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1)
2016-03-24 01:0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曹操的儒学思想及其成因(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曹操与儒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不仅体现在他完成霸业的艰
摘 要:曹操与儒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不仅体现在他完成霸业的艰辛过程中,很通脱地将儒学的入世功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有一种“为我所用”的气概;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也展现了他很深厚的儒学素养。这与他自身经历有关,时代环境的因素更不可忽视,同时曹氏集团中众多人才的儒学倾向对曹操也有影响。
关键词:曹操;儒学思想
曹操(155220)对自己的治世之策有过表述:“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在魏国初建之时,更有令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1]502这首先表明曹操并不排斥儒家。而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并不仅仅是在太平之世才讲究“礼”、“德”,在乱世之中,他更是随着时机和遭遇的不同,将儒学加以改造和取舍,最终达到“物为我用”。
一、曹操完成霸业过程中的儒学举措
在东汉乱世纷争中,曹操除了用“法”这一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之外,儒学的入世功用也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并不为儒学思想所囿,而是非常通脱地对儒学加以改造利用。这一点在曹操初入政界到完成霸业的艰辛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清楚。
(1)曹操讲仁。曹操深受儒家王道
政治天下大一统观点的影响,认为天下只有实现统一才会安定,而安定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他在文章中很推崇管子和齐桓公。孔子创春秋大一统学说,是赞赏管仲和齐桓、晋文的霸业的。虽然有人对管仲是否知礼产生疑问[2]92,认为他不忠于自己的主人公子纠反而去帮助齐桓公。孟子对齐桓、晋文之事不以为然,说“臣未之闻也” [2]205,包括孔子的门人子路和子贡也认为管仲“不仁”,但孔子却高度评价了管仲的业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并连声说“如其仁,如其仁。” [2]187尽管“仁”有多种涵义,但在汉魏乱世中,曹操只选择吸收了如此“仁”的观点作为其行为的支点。同时,他也讲民生。孔孟之道要求“重民命”、“时使薄赋以宽民力”,曹操将之用来收买人心。在建安九年发过《抑兼并令》:“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两、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3]91曹操此令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不均、不和、不安的现象,打击豪强,争取社会同情,从而壮大自己的势力。同年他还发过《捐河北租赋令》,免除了老百姓的田租和赋税。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曹操重孝。他常常从“孝”上去观人察世。陈琳在与曹操为敌时写了一篇檄文,痛骂曹操。当陈琳归顺曹操之后,曹操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4]2060可见,曹操对陈琳骂的“赘阉遗丑”除了觉得羞辱外,还有对辱骂先人的愤怒,这是人之为孝的常情,是可以理解的。曹操在允州,东平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抓起来,曹操说“卿老母在彼,可去”。谌当面表现得无二心,可是出来之后就逃跑了。等到后来谌被操生擒了,大家都为他担心,岂料曹操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1]12但他的“孝”也是有条件的。如陈宫孔融虽为孝子,却为曹操所杀。从毕谌、孔融二人不同遭遇可以明显地看出曹操儒学中利己主义的影子。杀孔融有一个《宣示孔融罪状令》,理由就是他“违天反道,败伦乱理”、“以为父母和人无亲”[3]118。其实孔融也是一个孝子,《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