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黎族民间童话的类型与特点(1)(2)
2016-03-25 01:09
导读:与《大力神》相近的童话还有《万家》,说是大地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水之后,土地全是湿漉漉的,人们无法正常生活,一个叫万家的人便分别造了五个
与《大力神》相近的童话还有《万家》,说是大地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水之后,土地全是湿漉漉的,人们无法正常生活,一个叫万家的人便分别造了五个日月,却又给人们带来新的不便,于是再造弓箭,射下四个日月;由于那场洪水的缘故,大地变得高低不平,万家又造大牛和大耙,耙平了海南文昌、琼海一带,使之形成平原;后来耙齿断了,无法继续工作,东方、琼中、保亭一带就变成山多石多的山区。童话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日月的起源和海南地貌的形成[3]1-2。
这些童话都体现了黎族先民的宇宙观和朴素的辩证观,表现了黎族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英勇精神,反映了黎族人民勤劳的美德。其内涵丰富,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极其夸张的手法,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行文酣畅淋漓,极具艺术感染力,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黎族民间童话的艺术魅力。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也可算作创世童话,是关于对万物形成之谜的解释,反映了先民对自身起源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但因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童话传说也各有特色,如汉族中流传较广的女娲造人童话。《黎母山传说》是黎族关于人类起源童话的代表作,讲述黎族祖先的来源。雷公把蛇卵放在海南的一座高山上,孵化出一个女孩,起名叫黎母,她长大后与外地渡海来琼的青年成婚,生下的后代成为黎族,黎母的出生地称为黎母山。
这则童话主要流传于海南岛琼中、保亭、白沙、乐东、陵水、东方、昌江、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讲述了黎族祖先的来源。这种典型的“卵生说”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有流传,如贵州苗族的创世古歌,叙述女始祖妹榜妹留同无生物水泡结合生下12个蛋,由这12个蛋变成了人及其他生物。侗族创世古歌《龟婆卵蛋》,也形象地吟唱了卵蛋造人的故事[4]。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构成了黎族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的主要部分,对黎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雷公把蛇卵轰破,就从卵壳里跳出一个女孩子来。雷公便给她起了个名字,叫黎母。”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黎族先民对蛇的图腾崇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黎母与年轻人生育后,靠采摘野果已经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了,他们便开始捕捉鸟兽,后来又砍山种山兰。采野果——捕鸟兽——种山兰,这正反映了先民通过经验的积累,走出蒙昧,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的生产方式进化过程。
黎族还广泛流传着“洪水遗民”的童话,如《人类的起源》、《葫芦瓜》、《螃蟹精》、《南瓜的故事》等,都认为人类在某一时期遭遇天降大雨,洪水暴发,天下人几乎亡尽,只剩下兄妹俩和一些动物藏于葫芦瓜中幸存下来。然后兄妹相配成婚繁衍人类,而葫芦瓜还给他们提供了所需的东西。葫芦瓜保住了黎族祖先的性命,它也就成了黎族图腾崇拜的对象。
这些关于宇宙毁灭和人类再生的童话是有世界性的,类似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同时,我国大约有十几个少数民族都广泛流传着类似的神话,情节极为相似。如畲族的《天火》,土家族的《补所和雍尼》,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出现之前,有过“盘古开天地”的时期,同时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曾有过群婚阶段。黎族这类洪水遗民型的童话,反映了黎族远古血缘家庭婚姻的朦胧记忆,具有很高的
历史学和
民族学研究价值[3]1-2。
2.动植物的起源
在口传的民间童话中,对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进行了专门的解释。《山兰稻种》讲述阿虻和邬鲜夫妻为反抗峒主的欺压,躲进了深山,在梦中神人的指点下,从山鸽肚里取出了山兰稻种,并学会了刀耕火种,后来造福于民[2]51。这则童话解释了山兰稻种的来源,并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黎族先民最初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才出现农耕活动,童话反映的正是黎族祖先们通过辛勤劳动认识到了自然的规律,发明了独特的热带农业种植方式,从而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歌颂了先民的勇敢与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