。
《吴声歌曲》,《西曲歌》出于扬、雍、荆、郢,反映的是南方情况,至于北方,前引鲍照诗云:“扰扰宦游子,营营市井人。怀金近从利,抚剑远辞亲。”①这是作者在历城(今山东济南市)看到的景象:清晨,东郊的大道上无数的“宦游子”、“市井人”来来往往不停地奔忙,足显历城商业盛况。而庾信的“求为洛阳贾”②则更事出有因:洛阳是北魏的都城,史载“自魏德既广,西域东夷贡其珍物,充于王府。又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③“凡此十里(指洛阳大市东之通商、达货,市南之调音、乐律,市西之延酤、治觞,市北之慈教、奉终八里以及阜财,金肆二里)多诸殖货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迭相临望。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④“有刘宝者,最为富室。州郡都会之处,皆立一宅,各养马十匹,至于盐粟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焉。是以海内之货,咸萃其庭,产匹铜山,家藏金穴。宅宇逾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⑤洛阳的商人豪华富有,“拟于王者”,表明洛阳生意好做,有赚头,洛阳的商品“无远不至”,更显其商业的兴旺,无怪乎高官庾信也动心,也就自然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城市商业的畸形繁荣
在城市商业热闹非常的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民间一般商业的没落萧条。这是因为,在,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农业不发达,手、商业很难有所发展。自东汉末年至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长期战乱,农业生产所遭摧残极其严重,南北朝时虽然有所恢复,但远没达到原来水平。社会上可供流通的产品不多,广大农民购买力极其有限,除了少量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及简单再生产的必需品外,全部自给,不必也无力仰赖。北魏太和(477—499)时“钱货无所周流”⑥,孝文帝元宏下令铸钱用钱,想借此促进流通,刺激商业活跃,但有钱无货也是枉然。明帝元诩时,依旧“商货不通,贸迁颇隔。”⑦直到北齐,“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用布帛。”⑧以物易物,显示北方民间商业的萧条。南方相对安定,永嘉之后,大量北人南下,使一些地区得到开发,但由于起步晚,规模有限,傅筑夫先生指出:“宋、齐时期,南朝活动舞台还没有越出江左之外,江左以南和以西的广大地区,大都还停滞在原来的落后状态,从梁时起才扩展了开发范围,深入到闽越和岭南。这就是说到南朝后期,江南的广大地区还处在初步开发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缺乏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所以江南民间一般商业不发达。⑨“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