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

2016-07-25 01:0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
【内容提要】
藏族作为生活于高原的民族,具有与高原环境相适宜的独特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但与此相应,藏族的心理特征及由此所决定的认知事物的方式是否也同样打下了与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烙印呢?因以往的相关研究不多,人们所知甚少。为此,笔者采用认知风格测验量表,对西藏三个藏族村寨共135位年龄在18岁以上的藏族成年人进行了认知风格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被调查的藏族成年人的总体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并且女性的独立性强于男性;(2)认知风格与生产方式及个体生活的海拔高度均密切相关;(3)认知风格成为一个地域生态和文化之间的媒介。
【关键词】 认知风格;民族心理特征;生态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个体认知事物的方式是否与其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以及文化特点有关联呢?这一直是认知风格研究领域令人关注的问题。所谓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指人在认知活动中,作为认知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称为风格。一般而言,人在认知活动中会表现出很强的个性化习惯特征,这种习惯特征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情感反应以及生理反应等方面,它影响着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知、对认知环境的反应和利用以及与外界的交流活动。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呈现的这种个性化习惯特征,有些是受生理条件影响生而有之,但更多的则是受生态环境、文化、社会传统的影响而后天习得。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在80年代末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威特金等人提出的场依存——场独立(Field dependent——Field independent简称FD,FID)的认知风格类型理论,为深入研究个体形成不同认知风格类型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可能性。藏族是一个具有独特生态环境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认知风格特点会为研究认知风格类型的影响因素提供实证性的材料。通过分析CNKI检索系统等检索资料,目前尚未见到专门针对藏民族的认知风格研究。因此,本研究拟从场依存——场独立这一维度来考察藏族的认知风格,以及这种认知风格与其生态、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这一构想下,我们采用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修订的《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量表》作为认知风格的测验工具,于2005年6月初在西藏选取了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的秀巴村、色朗村和墨竹工卡县的日多乡三个村寨作为调查点,并对从中随机抽取的135位18岁以上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
  与认知风格相关的有“场依存”与“场独立”两个重要概念。认知风格的“场依存”与“场独立”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A.威特金于1954年提出。他在研究成人知觉时发现,人们在对信息进行感知和抽象时存在着个体差异,他将这种差异区分为“场依存”与“场独立”两种类型。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知觉信息时是使用外部线索还是使用内部线索来进行认知的组织与抽象。场依存的被试往往倾向于依赖外部线索(如参照体)接受知觉对象,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环境或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在决定某些想法前,常常注意和了解他人的想法与做法。而场独立性的被试则往往倾向于依赖内部线索(如直觉、已有的感知经验),即以其本人所储存的信息为参照系来感知对象,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改组能力,在认知活动中较少受环境因素或他人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在抽象、分析的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独立采取某种行动。评定这一认知维度常用的方法为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s Test)。
  关于个体或群体在“场依存”和“场独立”上表现出来的差异的原因,H.A.威特金曾提出过社会化模式,Berry提出了生态文化模式,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文化融合模式。参照这些模式本文提出了“从生态文化到认知风格的系统模式”,并以这一模式为出发点来分析和研究藏族的认知风格。参考人类学知识,笔者认为在这一模式中,生态文化应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两个方面。所谓生态环境指个体或群体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由地形、气候、资源三要素构成;生存策略则指个体或群体根据自然环境而选择的一种生产方式及其由此派生出来的文化,如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同时生态环境和生存策略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决定生存策略,而生存策略又反过来影响生态环境。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个体或群体形成一定的认知风格,而这种认知风格叉反过来影响个体或群体对其生态文化背景的适应。因此本文将生态文化和认知风格之间的关系为一种结构模式。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为了把握藏区生态环境、生存策略与认知风格的关系,在反复查阅有关人类学资料和现场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西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地形、气候和资源的综合评价主要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海拔在3000m~3500m为高原农地,其气候较适合麦类、青稞、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海拔在3500m~4000m是高原农地与高原牧场的过渡带,气候相对高寒,主要为农牧混合的生产方式;海拔在4000m以上则为较典型的高原牧场。因此在本研究中将生态环境以所处海拔的不同高度划分为3个级别:海拔3000m~3500m为1级;海拔3500m~4000m为2级;海拔4000m以上为3级。
  根据人类学知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过程中会主动地选择一种较为适合自己的获取生活必需晶的策略或方式,我们称为生存策略即生产方式。这种选择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结果,一个群体一旦确定了一种生产方式,则会相对稳定,并世代相传。即人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之下,就会对应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生存策略与生态环境相对应,也划分为3级:农业为1级;综合(指农、牧、多种经营)为2级;游牧为3级。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在西藏地区选择了调查对象。
  
  (二)调查对象
  地处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的秀巴村,海拔在3000m~3500m左右,依山而建,由于开发了古碉这一旅游资源,在当地算比较富裕的村子。全村共有16户人,全为藏族。因当地海拔较低,地势较为平坦,适合麦类、青稞、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他们以农业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同为工布江达县的色朗村,海拔稍高在3500m~4000m左右,为高原农地与高原牧场的过渡带,这里气候相对高寒,自然资源有林木、藏药、矿藏等,人口约140人左右,由于离拉萨较近,与外界的接触较多,因此这里的人们经济生活呈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农 耕,也有多种经营如虫草、木材,兼有少量放牧。地处墨竹工卡县的日多乡,海拔在4000m以上,为较典型的高原牧场,人口约有100人,以畜牧为主,其区域距雪线已近,少雨而多雹,八月雨雪,九月冻结,来年四五月间冰解雪融,土壤松润,百草怒放,是天然绝美的牧场,由于气候高寒,畜牧业是其主要的生计方式。经过反复比对,我们认为这三个村寨基本代表了西藏的生态环境和主要的生产方式。因此在这三个调查点随机抽取了135位年龄在18岁以上(包括18岁)的藏族成年人进行了《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回收有效测验量表129份。他们的构成是:男性63人,女性66人;从事农耕的72人,农牧混合的33人,畜牧的24人;生活在海拔3000m~3500m的72人,生活在海拔3500m~4000m的33人,生活在4000m以上的24人。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