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话语看上海发展战略的三维(1)
2016-04-26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从上海话语看上海发展战略的三维(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走出
内容摘要: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发展战略,这对探索中国城市国际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语言文化观从上海的话语来探讨上海发展战略的三维。 关 键 字:语言文化观 上海发展战略 一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文化观及其对上海语言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工具。语言具有两个基本属性:物理性和社会性。前者是指语言的物理属性,语言是用于交流思想感情的语音和文字系统!物理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多属于形式,而社会性才是其本质属性。语言在社会这个系统中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能动的反作用。对于一个具体的地域而言,有方言与普通话和外来语的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影响着高地域话语的整体功能。具有东方之珠美誉的上海位于东海之滨,长江的入海口,主要说三种语言:上海方言,普通话,
外语(主要是英语)。上海方言主要上海本土的历史因素造成的,而普通话则是以北方方言为基本语音以规范的现代的白话文著作为文字基础的在全国普遍通用的语言。它不是地域性的而是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外来语言主要是英语,主要是近代以来随着上海的近现代化而对外开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目前国际化全球一体化的加剧,中国入世的成功,出现了学习外语(主要是英语热)。三种话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象在三股潮流激荡着上海的当今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思维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存在之家!一种语言中蕴涵着凝聚十分丰富的文化力。一种语言的盛行与强势是有其经济
政治文化宏观背景的。按照彼此消长的角度说,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各地的方言应该会受到削弱,但是上海好象并不如此。原因何在呢?一种方言能在普通话大力推广下而顽强的存在,主要取决一下几个因素: 其一,该地方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有力支撑。其二,该语言本身具有一种社会功能性的优越性。其三,该语言对具有一种特有的话语权利或者身份。我对上海语言稍微深入一点考察就难发现,就其上海语言它本身只是一种方言,不具备构成一种语种或独立的语言。跟江浙一带的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本身的优越性来说也不及普通话。那它为什么能如此强大 生命力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有以下的原因:一是因为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国际化最高的大都市之一,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上海方言成为上海人的一种身份标识,这里就潜在着一个危机,那就是当这种身份标识异化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潜规则(语言身份标识演变成经济中市场准入机制),这样的话这种语言身份标识就会成为市场经济一大阻碍因素。不利于市场的流通、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等。而外语主要是英语的白热化的膨胀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一个危机,因为外语是一种异质性文化的载体,我们虽然要加快文化交流,但是英语的白热化的急剧膨胀势必影响中国本土化和特色化建设。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学习西方,学哪一个西方?——日本关于德国学的讨论
丸山真男:传统演化与文化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