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站台》看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2)
2016-06-25 01:02
导读:三、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地铁车站》一共两句话,十四个单词,创造了四个意象:面孔(faces)、人群(crowd)、花瓣(petals)和树枝
三、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地铁车站》一共两句话,十四个单词,创造了四个意象:面孔(faces)、人群(crowd)、花瓣(petals)和树枝(bough)。全诗虽然一个动词也没有,但每一个名词就是一幅画面,几个画面依次出现,产生一种比兴效果,使读者轻易地把几个意象联系在一起。作者采用阴湿的树枝比喻幽暗的地铁以及其中的人群,通过鲜艳的花瓣形容人的美丽面庞,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气氛融洽、意象鲜明的画面。诗中省去了动词、中间亦无连接词,剩下的只有形容词、名词以及英文中必不可少的冠词。因此,高度精简的诗句,达到了意象派诗人所追求的空灵境界,体现出庞德不懈追求的简洁、精确和直接的口语化风格。而这首诗所体现的短小精悍、意象迭加和意旨含蓄的特征正与中国古典诗歌以意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原则一致。让人自然联想到了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只用十个汉字就活灵活现地描述了这样一幅图:读者仿佛看到在茅店里过夜的旅人刚刚听到鸡声报晓,就起床看天色;虽然挂在天边的月亮还未落山,可是为了某种原因,不得不收拾行装,匆匆上路;转眼之间就走出了画面,只在铺着一层寒霜的板桥上留下了他的脚印。而且庞诗的形式、内容和艺术手法都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非常相似。无论是白诗还是庞诗的前一句都是面孔,后一句都是花,中间都无连接词。庞德自己曾说过,这首诗“是处在中国诗的影响之下的”。
在中国传统
美学和文论里,意象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的文化底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先提出“意象”这一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云:“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中国古典诗歌严谨的格律和汉语特殊的句法造成句法标记的省略,运用意象的拼接,从而形成诗句的高度精简和浓缩。其实,中国在很早就有了意象诗。屈原是意象诗的开山祖。他的代表作《离骚》就是杰出的自传性意象诗,它所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坚贞的人格情操,执着的生命体验为意象诗开辟了先河。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把中国意象诗张扬个体主体性推向了顶峰。他扬弃了屈原意象诗中
政治、伦理、道德成分,艺术上,时空大幅度跨越组接。意象的不规则性与跳跃性,与诗人大起大落感情的抒发完美的统一,充分体现了‘飘逸豪放’的风格特征,出色地创造了中国意象诗的崭新意境”(吴晟,2000:26)。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马可利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浅议古代等级文化对门装饰的影响
必须终结擂台的喧嚣和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