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1)(2)
2016-05-31 01:01
导读: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揭示了近一个世纪文化失衡状态下的民族生存本相,意图寻觅失掉的民族惊魂,重塑我们赖以发展的精神绿洲。经过几年的思索,陈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揭示了近一个世纪文化失衡状态下的民族生存本相,意图寻觅失掉的民族惊魂,重塑我们赖以发展的精神绿洲。经过几年的思索,陈忠实终于找到了,那就是维持白鹿原生存发展的儒家文化——“仁义”。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个折腾的历史,白鹿原本是关中大地上一块和平乐土,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儒家正统管理着这块安逸的土地,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活,彼此和睦,互助互利以传统儒家精神形成“仁义白鹿村”。但这是历史折腾前的稳定状况。随后,历史风云变幻,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闹剧,外来的文化意识使得传统文化的优劣矛盾突变尖锐,导致白家和鹿家的关系日益恶化;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也是空前紧张。由此,白嘉轩和女儿百灵断绝了父女关系,鹿家大少爷在新婚第二天就离家出走,从此与自己的家庭分裂。于是,这里有家庭的斗争,有党派之间的阶级斗争,有农民武装的斗争,形形色色的革命运动和斗争在这块原本宁静的大地上无休止地展开。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样翻天覆地的折腾中失去了自我,迷失在历史的浪潮中,唯有白嘉轩超然物外,权当是在耍猴,他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始终挺直腰板,从不向任何一方妥协。仁义是他坚持的为人准则,与鹿三、冷先生等“义交”,对折断其腰肢的黑娃,对曾经批斗过他的乡党们,他都能表现出仁者的胸怀;但是对违反礼教,以人欲犯天理的人,他则表现出残忍暴虐,绝情绝义。仁义和无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优劣对抗,反映了作家实施“批判地继承”传统的真正内涵。我们的家园应该寻溯回传统,这是民族的必要性。要让我们的心灵留一块净土,以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好的养料来升华自己的人格,做个“朱先生”式的人物。而儒家文化的精髓就在于仁义、道德感化、人格高尚等,这些都是灵魂安居所需要的精神养料。最后,在小说的结尾,当白鹿原已变成一片废墟,白嘉轩和鹿子霖这两个象征着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人物聚在一起,显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白嘉轩气色滋润柔和,脸上的皮肤与所有的器官不再紧绷,全都现出世事洞适着的平和与超脱,骤然增多的白发和那副眼镜更添了哲人的气度。而鹿子霖呢,已是一个丧失全部生活记忆的疯子,像一头畜生在田地上趴着找吃的……显然这是作家的精心安排,也是对人生不言而喻的一种领悟。谁来构建新的“仁义白鹿村”?真正的白鹿精灵到底是什么?我想答案在陈忠实的笔下已渐渐明晰,这就是我们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如雷达所说的“废墟上的精魂”。在物质化的今天,人们的灵魂却找不到安息的场所而四处飘荡,陈忠实的寻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汪芸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论《到灯塔去》的叙述视角
大跃进民歌运动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