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2)
2016-09-05 01:02
导读:小说理论研究方面,谭帆《“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⒂、杜贵晨《论〈水浒传〉 “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⒃和吴子林
小说理论研究方面,谭帆《“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⒂、杜贵晨《论〈水浒传〉 “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⒃和吴子林《小说评点知识谱系考察》⒄等都是颇有新意的文章。谭文认为传统的小说理论批评研究格局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厚”,但仍有“偏仄”之弊,“忽略了理论批评在小说领域的特殊性”,因此应当建立一种新的小说学研究格局。“中国小说学研究主要由三个层面所构成,即:小说文体研究、小说存在方式研究和小说的文本批评,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小说研究的整体内涵。”谭文同时指出,之所以将这三个方面作为小说学的研究对象,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小说学研究更贴近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实际,将中国小说学研究与中国小说史研究融为一体,从而勾勒出一部更实在、更真切的古人对‘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历史。”显然,这是需要付出长期而深入的努力的。杜文也同样表现了可贵的思考品格,全文通过对《水浒传》中“大量而又多样化”的与“三”有关的情节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三而一成”的叙事法,并且认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玩味的文学现象。”吴文的研究视角也颇为独特,全文分为“小说评点与儒家经学传统”、“小说评点与读书法”、“话语与权力”三个部分,认为“李贽和金圣叹分别以‘童心说’‘才子说’建构了小说评点的知识谱系。他们消解了读书法与儒家经学传统的‘胶着’状态,使读书法完全独立于‘传经’‘传道’的经学传统”,“其知识谱系的建构过程中,隐含着权力话语的争夺。”
宁宗一《史里寻诗到俗世咀味——明代小说审美意识的演变》⒅和张锦池《论〈金瓶梅〉的结构方式与思想层面》⒆则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进行小说研究。宁文认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可以视为一种“英雄文学”,其艺术风格表现为“豪放美、粗犷美”,但是,随着经济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实践向纵深发展,小说的审美意识也需要随之更新,因此,“《金瓶梅》的出现,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是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体现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洪流的反动”,“《金瓶梅》关心的是有质感的生活,它标志着小说艺术追求生活流和原生态的写实
美学思潮的出现。从小说思维方式看,前者具有历史反思的意味,后者则有几分反讽意味。”看来,在“说不尽的《金瓶梅》”面前,宁先生永远都有常说常新的话题。张先生也是赞同“说不尽”的观点的,不过,张文是从“人间喜剧”的角度来解读《金瓶梅》的,他从对《金瓶梅》结构方式的分析入手,指出《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哲理层面、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因此,《金瓶梅》是以写财色交易之罪恶为表,钱权交易之罪恶为里的社会文学,乃举世鲜匹的‘人间喜剧’。”文章的论证和分析是极为精彩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由于刊物的带动关系,《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研究可谓盛之盛者,这方面的优秀之作不胜枚举。梅新林《“旋转舞台”的神奇效应——〈红楼梦〉的宴会描写及其文化蕴义》⒇、关四平《论〈红楼梦〉真人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渊源》(21)、曹萌《清初社会思潮与〈聊斋志异〉蕴涵的文化传统》(22)等论文皆可称代表。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红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北师大所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发现和初步的研究,曹立波《我看到北师大脂评本的经过》(23)、张俊、曹立波、杨健《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概述》(24)、冯其庸《关于
北京师范大学藏〈石头记〉庚辰抄本的几点思考》(25)等文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另外,潘建国《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26)和李舜华《从经济因素看明中叶小说的接受层——关于“章回小说价格昂贵”说与“文人接受”说质疑》(27)颇值得重视,这二位博士后从小说的接受与传播的角度从事研究工作,这正是目前古典文学研究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且,这一研究方法,在国内还是颇为新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