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献与陈宦(1)
2016-08-09 01:12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谭献与陈宦(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谭献作为陈宦的恩师,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比如其
摘要:谭献作为陈宦的恩师,在他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比如其“忧生念乱”的创作理念;勤谨务实的行政作风;其爱国主义精神;其宽厚、廉洁、勤苦治学的美德。
关键词:谭献;陈宦;忧生念乱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经亘古未有的变局,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巨变。这个时代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近代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对近代史研究别具价值,对今人更具重大意义。”学术界对谭献的研究比较着力于其文学方面,比如姚振黎的《谭献词学发微》系统地探究了谭献词学。但是关于他和陈宦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他的影响还没有专文进行论述,尽管赖晨在《北洋军阀陈宦的另一面》、《陈宦隐逸二十三年之久的原因探析(1916-1939)》、《关于陈宦与锡良关系的两个问题》等文章中有所涉及。这些文章是本文的起点和基础。给本文提供了思路和起点。本文欲就谭献生平及其品质、他与陈宦的关系及对其影响进行一些探讨分析,以加深对这两个近代著名人物的研究,以求知人论世。观照古今。
一、谭献生平及其与陈宦的关系
谭献(1832-1901),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半厂 、仲仪(又署谭仪)、山桑宦、非见斋、化书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襁褓之中生父逝世,10岁嗣父(其过继给伯父)逝世,家无隔夜粮,靠寡母针线女红过活。15岁中秀才,16岁设帐授徒,博束修养家。20岁受知于学政万青藜,经岁考、科考补为廪生,每月有3两膏火银,生活渐有改进。他曾经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游学四年(1854-1858),在福州任幕僚7年(1858-1865),在杭州诂经精舍、书局、藩府任监院、主校、幕僚9年(1865-1874),并在1867年考取举人,屡考进士不第,于1874年捐纳为县令。被委任为安徽歙县、全椒、怀宁、合肥、宿松、含山(未莅职)县令13年(1874-1887)。辞官回家隐逸3年之中,因为家境贫穷,“庚寅辛卯,座主张南皮尚书督两湖,招之至江夏,聘为都会经心书院讲席,遂为院长两年矣。”任山长近两年(1890,2-1891)后,因病回乡隐逸10年以诗书自娱,1901年6月逝世于家中。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谭献和陈宦认识并有接触是在武昌经心书院的时候(1890,2-1891),他们两人的身世、家境、童年经历都很相似,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谭献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但是他在襁褓中就失去了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十五岁就宗文义塾读书,补弟子员。十六岁,乃为童子师。岁修脯不及三十缗,养汝祖母不足,赖针纫佐之。尝力疾寒夜操作,龟手流血。予啜泣于旁。”陈宦“幼孤而家寒,赖母徐太夫人抚育,朝夕训诲期于成。……母子相依为命,一家皆赖十指生活,艰辛备尝。年十余,一人襥被读于郡之汉东书院,有屋数十楹,寂然无人,君独苦学,至于五年之久,考取县学生员,补食廪饩。调入经心书院为高材生。”陈宦也曾经有过由母亲做针线陪其在寒夜苦读的心酸经历,“血泪横流怕说旧家常。寒夜孤灯寒昼荻,呵冻手。痛阿娘。”谭献曾经当过他两年的老师(1890,2-1891)。当时谭献59-60岁,名望东南,陈宦22-23岁,风华正茂,师生感情甚洽。陈宦在经心书院“受业于谭复堂先生,有膏火银,始无冻镊之虞。”
当时经心书院有80个学生,由学政在25岁以下的廪生、增生中挑选而来。每个学生住斋舍一间,每月有膏火银3两(相当于银元4.5元,按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人民币900元);按季节发给操衣、皮靴,同时发给一套蓝布长袍、青布马褂作为礼服;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按需发给。每月朔望进行考试,除由分教评阅外,均须送往监院复核,以定优劣,颁发奖学金。“超等为8元,特等为6元,平等为4元。”当时学习好的学子,在经心书院不但可以长进学问,而且可以凭膏火银和奖学金养家糊口,陈宦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将近10年时间。期间两年颇受谭献的关照和影响。
二、谭献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