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历史的英雄,人类的悲剧——鲁滨孙形象的现代

2016-09-23 01:3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历史的英雄,人类的悲剧——鲁滨孙形象的现代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 要:《鲁滨孙漂流记》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诞生后的两
摘 要:《鲁滨孙漂流记》作为英国小说的开山之作,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作为消遣来阅读的有关英国人的冒险故事,实际上激发了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神话,鲁滨孙作为一个正常的、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已经被这无休止运转的资本物化、异化了。它既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类的悲剧。 关键词: 鲁滨孙;英雄;悲剧 1917年,笛福发表了《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发展中开辟了现实主义的道路,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从此小说在18世纪文坛上迅速繁荣起来,成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正因为笛福对英国小说所做出的开创性功绩,他被后人称为小说之父。 《鲁滨孙漂流记》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的一曲颂歌。主人公鲁滨孙是笛福时代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他不安于天命,不愿再平凡舒适的家庭生活中消耗生命,而是积极大胆的四处探险。他三次出海,几乎险些丧命,但冒险的天性是他矢志不移。有一次出海,他流落在荒岛上,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利用自己的双手为了生存而劳动和斗争,最终成为荒岛的所有者、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在荒岛上生存14年之后,他终于有机会返回自己的国度,发现自己的巴西种植园安然无恙,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富翁。 小说一开始, 鲁滨孙的父亲就用描绘伊甸园一般的语言来描绘鲁宾孙的生活:“一种悠闲而快乐的生活”, 即中产阶级的生活。中产阶级“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 最能给人以幸福, 既不象那些体力劳动者, 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也不象那些上层人物, 被骄奢、野心以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只有中等阶层才有福气享受一切的美德和安乐。”但是对鲁滨孙来说,“脑子里充满了遨游四海的念头。”① 鲁滨孙的内心似乎有一股力量使他不能安静下来,不能满足,不停地行动、追求。而他的父亲是满足于中产阶级生活的,舒舒服服得过日子,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但鲁滨孙内心却厌恶平凡中庸的生活,一定要到海外去。父亲的劝告,船破的教训都不足以使他回头,后来他从摩尔人手里逃出,在巴西置了庄园,本来可以定居下来。平稳的发财,但他还是经人一提议就欣然同意再次航海,终于遇难,只身到了荒岛上。最初的困难被他战胜了,他的生活已经相当安适了,但是他还是不知疲倦的扩充自己的事业。伊恩·瓦特认为,鲁宾孙的这种“自然本性”实际上是内在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充满活力的方面。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维持现状, 而是不断地改变现状。② 鲁宾孙不是有教养的贵族中间的人物,而是一个平民。他出身于中产阶级,这个阶层的人物没有什么遗产可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维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层去。“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对鲁宾孙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它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有一种内在的冲动驱使他去操纵和支配外在世界, 去获取物质财富。 可以说,鲁宾孙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不怕困难的哲学。“我生平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勤勉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只要我有工具。话虽如此,即使没有工具,我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③他最后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住处……简直陶醉了,“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第一, 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 因此, 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第二,我的百姓都完全服从我, 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④他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创造了整个自己的小王国。鲁滨孙堪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理想的英雄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 它(资产阶级)首次证明了,人类的活动能够取得怎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同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以及哥特式教堂根本不同的艺术奇迹;它举行了与民族大迁移以及十字军东征完全异趣的远征。 鲁滨孙在低矮的灌木丛中,拔群而出,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过去的任何作品都没有表现过的人生价值观念,即人活着,应该为增值个人的物质财富而勤勉工作,应该善于经营,敢于冒险,敢于开拓。 我们看到,鲁滨孙在荒岛上的行动不断走向更高的支配形式:对自我的支配, 对环境的支配,对动物的支配,对野人和欧洲人的支配。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 笛福试图解决那个时代的经济、道德难题, 即解决对上帝意志的服从与在世俗社会里生存和发迹之间的矛盾。笛福通过描写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经历, 使这两种观念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这无疑体现了笛福的乌托邦思想: 一方面, 希望资本主义得到蓬勃发展;另一方面, 又希望资本主义这种充满活力的个性主义能够在理性的支配下行动。因此, 鲁滨孙的荒岛实际上是清教主义的伊甸园, 是笛福的乌托邦。难怪伊恩·瓦特把《鲁滨孙飘流记》归入《浮士德》、《唐璜》和《堂·吉诃德》之列, 认为它们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神话。它们的基本情节、它们永恒的意象, 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追求。”⑤ 无论荷马笔下的阿喀琉斯,还是但丁笔下的自己,抑或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他们的人生追求都是真理、爱情、荣誉这些高尚的东西。然而鲁滨孙的追求则是最现实的财富,是物欲的满足。他向上帝祈祷并不是因为它从属于上帝,而是因为上帝帮了他的忙。他对上帝的臣服说明他现在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使荒岛从囚牢变成了花园。他从星期五的思想中清除了原有的信仰,然后用基督教文明来填充。经过3年时间,鲁滨孙终于把星期五改造成了一个出色的基督教徒。对此,他志得意满地说,“我从上帝的语言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上帝和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意义。仅仅读一下《圣经》,我就能明白自己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担起赎罪这一伟大任务。”从这时开始, 他开始转向荒岛本身, 去开发它, 使它为自己服务, 并且以各种方式享受荒岛上的一切。⑥“怀着一种内心的喜悦(虽然也带着另外的苦恼心情) 眺望着它, 心里想, 这一切都属于我的, 我是这地方无可争辩的君主, 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 如果可以让渡的话,我可以把它传给子孙, 像一个英国的领主一样”。⑦ 鲁滨孙在岛上稳固地确立地位之后,便开始加速王国的殖民化,对小岛的资源进行掠夺性的深度开发。他既是人类征服、占有、开发、践踏大自然的象征,同时也是建立在广泛、彻底地掠夺和蹂躏大自然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象征。他勘探了整个小岛,充分发掘和利用岛上的所有资源,并努力将其变成他的财富,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传达着这样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信念:征服、改造和占有自然的劳作和生产才是真正和最高的快乐。 随后他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在岛上初步建立了殖民统治。在这个基础上,鲁滨孙开始描绘小岛的帝国蓝图:命令使者到大陆去说服在海难中流落他乡的16名白人,让他们对着《圣经》和《福音书》进行忠诚宣誓,并在服从鲁滨孙的统治的契约上亲笔签名,然后上岛共建一个殖民帝国。然而,正是这种契约观念及其表现形式,使欧洲资本主义打开各个古老帝国门户的“炮舰外交”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对此E·皮尔曼曾指出: 一个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获得成功的懦弱的人,一个生性浮躁、反复无常的人来到异邦,他在国内接受的技术文明很快使他优越于当地人。于是他掠夺土地,屠杀异教徒,用武力使那些改变信仰的人成为他的工具。他蔑视土著人但也害怕他们。如果他的安全受到威胁,他随时准备对他们进行屠杀。 就像赛义德所说的“这部小说并非偶然地讲述了一个欧洲人在一块遥远的、非欧洲的岛屿上建立了一个自己的封地。”“小说的主角(鲁滨孙)是新世界的创建者,他为基督教和英国而统治和拥有这片土地……小说似乎是为了激动人心的海外扩张的图景而作。”⑧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在资本化管理的推动下,这种鲁滨孙式的资本主义精神,将资本主义生产日新月异地推进着。英国学者马丁·格林在《冒险的梦想,帝国的需求》中指出: 在《鲁滨孙漂流记》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作为消遣来阅读的有关英国人的冒险故事,实际上激发了英帝国主义的神话。从总体上来说,这些故事都是英国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力量、意志,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⑨ 的确,鲁滨孙在荒岛的传奇经历,成为殖民主义者仿效的榜样。鲁滨孙的形象鼓舞了十八世纪无数的英国人,他们以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侵略性人格、以征服者的姿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进发。而正是这种鲁滨孙式的挑战、开拓、冒险精神,使得英国的资本主义疯狂扩张,成就了19世纪幅员辽阔的日不落帝国。 纵观鲁滨孙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的缩影。他经历了人类从采集、渔猎、畜牧到种植等生产发展过程,彻底改变了自己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正是鲁滨孙式的探索和追求,才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然而不可讳言的是,文明的背后也伴随着罪恶和危机。鲁滨孙出海远航是为了贩卖黑奴,他利用“圣经”和枪支来教育他的仆人“星期五”,他的冒险精神是他的私有欲的孪生兄弟……而且,与物质的征服和追求相伴随的,是鲁滨孙情感的枯竭,想象力的衰微,而且所有温情脉脉的人情世态都成了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他的三个孩子的出生和妻子的去世都没能让他过分激动,唯一能使他热血沸腾的就是金钱。鲁滨孙作为一个正常的、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已经被这无休止运转的资本物化、异化了。它既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类的悲剧。注释:①、③、④、⑥、⑦、丹尼尔·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人民文学出版,2005年,第2页,第50页,第186页,第75页,第170页。②、⑤、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第57页,第108页。⑧、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第95页。⑨、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89页。论文出处(作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
上一篇:讀上博四札記(二)(1) 下一篇:没有了