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互文性研究(1)
2016-03-15 01:23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互文性研究(1)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
摘 要: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 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马克思文艺理论认为文艺应立足于社会 实践,文艺是整体性的社会规划的一部分,这与互文性理论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根据马克思 主义及克里斯蒂娃的观点,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莫里森的 文学创作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以及互文性的理论框架中成功地将边缘文化 中心化,揭示了阶级制度下劳动与人类本质异化的现实。 关 键 词:互文性;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学文本;文化文本 Abstract: The intertextuality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It co ncerns not only the reflection between texts but also the relation between textsand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rxist literar y criticism argues that literature is based on social practice and, therefore, i nteracts 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which has some similarities with Julia Kris teva's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ccording to both Karl Marx and Kristeva, texts a re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 the cultural texts instead of existing independently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textu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texts andToni Morrison's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centr alizes the marginalized culture, and points out the truth that people's labor ha s been alienated from human nature under the social class system. Key words:intertextuality;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text; cultural text;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它存在的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特殊的历史 时期又决定了当时社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要以两种形式出现 :一种是将文学作品置于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语境中,理解文学作品表现的思想与当 时社会的价值观的进步与落后的相对关系;另一种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文 学批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前者主要将文学作品与阶级斗争或社会团体为获得经济利益或政 治利益的竞争联系起来;后者试图揭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矛盾的掩饰或 揭露。克里斯蒂娃在总结巴赫金和巴特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互文性理论更为深 入地剖析了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以及其他文本的联系。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不仅指文 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吸收和转化”,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的关联[1]。所谓 的文化文本就是指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及互文性理论,文本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文化文本的意识形态中,是对社会、历史文本的摘取和反映。互文 性既可以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也可以指文本与社会、历史等语境之间的映射。本 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基础,从文化和文本两个方面,以《宠儿》为例来解读莫里森作品 的互文性,以此来揭示莫里森的文学创作在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深刻内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
互文性理论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们更多关心的是社会政治形态、经济规律 、
哲学思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 后人从其原著关于哲学、经济学、
政治学的理论命题中演绎推理出来的。现阶段马克思文论 研究通常将其理论体系划分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交往论”。其中,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和艺术生产论分别是 从
人类学、哲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文艺活动的考察。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交往论则是从 其语言媒介和
美学的角度进行论述的[2]。当然,还有学者主张从其他的角度分类, 我们姑且不讨论哪种分类更为科学,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更 关注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导向等宏观性和文学的外部规律的问题。 而互文性理论同样强调文学文本不能脱离其宏大的文化文本,所有的文学文本的背后都蕴涵 着意识形态和阶级性等社会因素。文学文本的效果(所指)往往与其所处的历史、社会及政治 等文化文本或其他文学文本相互指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