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研究综述(1)(3)
2016-09-05 01:02
导读:在戏曲研究方面,《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发表了徐朔方《评〈录鬼簿〉的得与失》,徐先生认为,《录鬼簿》作为一部珍贵的著作,一方面反映了元代曲
在戏曲研究方面,《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发表了徐朔方《评〈录鬼簿〉的得与失》,徐先生认为,《录鬼簿》作为一部珍贵的著作,一方面反映了元代曲家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却不应将其视为毫无问题的信史。“作为信史,其不足首先表现为若干作家年辈排列的不准确。”比如将关汉卿的年辈置于石君宝、王实甫之前,就是一个错误。徐先生认为,“这些都是严重的缺点”,它给后代的元曲研究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其最突出者就是学者们大多忽视了在所谓元杂剧作品中实际上有不少金代作品的事实。“晚明臧懋循编《元曲选》及晚清王国维作《宋元戏曲考》都以所谓元曲(实际上应为金元杂剧,或金[宋]元杂剧)都是元代作品,这是一大误会,”“不得不指出,这是向来治金元杂剧(即所谓元杂剧)的一大失误。”
在戏曲研究中,汤显祖研究向为热点,2001年也不例外。徐朔方《答程芸博士对我汤显祖研究的批评》(28)和程芸《关于汤显祖研究的“对话批评”》(29)是两篇答与辩的文章。二人主要就“汤学”的有关问题,尤其是罗汝芳和达观对汤显祖思想的影响问题和汤氏传奇的腔调问题展开了讨论,值得一读。程芸还发表了《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30)一文,其中,对汤氏传奇的腔调问题有进一步的讨论。此外,邹元江《狂斐之章:汤显祖的人格精神和理想》(31), (韩国)崔洛民《汤显祖之江西意识及其与吴文人的矛盾》(32)、王凤霞《佛道视镜下的“临川四梦”》(33)等论文主要从士人心态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也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一种研究法。而吴文丁《陆王心学是〈临川四梦〉的催产素》(34)、江巨荣《李言恭与汤显祖》(35)、邹元江《简析徐良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36)等文章则是从传统的思想史的角度来解读汤显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有关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李渔、孔尚任等著名剧作家的研究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如:李淑英《窦娥双重性格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37)、张则桐《从女性文化看关汉卿旦本戏的文学史意义》(38)、谢美生、王华之《王实甫居家定州考析》(39)、韩登庸《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西厢记〉对佛教的揭露与贬斥》(40)、郑劭荣《论马致远的个体生命意识》(41)、任冠之《〈汉宫秋〉王昭君悲剧形象特色谈》(42)、陈顺智《历史·现实·舞台——论李渔的曲学批评思想》(43)、卢寿荣《李渔的〈闲情偶寄〉》(44)、严迪昌《孔尚任之“史心”与〈桃花扇〉》(45)、杨健《封建王朝的挽歌,民族衰亡的史诗:纪念〈桃花扇〉发表300周年》(46)等。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唐宋文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