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宋书·蔡兴宗传》看封建王朝的“废昏立明”(4)

2016-04-12 01:02
导读:第三,前废帝的被推翻,采用了宫廷政变形式。这种形式在昏暴君主的胡作非为尚未达到使自己完全孤立的条件下,可能是较容易取得胜利的形式。《资治

  第三,前废帝的被推翻,采用了宫廷政变形式。这种形式在昏暴君主的胡作非为尚未达到使自己完全孤立的条件下,可能是较容易取得胜利的形式。《资治通鉴》卷一三四:宋后废帝昏暴,领军将军萧道成遭忌,有人劝他逃离建康,去广陵。亲信纪僧真说:“主上虽无道,国家累世之基犹为安固,公……纵得广陵城,天子居深宫,施号令,目公为逆,何以避之?”萧顺之等又建议:“帝好单行道路(指喜好少数几个人出游),于此立计(指狙杀),易以成功;外州起兵,鲜有克捷,徒先人受祸耳。”这些话表明:首先,昏暴君主在一个时期内仍有不少人盲目支持,所谓“累世之基犹为安固”,实即此意。其次,在此条件下地方起兵,采公开反抗形式,被安居京师的天子目为叛逆后,是很难取胜的。上举宋前废帝时徐州刺史刘昶起兵,因部下多不支持而失败,便是一证。再次,要想成功,便应乘荒主愚昧、麻痹之机实行狙杀、宫廷政变。这一意思蔡兴宗对沈庆之也说过:“车驾屡幸贵第,醉酣弥留,又闻屏左右独入閤内,此万世一时,机不可失。”总的看来,在南朝推翻荒主,这种形式用的较多。但由于皇帝与群臣、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各个时期并不完全相同,也还存在其他形式:
  1.如果大臣掌握大权,就可以主动废黜昏暴君主。如刘裕死,宋少帝即位,昏暴无道。当时尚未把实权全部交出的顾命大臣、录尚书事徐羡之等,一看大事不妙,“社稷将坠”,便公开率兵入宫,将他废黜,改立能代表整个阶级利益的刘义隆为帝。这样便为“元嘉之治”创造了基本条件。在封建王朝史上,采用这种形式突出的还有汉代霍光废昌邑王的先例。
  2.如果君主昏暴,而在京师一时又没有条件发动宫廷政变,地主阶级便可通过地方上起兵,打到京师,将他推翻。这种形式在宋前废帝时已露端倪。除上述刘昶起兵外,《蔡兴宗传》还记载,他由内官改除南郡太守,行荆州事,不愿去。他的外甥袁顗也由内官改除雍州刺史,行前劝蔡兴宗别拒绝这次外任,说自己据雍州(时治襄阳),“地胜兵强”,离荆州近,互相配合,“若朝廷有事,可共立桓、文之功”。桓、文指齐桓、晋文。所谓桓、文之功本指安定东周王室,这里实指从地方起兵,“废昏立明”,安定宋室。此事虽因蔡兴宗没被说动,未去荆州,特别不久刘彧等宫廷政变成功,而没有成为事实,但却说明地方起兵也是人们推翻荒主所考虑的一种形式。尽管如前所述,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形式“鲜有克捷”,但只要昏暴君主怙恶不悛,地方起兵便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由弱变强,最后夺取胜利。这可用齐东昏侯时的事例加以说明[22]。当时京师始安王萧遥光举行政变,失败;尚书令徐孝嗣等谋行废立,未及发动,被杀。于是地方起兵便接连不断。首先是江州刺史陈显达发难于寻阳(在今江西),接着是平西将军崔慧景举事于广陵(在今江苏)。这两次起兵虽系陈、崔二人出于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而举行,且均失败,但都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一致。崔慧景在起兵前对部下说:“幼主昏狂,朝廷坏乱,危而不扶,责在今日。欲与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何如?”陈显达失败,长史庾弘远被杀时“谓观者曰:吾非贼,乃是义兵,为诸君请命耳”。都是证明。在这之后,雍州刺史萧衍又起兵于襄阳,拥立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为帝,因为实力较强,东昏侯又进一步丧失人心,在萧衍接连胜利,兵临建康城下之时,城内发动政变,杀东昏侯,地方起兵终于得胜。萧衍进城,见到尚书令王亮说:“颠而不扶,安用彼相”[23]。王亮答曰:“若其可扶,明公岂有今日之举?”这就证明,在他们看来,君主昏暴,本应用合法手段极力劝阻,东昏侯因已不可救药,所以才用地方公开起兵的形式推翻他。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3.通过敌对政权的力量来消灭自己的荒主。这是在宫廷政变、地方起兵条件都不具备情况下,地主阶级不得已而采用的形式。北朝高齐后主昏暴,为北周武帝所灭,便属于这一类。试看周灭齐[24],公元576年十月出师,第二年正月攻入邺都,二月全部灭齐,前后只化了四个月时间。是周军太强,齐军太弱的缘故吗?否!今以一例证之。为抗周军,齐后主至晋阳巡视,畏惧,潜逃回邺,留守晋阳的“王公卿士”便积极推安德王高延宗为帝,曰“王不为天子,诸人实不能为王出死力”。君主一换,士气大振,一度大败周军,几乎活捉武帝。后因与周军兵力相差悬殊,方才失败。可见,北齐将士不是不能打仗,其所以“皆无战心”,后来周军围邺,又出现“朝士出降,昼夜相属”的现象,实际上是对昏暴君主的消极反抗。《北史·儒林·熊安生传》:乃大儒,任齐国子博士,闻周军入,令家人扫门,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安生赞美他伐齐是“龚行天罚”,相当于武王伐纣,反映了齐臣民欢迎周军打来消灭暴君的心情。大概就是基于这一考虑吧,魏征在《北齐书》帝纪总论中说:由于后主昏暴,“于是土崩瓦解,众叛亲离,顾瞻周道,咸有西归之志”。后两句见于《诗经》[25],在这里是双关语,“周道”当指周武帝的进步政策,“西归”便是指齐臣民倾心西方即北周。可见,推翻昏暴君主,通过敌对然而进步的政权,确是又一种形式。
上一篇:《天演论》的历史地位与学术影响(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