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躁动:路翎四十年代小说的外在审美特征(
2016-03-26 01:0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疯狂躁动:路翎四十年代小说的外在审美特征(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 要] 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
[摘 要] 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人物、环境和叙述上都鲜明地呈现出疯狂躁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风貌,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激情深深地内化在文本的有机整体中,和谐地应和着文本的情感节奏和情感基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种标新立异的审美风格,揭示了富有时代深度的理性主题。
[关键词] 路翎;四十年代小说;审美特征;疯狂躁动 Abstract:LU Ling’s novels written in 1940s represent his greatest achievement in novel creation, presented manic characteristics in dramatis personae, environment and narration, formed an individual aesthetic style, with his inciting furor interwoven with his wording, which corresponded to emotional rhythm and keynote of text, shaped an original aesthetic styl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rofoundly disclosed rational motif of this age.
Key words: LU Ling; novels written in 1940s; aesthetic style; mania
作为七月派的一员主将,路翎是一位不容被忽视的著名作家。他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研究和阅读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些小说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充斥着疯狂躁动的生命律动。人物表现出下意识的自虐、极端的狂妄自大、虚妄的幻觉体验、道德上的自我惩罚、情欲绝望的兽性突围等疯狂诸相。小说中的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呼应着人物的主观情绪,或怒吼、或咆哮、或呜咽、或悲吟,发出了悲狂交织的拟人化的声音。另外,小说情绪性强烈、对比性鲜明的修辞,心理容量巨大、推进速度急剧、变化节奏突兀的叙事方式,以及混乱芜杂、泥沙俱下甚至失控失语的个性化语言,都鲜明地展现了路翎个人化的审美表达方式。可以说,路翎凭借他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审美范式,这也是路翎小说在今天仍然吸引着诸多研究者的原因之一。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疯狂变形的人物
路翎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一群疯狂变形的人物,他们不管是从肖像、衣着、动作、语言等外在特征上,还是从波涛汹涌般的潜在心理上,都显示出非常态的疯狂痉挛特征。
在人物的外在表现方面,路翎没有对人物相貌、衣着等外部特征做静态的描绘,而是表现在人物疯狂的表情、疯狂的行为、疯狂的语言等诸方面。路翎笔下的人物时时带着异于常态的疯狂表情。《饥饿的郭素娥》中的女主人公郭素娥就是带着这样的一副表情出现的:“在香烟摊子后面坐着的时候,她的脸焦灼地烧红,修长的青色的眼睛带着一种赤裸裸的欲望与期许,是淫荡的。”[1]276这就活现出一个粗蛮勃郁、疯狂十足的女性形象。在《谷》中,林伟奇和左莎这对恋人被迫分手,林伟奇就以疯狂的行动来发泄满腔的郁闷:“他在烈日底下癫狂地企图杀死自己似的到处乱跑。他踩着草丛,践踏着干枯的高粱杆,他把白菜逐棵的踢倒,又在绿色的湖沿一般的山芋田里跃走。”[2]53小说的人物语言同样是疯狂的。《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蔚祖,时时用疯狂的语言来评判众人:“‘你们这些猪狗!你们是禽兽!’忽然他用憎恶的细声发表思想,轮流地看着大家,使酒席顿然沉寂;‘你们应该羞死,你们敛钱,偷窃!赌博又杀人!你们简直吃人,你们吃的是人肉!’。”[3]192像这些人物的扭曲的表情、夸张僵硬的动作和歇斯底里的语言在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中比比皆是,几乎成为人物生成的表现模式,它把人物个性化的外在表现像楔子一样夯入读者的头脑,形象地表现着“拉奥孔”式的痛苦、绝望和疯狂。
尼采曾用古希腊神话中兼司艺术的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来指代两种二元共生的艺术冲动,即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日神冲动是制造幻觉的非理性强迫性冲动,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日神状态;酒神冲动是为了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是一种情绪放纵的癫狂状态,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4]1-108,319-335。由于日神冲动多与人的梦境、幻觉等内在意识相连,本文将要把它放到路翎四十年代小说人物心理中去分析。在这里,先分析酒神冲动与路翎人物外部表现的关系。“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4]4它伴随着激情而苏醒,并伴随着激情的高涨,主观逐渐化入浑然忘我之境。这种痛极乐生,乐极而惶恐惊呼的突兀转换,对人生日常界限和规则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个体要么在这种扭曲变形的表现之后脱胎换骨,走出困境;要么陷入深深地不能自拔的泥淖,导致精神乃至肉体的委顿消亡。路翎小说的人物鲜明地显示了在与社会、他人碰撞之后形成的情感压抑或淤积的埋伏过程,一旦到了一个极点,便变形扭曲而爆发出来,要么在自我反思后获得新生(如陈福安、赵青云等),要么在精神炼狱中走向毁灭(如许小东,罗大斗等)。在此过程中,他们一度陷入非理性的情感释放,理性的现实的自我已被稀释,人物在向一个高峰体验靠拢,情感得到了充分放纵。不过,与尼采伴随着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的酒神冲动相比,路翎小说中的疯狂虽然也不同程度地伴随着情感爆发的酣畅淋漓与人物蜕变后的喜悦,但更多地杂以苦与悲的成分,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