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杂剧中的“抢妻”现象及其文化阐释
2015-12-31 01:0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析元杂剧中的“抢妻”现象及其文化阐释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元杂剧;抢妻;社会现状;习俗;文化冲突
关键词:元杂剧;抢妻;社会现状;习俗;文化冲突
论文摘要:“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直接原因是元代的统治者的腐败、残暴和骄纵贪婪,频繁出现的“抢妻”情节正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掠夺妇女的行为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在元杂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的原因除了政治、历史等因素外,更深层的原因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所带来的野蛮习俗和落后文化,极大地伤害了以儒家文化为饭依的知识分子的民族尊严和道德情感,“抢妻”现象在元杂剧中频繁出现折射出的正是这种文化的冲突。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对妇女的掠夺行为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如《周易·屯卦》:“六二,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六四,乘马班如,求婚靖。往吉,无不利”。“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描述的就是男子骑着马带着武器,将女子抢去强迫结婚的场景。又如《诗经·幽风·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也含蓄地透露了抢夺妇女现象的存在。其它诸如《乐府诗》、《悲愤诗》中都有对这种现象的反映,但像元代杂剧这样集中地描述和关注“抢妻”现象,却并不多见。
1、元杂剧中的“抢妻”现象
“抢妻”是元杂剧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在现存的160多部元杂剧中,明显地出现“抢妻”情节的剧本就有20多部。有《窦娥冤》、《鲁斋郎》、《汉宫秋》、《李透负荆》、《生金阁》、《魔合罗》、《冯玉兰》、《合汗衫》、《朱砂担》、《双献功》、《西厢记》、《望江亭》、《青衫泪》、《黄花峪》、《救孝子》、《梧桐叶》、《罗李郎》、《对玉梳》、《百花亭》、《鸳鸯被》、《秋胡戏妻》等。总的来说,这些有“抢妻”情节的杂剧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一,“抢妻”行为的实施者,往往是具有显赫权势的达官显贵或者是恶贯满盈的强盗流氓。例如:《汉宫秋》的匈奴藩王、《望江亭》的杨衙内、《鲁斋郎》的鲁斋郎、《生金阁》的庞衙内、《黄花峪》的蔡衙内,《西厢记》的郑桓、孙飞虎等等。在这些剧本中,“抢妻者”基本上都是有着很高政治地位和特别权利的人。而《窦娥冤》的张驴儿、《朱砂担》的白正、《李速负荆》的宋刚和鲁智恩、《罗李郎》的侯兴等等,这些具有“抢妻”意图和行为的人主要是一些强盗、流氓或是没良心的仆人。
第二,在有的剧本中,“抢妻”只是一般的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例如:《对玉梳》、《李速负荆》、《青衫泪》、《双献功》、《魔合罗》、《鸳鸯被》、《西厢记》等。但在更多的剧本中,“抢妻”情节是整个故事的悲剧诱因、主要威胁、悲剧冲突的焦点,甚至是悲剧故事的全部内容和结局。例如《窦娥冤》的窦娥之所以被冤死,就是由于张驴儿父子的“抢妻”意图;《望江亭》中的杨衙内为了抢白士中的妻子,直接想要取了白士中的性命;而《鲁斋郎》和《生金阁》中的“抢妻”行为不但造成了悲剧,而且是整个悲剧的主要内容,被“抢妻”的受害者是家破人亡。此外还有《黄花峪》、《汉宫秋》也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流氓强盗的“抢妻”情节多出现在公案戏中,在剧情中通过清官出面就能解决,但那些由衙内等权贵实施的“抢妻”行为却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他们觉得这样做天经地义、肆无忌惮,连官府也不敢处置他们。在那些“抢妻”情节构成整个
戏剧悲剧冲突焦点、甚至是悲剧故事的全部内容的剧本中,“抢妻”行为的实施者往往就是这种有着特殊权利和政治地位的达官贵人。比如((生金阁》中庞衙内抢了郭成的妻子,砍下郭成的头,还满不在乎地去赏元宵。《鲁斋郎》中的鲁斋郎抢了李四和张圭的妻子,连包拯也不敢将他依法惩处,还要巧用智谋将其名字写成“鱼齐即”才将他正法。至于《汉宫秋》中的匈奴单于,连汉朝的皇帝拿他也没有办法,不得不把心爱的王昭君奉送出去。
大学排名
第四,在有着“抢妻”情节的剧本中,被掠夺的妇女往往会有坚守贞节的行为举动,这一点往往是所有剧作者正面肯定和颂扬的。比如《窦娥冤》的窦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面对张驴儿的强娶时,态度坚决,不但自己不肯改嫁,还劝婆婆不要改嫁。还有《汉宫秋》中的王昭君,本为汉元帝所宠爱的明妃,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和番,但她并没有真正嫁给单于,而是在路上就投河而死,保住了自身的清白。《秋胡戏妻》中的梅英,在李大户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坚守贞节等等,这些形象都是作者所塑造的典型的贞节烈女。
总的来说,“抢妻”的现象在元杂剧中的表现十分突出,并作为故事发展的重要情节和发展动因,从而形成了元代杂剧的一个重要特征。
2、政治黑暗和蒙古习俗是“抢妻”现象普遍存在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